奥勃洛莫夫/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奥勃洛莫夫/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作者: (俄罗斯)冈察洛夫|总主编:柳鸣九|译者:李辉凡
出版社: 江西教育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37.26
折扣购买: 奥勃洛莫夫/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ISBN: 9787539289076

作者简介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赴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 柳鸣九先生一生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勤奋写作,可谓著译等身。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曾著有《法国文学史》(三卷本)、《走进雨果》《法兰西风月谈》《山上山下》等;翻译作品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局外人》《小王子》等。其中有三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部作品获“中国图书奖”。 李辉凡,资深翻译家。1933年生,广东兴宁人,汉族。哈尔滨外语学院研究生毕业,在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进修多年。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合著《苏联文学史》《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独著《二十世纪初俄苏文学思潮》《文学·人学》《俄国“白银时代”文学概观》等。主要译著包括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老板》《中短篇小说选》,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雷巴柯夫的《短剑》,巴赫金的《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尼古拉耶夫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学》,以及《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蒲宁回忆录》等。

内容简介

第一部 小说主人公奥勃洛莫夫是一个三十岁开外的贵族 地主,性情和善,有文化,有公职,有财产。他拥有 祖传的庄园领地,有三百多个农奴,每年可以获得七 千至一万卢布的收入,过着无忧无虑、养尊处优的寄 生生活。小说一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已 经辞去了公职,慵懒,委顿,只能靠奴仆侍候的贵族 老爷了。他早晨醒来,虽然知道有许多事情在等着他 去做,却仍旧眷恋温暖的被窝、柔软的沙发,躺着不 肯起来。对于种种事情他既懒得去做,也不知道如何 下手,只好在脑子里勾画些不切实际的蓝图,去代替 实际的工作。直到下午三点钟,他身上依旧穿着睡衣 ,躺在沙发上。天天如此。 小说里的另一个人物施托尔茨是奥勃洛莫夫的朋 友。这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商人。他不忍看着奥勃洛莫 夫沉沦,想帮朋友一把,让他振作起来。他带他去访 友、赴宴,催促他制订田庄计划,并介绍他认识了少 女奥丽加。奥丽加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她和施 托尔茨一样,想帮助奥勃洛莫夫从萎靡不振的生活中 解脱出来,改变他的懒散、消沉的性格,并且一度爱 上了他。奥勃洛莫夫在她的真情和爱情的感召下,也 一度恢复了青春,看到了美好的现实生活,但是慵懒 、委顿的积习实在太深了,他怀疑、惧怕爱情会给他 带来动乱和不安,终于在他们快要结婚的时候,他退 却、躲避了。奥丽加最后离开了他而与施托尔茨结为 伉俪。奥勃洛莫夫又回到了旧的巢穴里,后来他在维 堡区找到了另一个奥勃洛莫夫田庄——普合尼琴娜寡 妇的住所。他在这位寡妇身上及她的家务工作中看到 了他十分熟悉和习惯了的奥勃洛莫夫田庄的生活方式 ,终于和这位小市民寡妇结了婚,重新爬上了软床, 过起了浑噩麻木的寄生生活。他离不开这种生活,正 如他对施托尔茨说的:“我的弱点已经使我跟这个炕 长在一起了,你若把我拉开,我会死的。”就这样, 他终日吃、喝、睡,发胖,中风,终于过早地走进了 坟墓。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要给人们的认识带来一 些新的启迪。《奥勃洛莫夫》的新贡献在于,它鲜明 、透辟地塑造了“奥勃洛莫夫性格”,通过这一性格 ,让读者人木三分地认识了农奴制度的本质及其腐朽 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鞭辟入里地从三个方面 对奥勃洛莫夫性格进行了剖析,层层深入:首先是形 象而具体地凸现了“奥勃洛莫夫性格”表现的最基本 的特征点——懒惰、委顿。奥勃洛莫夫受过高等教育 ,有文化有知识,却不做任何事情,连袜子也要仆人 替他穿。他害怕任何劳动,不但把公职看作是重负, 连看书、写字也认为是累赘。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成天躺在沙发上睡大觉,完全是一条寄生虫,一个 废物。慵懒是奥勃洛莫夫不可克服的恶习,也是他的 性格的基本特征。接着作者进一步地揭示了“奥勃洛 莫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没落的农奴制度。这 一内容特别集中地表现在小说第一部的第九章《奥勃 洛莫夫的梦》中。奥勃洛莫夫家族的世袭领地——奥 勃洛莫夫田庄位于离彼得堡一千二百俄里的与世隔绝 的偏僻地方,奥勃洛莫夫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在这里,人们过着封闭式的传统宗法制生活,吃、喝 、睡觉差不多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传统的礼仪统治 着人的一生。小奥勃洛莫夫连做梦都能看到田庄的一 幕幕生活场景。人生的三场大戏是:出生,婚嫁,丧 葬。孩子一落地,父母最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尽量体 面地为孩子举行俗礼要求的名目繁多的受洗礼、命名 礼……孩子长大结婚时又是一连串的礼仪、宴会,最 后还有死后的葬礼……生活就是按照这种程序单调地 、重复不断地延续下去,直至坟墓前才终止。还有一 系列五花八门的复活节、主显节、家庆、斋后宴、盛 宴、家族团聚、道喜、礼节性的眼泪和微笑……此外 ,这里的人十分迷信,既信家神、妖精,也信僵尸鬼 。如果有人说,有一捆麦秸在地里走来走去,他们连 想也不想,就会信以为真;百叶窗咔嚓一响,风在烟 囱里发出啸声,都会使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吓得脸色 发白。他们从孩提时期起脑子里就埋存了许许多多奇 怪的幻影、恐惧和苦闷,并在灵魂中生了根。他们把 一个人死亡的原因归结为上次抬死人出门时没有让他 的脚先出去,而是让他的头先出去了;火灾之所以发 生,是因为有只狗在窗户下面吠了三夜。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