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三国不演义2
ISBN: 9787555912279
王觉仁,知名畅销书作家,影视编剧,传统文化研究者,多年致力于历史研究,代表作有《大唐兴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王阳明心学》、《兰亭序杀局》(已改编成影视作品)、《大汉天机》。 王觉仁梳理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按时间顺序、用通俗有趣的语言,重新讲述了一段真实的三国史,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诸葛亮……
长坂坡之战:两大名将的高光时刻 现在,让我们回到建安十三年的历史现场,看看接下来都发生了什么。 当刘备从樊城紧急南撤后,曹操马上判断出刘备是要逃往江陵。而江陵是个战略要地,储存了大量的粮秣和军用物资,绝不能落入刘备手中。 因此,曹操立刻把辎重留给后勤部队,然后亲率精锐,轻装急进,火速赶到了襄阳。到了这里,又听刘琮报告说刘备已经过去了,曹操索性把其他部队也扔下,只率领五千虎豹骑全力追击。 我们前文介绍过虎豹骑,这是一支精锐中的精锐,其战斗力和机动性在当时的军队中都是最强大的,没有之一。 就这样,曹操亲率五千虎豹骑,一日一夜疾行三百多里,终于在当阳境内的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市西南)追上了刘备,以及跟随他的十余万百姓。 当一支身经百战的虎狼之师对上十余万手无寸铁的逃难百姓,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史书没有记载当时刘备有多少部众,估计也就是几千人,而且以步兵居多,其战斗力跟虎豹骑比起来,自然是弱爆了。 所以,这场历史上著名的长坂坡之战,与其说是一场两军对阵的战役,还不如说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曹操一声令下,恐怖的屠杀就开始了。 刘备的部众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战力对比太过悬殊,很快就全线崩溃了。至于那十余万百姓,被杀的被杀,被俘的被俘,剩下的就只能四散逃命、自求多福了。 当初曹操一时疏忽放跑了刘备,这些年来一直深感懊悔,因为他知道刘备是个人物,迟早会成为自己的劲敌。现如今,刘备就在眼前,曹操的目光就像一支利箭,瞬间越过无数乌泱泱的人头,直直射在了刘备仓皇而逃的背影上。 这一次,曹操绝对不会再放过他! 不过,身为汉末天下久负盛名的“常败将军”兼“跑路高手”,刘备逃命的本事绝对不比虎豹骑杀人的功夫逊色,所以曹操注定要失算。 眼看大势已去,刘备就跟此前的几回跑路一样,再一次扔下自己的老婆、孩子,仅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和数十骑兵逃离了战场。 此时,身边有个谋士却没有跟刘备一起逃,而是决定投奔曹操。 他就是徐庶。 徐庶做此决定,并非背叛刘备,而是迫不得已。因为,在混乱之中,他的老母亲被曹军抓了。徐庶心急如焚,只好向刘备告别,指着自己的心口说:“本来想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全凭这方寸之心,如今老母被俘,我方寸已乱,不能再辅佐你了,就此与将军别过吧。” 刘备固然惜才,却也没有理由阻拦人家,只好让他走了。 就这样,徐庶被迫成了曹操的人。 后世据此将徐庶奉为孝子的典范。他辞别刘备时说的话,就是“方寸已乱”这个成语的出处。此外,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后来又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意思是徐庶身在曹营却不肯为曹操出谋划策。徐庶这件事,还与当初关羽不肯为曹操所用的事迹一起,演化出了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事实上,徐庶进了曹营真的可以一言不发、只拿工资不干活吗?若说他在情感上一直没有忘记刘备,或许可信,可要说他在曹操那儿尸位素餐、啥事都不干,肯定与历史不符。徐庶后来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岂是靠“一言不发”就能混上去的?可见,这只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绝非历史事实。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来看长坂坡之战的经过。 话说,刘备虽已年近半百、“髀里肉生”,可跑起路来,身形还是那么矫健,宛如风一样的男子,呼地一下就从曹操的视野中消失了。 曹操大怒,命虎豹骑继续追击,不砍下刘备的人头誓不罢休。 于是,一队虎豹骑紧紧咬住了刘备等人。 渐渐地,眼前出现了一条河流,河上横跨着一座窄窄的木桥,要摆脱追兵,守住这座木桥就是唯一的机会。张飞当机立断,让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先走,自己则带着二十名骑兵,大马金刀地横在了桥上,就等追兵到来。 很快,那队虎豹骑就风驰电掣地来到了河边。然后,他们就被瞋目横矛、如铁塔一般立在桥头的张飞给挡住了。 准确地说,这些杀气腾腾的虎豹骑是突然间被吓住了。因为,他们感觉眼前这个家伙身上的杀气,要比他们强大得多,也可怕得多。 就在他们惊疑未定之际,张飞又猛然发出一声暴喝:“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 这一幕,无疑是张飞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用《三国演义》的话说,就叫“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虽然真实的历史没有罗贯中老先生写得那么夸张,什么张飞一声怒吼,曹军大将“夏侯杰”就“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然后曹军“自相践踏”云云,但张飞舍身救主的忠义和视死如归的胆气,的确是罕有人及的。 仅此一举,就足以奠定他在汉末三国的名将地位,也足以令他名垂青史、享誉后世。 当然,曹操麾下的虎豹骑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如果鼓起勇气全部压上去,张飞和他的二十名骑兵终究是抵挡不住的。可问题在于,当时张飞“万人敌”的威名早已传开,这些虎豹骑深知,要想跨过这座木桥追上刘备,其代价便是——至少得有一二十人横尸于张飞的长矛之下。 谁愿意率先冲上去,成为那个代价呢? 这样的人恐怕很少。就算有人愿意充当这样的“先烈”,在冲上去之前,也必定需要一个酝酿勇气和下定决心的过程。 战机稍纵即逝。仅仅是这个思想斗争的过程,就足够让刘备一行绝尘而去、逃出生天了。 刘备、诸葛亮等人过河之后,埋头狂奔,等稍一回过神来,才蓦然发现——赵云不见了。 有人赶紧向主公汇报,说亲眼看见赵云掉转马头奔北边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说赵云叛变了,在这危急关头投降了曹操。 刘备一听,毫不犹豫地拔出手戟扔向那个人,怒道:“子龙绝不会弃我而走!” 这倒霉家伙有没有被刘备一戟刺死,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从刘备的这一强烈反应来看,便足以说明他对赵云的信任之深。 没错,赵云掉头而去,并不是去投降曹操,而是去救刘备唯一的儿子——尚在襁褓之中的阿斗。 刘备早年戎马倥偬,虽然先后娶了几个老婆(生了两个女儿),但一直没能生下一个儿子,为此还特意收了一个养子刘封。直到客居荆州期间,甘夫人好不容易才为他生下刘禅,也就是阿斗。 阿斗生于建安十二年,眼下也才一岁。甘夫人抱着他,乘坐的是马车,根本跑不快,自然没办法跟着刘备逃命。 对于年近半百的刘备而言,失去阿斗,不仅很可能从此“绝后”,而且未来即便能够成就霸业,也没有自己的骨血来继承。这样的损失,无疑比战败本身惨痛得多。 赵云深知这一点,所以才会义无反顾地冲了回去,并且单枪匹马地杀进了曹军的虎豹骑中。此时刘备的部众早已溃败,即使甘夫人的马车旁边还有少数护卫,必然也是深陷虎豹骑的重兵包围之中。因此,赵云的这次救援行动,胜算是非常渺茫的,极大的概率是有去无回,就此捐躯。 相信,在掉转马头的那一刻,赵云一定已经做好了慷慨赴义、战死沙场的准备。 那一天的长坂坡,遍地尸骸,残阳如血。赵云手提长枪、纵马而去的背影,显得无比悲壮而决绝…… 史书没有记载赵云是如何救出阿斗和甘夫人的,不过我们不难想象,要从成百上千的虎豹骑手中救出一个女人和一个幼儿,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也可以自行脑补一下,这场战斗会是多么血腥、惨烈、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如果用罗贯中的话说,就是:“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就像张飞在长坂桥头的那一幕一样,赵云“单骑救主”的这一幕,无疑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三国演义》中,赵云“七进七出”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这场救援行动的艰难、惊险和曲折,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怎么渲染都不为过。 长坂坡之战,只是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战斗之一,然而就是这场战斗,一举成就了张飞和赵云“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千秋英名,也让无数后人读史至此,忍不住血脉贲张、心驰神往。 赵云拼死救出阿斗和甘夫人后,很快就与刘备、张飞等人会合了。 见到大难不死、安全归来的妻儿,刘备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是难以言表的。《三国演义》说,刘备无以表达对赵云的感激,就把阿斗狠狠摔在了地上,还说了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这当然是虚构的。历史上的刘备不太可能做出这么戏剧性的动作,但是对赵云说一些感谢和勖勉之语,应该是少不了的。 此时,曹操的虎豹骑还在身后紧追不舍,而刘备这边的部众早已溃散,继续这么跑下去,很可能是死路一条。所以,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商议了一下,决定改变原计划,不再走陆路去江陵了,而是往东南方向走,到汉水的渡口去跟关羽的水军会合。 曹操的骑兵天下无敌,可他的水军却是刚刚招募的新兵蛋子,只在邺城的玄武池里划过几天水,没那个本事追上关羽的水军,就算追上了,百分百也不是关羽的对手。 所以,刘备只能先摆脱曹操,然后再做打算。 就在这时,让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想到的是,孙权方面派出的一个重要人物,竟然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他们面前。 这个人就是鲁肃。 更让刘备和诸葛亮感到惊喜的是,鲁肃居然在这生死关头给他们递来了一枚橄榄枝。不,确切地说,是给他们递来了一根救命稻草。 ◆一部史实版《三国演义》!畅销书《大唐兴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作者王觉仁全新力作! ◆赵云才是空城计主角?刘备从未封过五虎将?翻开本书,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诸葛亮…… ◆“草船借箭”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纯属虚构 ◆《三国不演义》系列第二册!本书延续第一册内容,从三顾茅庐讲到诸葛亮三出祁山。 ◆了解三国历史读这一套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