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技巧

人际沟通技巧
作者: 范文琼//丰晓流
出版社: 华中科技
原售价: 12.60
折扣价: 9.90
折扣购买: 人际沟通技巧
ISBN: 978756095433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合作原则 语言沟通是说话者与听话人之间通过语言符号形式进行交际的过程, 要使这个过程完成并延续下去,双方必须进行合作,即要求沟通者在语言 沟通过程中要尽量配合对方,否则,语言沟通就无法开始或者沟通失败。 简单地说,当一个人发出语言信息时,另一方没有给出相应的反馈,那么 沟通根本就无法展开或是会中断,因此,合作原则是语言沟通中的首要原 则,它表明人们进行沟通的意愿和态度。 合作原则可分为形式的合作与内容的合作。语言沟通不但要有形式的 合作,更需要有内容的合作。在语言沟通中有时人们表面上是遵循了合作 原则,对于对方传递的信息给予了反馈,但对方并不满意,甚至导致沟通 的失败。这是因为一方进行的只是形式的合作,并没有真心地参与进来, 缺少的是内容的合作。下面就是一例。 一对年轻夫妻在商场鞋柜前。妻子问丈夫:“你看,那双高跟的凉鞋 怎么样?”“哪双?”“喏,最左边那双。”“还行。”“只是设计得不 够时尚,要不,那边那双,像是新款,好吗?”“不错。” 在这个例子中,丈夫对妻子的问话一律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在形式上 是符合合作原则的,但事实上这位妻子却非常不满,这是因为此时妻子并 不是需要这种语言的表面合作,而是希望丈夫给自己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丈夫简单的肯定回答对妻子来说只是敷衍了事,并非真心合作的态度。这 时丈夫在语言沟通中必须采取更高层次的合作——内容的合作,也就是对 于沟通内容的积极参与,根据对方询问的目的给予一些较为明确的意见。 比如“高跟鞋对脚踝有伤害”“不如试一试新款的”,等等,这样的回答 虽然没有给予妻子正面的肯定,但对妻子来说是明确的、积极的,在内容 上是积极合作的,妻子不管会不会考虑这些意见,但她明白丈夫是真正地 参与了此次语言的沟通。 当然,也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要达到合作原则的这两个层面。形式的 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任何语言沟通都应具备这个条件,而内容的合作在某 些时候不一定必不可少。例如:在某个社交场合,某人高谈阔论,你可以 仅仅出于礼貌的要求给予形式上的合作,不一定非要进入对方的话题,不 一定非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但这并不会影响到双方的交流,语言沟 通也不会受到损害。 可以说,只要出现了语言沟通,沟通双方就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合 作,或者说有了一个要合作的基础或意向。但合作是分层次的,人们应根 据沟通的目的、沟通的场合、沟通的对象,选择合适的层次。一般来说, 语言沟通需要人们用语言进行积极地配合。 二、尊重与真诚 尊重与真诚是人际交往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既是礼仪之本,也是 接人待物的基本修养。在语言沟通中更应遵循这一原则,它体现了人们在 语言沟通中努力追求的美德。 在庆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晚宴上,情绪极好的斯大林当着大家的面, 对他的妻子娜佳喊道: “喂,你也来喝一杯。” 这话如果是在家里,是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可是当着前苏联党政高 级官员和外国代表的面,这样说就显得不够庄重和得体,甚至可以说太随 便了一点。偏偏娜佳是一位个性极强且年轻气盛的女人,她从来就不认为 自己是附属物。她听了此话,感到受了羞辱,一时未想到化解的方法和语 言,于是就大喊一声: “我不是你的什么‘喂’!” 接着便站起来,在所有宾客的惊愕中走出了会场。 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时年22岁的娜佳已经躺在血泊中了,手里握 着“松牌”手枪。 一句话,断送了一条正值青春韶华的生命,实在令人惋惜,从娜佳方 面看,固然个性极强,心眼太小;从斯大林方面说,他错在没有尊重自己 的妻子,以致恶果的发生。 尊重他人并非易事。在语言沟通中,尊重首先要求自尊自爱。一个人 不知自尊自爱怎可得到别人的尊重,又怎能知道尊重他人,只要有了人与 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人们的沟通才能更加融洽,更加愉快,这也正是尊重 的力量。 当然,语言沟通中真诚也同尊重一样重要,有一句广告语叫“沟通从 心开始”,这颗心便是真诚交流之心,始于心、达于心,心与心的交流, 是沟通的最高境界。也许当现代社会的人们过分讲究技巧、追求形式时, 当沟通成了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时,我们更应该去追寻沟通的纯真的本质 。曾经打败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在给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说:“您问我靠什 么魅力凝聚着社交界众多的朋友?我的回答是:真诚。”沟通的实质是释 放和吸收的互动过程,没有真诚,它就成了交易。 人与人的交往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交往,语言的沟通其实也是心灵沟 通的体现。沟通双方能够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以诚相待,是语言沟通能够 顺利进行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符合语境原则 任何语言沟通都必须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同时这个特定的环境 又反过来对语言沟通的内容和过程起着约束和限制的作用。语言沟通是否 得体很大程度上与是否符合语境的要求有关,对于语境的理解可以从主客 观两方面去分析。 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沟通的主体,即说话人和听话者。他们都是具有 特定身份和个人特征的主体,同时他们之间还形成了特定的身份关系,比 如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长幼关系,等等。因此,在语言沟 通中需要注意自己的身份特征,又要注意对方的身份特征,做到看对象说 话,同时还要注意双方的身份关系对语言沟通的制约作用,从而选择最恰 当的表达。 《民间文学作品选·朱元璋的故事》载:朱元璋做了皇帝,一个从前 的穷朋友跑到朝廷去拜见朱元璋。见面的时候,对朱元璋说:“我主万岁 !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 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得高兴,也隐约记起他的话里包含了 一些从前的事情,就立即封他做了御林军总管。另一个当年的穷朋友得知 这一消息,也跑去求见,见了面就对朱元璋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 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 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 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 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 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还没听完,就命令:“推出去斩了。” 很明显,这个稀里糊涂被问斩的“穷朋友”在表达上是非常不得体的 ,他没有明确认识到现在语境下双方的身份关系,现在说话的对象与从前 是否发生了改变。 另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沟通的场合,即特定时空和沟通背景,这是一 种语言沟通时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鲁迅先生在其杂文《立论》中写道: “一家人家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 ,——大概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 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 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 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撒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这里虽然鲁迅先生想用这个例子谈其他问题,但我们仅从日常生活的语言 沟通来看,第三个人遭打是在情理之中的。当然他说的是一句真话,也是 必然要发生的,但是他违背了当时场合的要求,因此就非常不得体了。在 那样喜庆的场合,按照人们的交际心理和习惯,在语言沟通中当然应多说 一说恭贺语、客套话、吉利话。 可见在语言沟通之中,我们必须要遵循符合语境的原则,切不可在表 达时不分时间地点、不顾身份特征和主体问的关系而胡乱说话。 四、目的性原则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进行言语的沟通,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或 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或请求别人帮忙,或命令对方去行动,或打听某方面 的消息,或沟通双方的心灵,或改善双方的关系,或增进双方的友谊,等 等。这些种种目的都是通过具体的话语来表达的。因此,在言语交流中, 话语不过是充当信息交流的手段。说话人通过话语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听 话的则透过话语来领悟其真实意图。例如,听话人烦恼的是自己的人生向 何处去,没有明确指针,一天一天地过着相同的日子,想随大流,但是又 想不出跟随谁更合适。为此,无法决定自己的意志,只好混一天算一天。 说话人与之谈了下列话题。 在浓雾弥漫的时刻,他只能依赖前面车子的尾灯,驾驶汽车。他眯缝 着眼睛,小心翼翼地探着路,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前面开车子的人,突 然,前面车子的红灯灭了,接着,他的车子“砰”地撞到前面的车子上了 ,他火了,骂道:“混账!你要停车,干吗不打信号灯?!”“什么?” 前面开车子的人回敬道:“这儿是我的车库,为什么要打信号灯?!” 人类的生活就是这样,在迷雾中不知往何处去而前进着的时候,思考 是十分必要的。听话人悟出了话语的意图。P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