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儒钱穆评传(从无锡七房桥走出的文化大家)

君子儒钱穆评传(从无锡七房桥走出的文化大家)
作者: 周育华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90
折扣购买: 君子儒钱穆评传(从无锡七房桥走出的文化大家)
ISBN: 9787550611320

作者简介

周育华,女,常用笔名月光、云舒。196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从军二十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语语言文学专业,她深信最重要的学历来自试卷课堂之外的有品质的阅读习惯。曾任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日报评论部记者,现为文学版编辑、江苏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组”会员,擅长散文与评论。其创作的散文《海宁的两位悲情大家》获地市报副刊作品二等奖.《秋雨绵绵》获江苏省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率性江城》获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最佳城市散文奖”。曾发表过长篇报告文学《天鹅交响曲》。 《君子儒钱穆评传》为其第二部长篇文学著作。

内容简介

武肃王与玉飞凤 公元10世纪钱锡在杭州治城时,他只关注湖水的 清浊、民众的福祉,而不惜放低政治的名号、军事的 意气,在钱塘江口降伏了大海对这座城的生态威胁, 被人们称为“海龙王”。接着他又疏浚了西湖、太湖 、南湖和鉴湖。只要历史良知显现,这位立足民生与 环境的吴越王不该被人们忘记。杭州是幸运的,这种 幸运与造福的责任担当,在血脉中没有停止过流淌, 时隔34代的嫡孙钱穆也绵延了这种立足文化本位,立 足“达则兼善天下”的文化秉性。 吴越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演变,成为一种深刻历 史记忆,熔铸着先贤精神和浓郁的地域文化。在历史 取舍中,吴文化主要是接受了周文化的深厚影响,很 大原因是在圣教孔子的导向下。孔子极其仰慕与推崇 周文化精神,他“习儒业深佩周公所得”,钱穆又对 孔子的儒学思想情有独钟一脉所承。无怪中庸有日: “道不远人”,孔子还说:道路只有两条,行仁与不 行仁罢了。所以大道源头的真理信仰、灵魂元气,必 然是简单而又朴素的,人类道德,都会是,仁义礼智 ,“九九归一”。 玉飞凤,随着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鸿 山墓群的挖掘出土,一度成为图案主角,毫无悬念于 2008年被推为无锡市徽标。图腾玄鸟、展翅凤凰糅合 成的独特造型,充满着韵律和动感,无锡鸿山的玉飞 凤,就以这样的形象闪亮出土,它是人和人伦的美丽 化身。有人说:“美”是一种比“德”更深刻、更具 终极性的东西。 2500年问一直静静地躺在这方土地里的玉飞凤, 恰恰正与国学宗师、文化大家钱穆生根于同一故乡, 同一土壤,虽然时间相隔久远,但有过数十年时光的 重合,且相距的空间就近在咫尺方圆里,这不能不令 人寻思……在鸿声毗邻的三个村子半个世纪里就呈现 了七位院士,七位人类学科最高殿堂中的精英。 “院士”其本身是社会化的一个成功坐标,在此 坐标之下,有着更为丰富的精神与品质,值得我们去 细细品读。哲学教授周国平说:人生的第一目标是优 秀而不是成功,成功只是优秀的副产品。钱穆与其他 六位院士,定是首先让自己具备了优秀品质,如玉飞 凤至善至美的形象化身所具备的品质一样。1895年7 月30日,文化教育泰斗钱穆,于江苏无锡鸿声啸傲泾 七房桥村诞生了。比起宇宙无穷的时空,数十年只是 短暂一瞬,他们就在这一瞬中,选择了咫尺方网的精 神观照与守望…… 吴文化研究会有人士作出这样的分析:内在自觉 并超越自我的勇敢探索精神,成为吴地人一种执意进 取的永动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 理念深深融人了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民俗民风之 中。这正是吴地文化的优秀品质。 无锡孕育和送出了钱穆这样的国学文化大家,是 玉飞凤的观照和预言?还是吴地优秀文化千年积淀的 结果?有待我们追寻…… 七房桥与素书堂 七房桥名的由来,始于吴越王后迁锡湖头的18世 祖。距今约1400年,钱穆18世祖钱正德生下七子,在 啸傲泾上分建七宅,骈连于东西一线这条啸傲泾小河 边,七家墙门宅第连成一片蔚为壮观,泾东千步许有 一小桥,“房”“桥”皆备,互为见证,七房与小桥 成了“七房桥”名字的实景展出,被一代代后人朗朗 上口地印证呼唤。其实人们心中都明白,祖先七房所 生活浸润的地方无处不是“七房桥”。随着人丁的兴 旺衰落变更,钱氏聚族而居已有多个村落,但唯有这 里,可以嘹望升腾过钱穆祖先的灯火炊烟,可以找寻 文化大家幼年留下的音容足迹,“七房桥”,已成为 国学思想童年摇篮的一个代号,没有理由不流传至今 ,并会代代呼唤下去。现在又有渔业村、友联村加盟 于“七房桥”,与原来的七房桥一起合称“七房桥村 ”。 七房初时的兴旺程度,超乎想像,沿啸傲泾七房 宅的南北两侧多为良田,每房拥有良田一万亩以上。 桥北有一小村,是七房桥的公仆居所。泾西约五百步 又一桥,名丁家桥,桥北有丁家村,是七房桥的乐户 ,从明代便沿袭下来,世代演习昆曲锣鼓,歌唱吹打 ,每一房有喜庆,乐户全数集于宅前大场内演奏。直 到钱穆儿时,还吹拂到七房桥乐户那悠久温良的乐风 。 钱氏七房桥直至钱穆的曾祖父的爷爷这辈,家境 仍然宽绰有余,供养上学自不用说,钱邵霖很会读书 ,考中贡生进到江南贡院深造。1841年他的第一个玄 孙、也就是钱穆父亲的长兄一出世,钱家便有了划时 代意义的“五世同堂”,而获得了道光皇帝的嘉奖, 被赠予“五世同堂”匾额,世代悬挂于大门,第二进 厅堂为鸿议堂、第三进为素书堂。 1763年,五世同堂的第一先祖、列29世祖钱邵霖 ,凭着对先祖怀义济世的理解,开办了怀海义庄,划 地有200亩,到道光年间就达900亩。七房桥前后共办 有三个义庄,另还有清芬堂义庄和宏远堂义庄。义庄 虽然是建立在血缘纽带上的家族救济,但从属戚中延 伸出去的接济范围并不算小,鳏寡孤独藉以远离贫困 死亡、获资求学进取,意义非属寻常。P8-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