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郑州大学
原售价: 52.80
折扣价: 28.60
折扣购买: 深度共情力
ISBN: 9787564579333
一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沙心灵工作室创始人,曾接受过多种类型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及技能训练。常年从事心理咨询一线工作,有较丰富的个案咨询经验,擅长投射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拉康流派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著有作品《绘画心理学》《绘画心理学·增订版》。
焦虑来自不安全感 焦虑情绪是现在社会一种更长期而更隐秘的情绪,它并不如愤怒或者恐惧那么强烈地显现,但却真实地影响着现代都市里的每个人。当我们预感到有危险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的体验。但是这种“危险”感受的来源可以是现实发生的,也可能是我们自己想象的或者是象征性的。 我们每天都处于一种非常着急的状态,我们一早出门赶公交车,挤不上车就会迟到,会被领导批评或者扣掉奖金。白天在工作中,我们被一遍遍地催促,整个工作都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下班后似乎我们也把今天的工作都完成了,但是社交工具彻底打扰了我们的休息生活,移动电话、网络沟通,我们被要求时时保持联系,甚至被要求10分钟内必须回复,此外我们也养成了手机依赖症,不断接受着外界的信息,就怕错过了什么而跟不上时代的热点,我们的休息时间也没有办法真正离开焦虑的状态。 我们有时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分辨这种和我们自己已经浑然一体的焦虑,但有时我们又会经历非常严重的焦虑情绪。严重的焦虑感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情绪体验,甚至会体验到紧张不安、充满恐惧的强烈情绪,同时也会在生理上伴有一些症状的出现,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口舌干燥、手心出汗、震颤,等等。 心理学上将焦虑定义为个体受到威胁和处于危险情境中的退缩或逃避的体验。因为个体受到威胁的程度以及时间的不同,焦虑会有两种表现。一种可以简单理解为巨大的间歇性的恐慌,类似于一些巨大的创伤刺激,这时候焦虑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情绪状态,由具体情境所诱发,但当诱发情境改变时,焦虑情绪也会相应消失。 但另一种焦虑却更隐秘而广泛地存在,甚至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而很少引起关注。那是因为这种来自某种威胁或危险的感受,长时间在心灵盘踞。 当然焦虑的情绪也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它的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的信号,提醒我们注意内部或者外部的危险,它促使自我采取措施,以对付危险,或者准备战斗,或者准备逃避,尽快采取行动以避开危险或消除危险。 焦虑是一种复合情绪,常常与其他情绪—恐惧、痛苦、愤怒、羞愧、内疚,甚至兴趣—同时发生,因为个体的不同、情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组合。 我有一个来访者属于一直减肥但非常肥胖的人,她告诉我她用过所有的减肥方式,但依旧没有办法控制体重,以及蓬勃的食欲。我们连续讨论了很久关于“饿”的感受,我们的行为受认知所支配,比如当我们认为人只需要吃两顿饭的时候,不吃晚饭的减肥方式就会被自然实施,并且被坚持下去。 我们同时讨论了食物仅仅作为食物的概念,食物并不是一种社交的工具或者满足其他欲望的工具,她表示认知上的认同,但是当“饿”的感觉真实出现的时候,她又变得不知所措,甚至进入一种越控制越糟糕的循环中。 直到有一次我们聊到,有一种情绪,和饥饿的感觉非常相似,那就是焦虑。 当我们集中精力工作的时候,突然觉得饿了,那种饿,常常来自焦虑。如果试着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或者集中注意力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这种饿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了。 我们常常会发现,当生活规律的时候,规律地起床、规律地吃饭、规律地生活,体重也会更容易控制,因为对于一个我们认为有把握的生活,我们的焦虑感就不会那么强烈,也不会常常感觉饿。 我们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有时候是因为我们对外在环境的“危险性”有一个过度的认知评价。当然这样的认知方式并不是突然而来的,而是建立在我们多年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我们或者因为缺乏自信,或者因为对自己期望过高,以至于实际面临的情况常常与我们的期望不一致。 心理学研究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事物和我们对事物的信念、观点、态度之间的关系,都有协调和不协调、有关或无关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遇到的现实情况与我们自己的信念观点发生冲突,消极性的情绪反应就会随之而发生,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知评价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反应。 我有一位来访者是一位研究人员,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十年。但是,当领导让他负责一个独立的项目时,他却感受到了不能克服的焦虑情绪。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焦虑呢?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同事,他希望研究任务能够轻一点,而现在却恰恰相反,他被选来承担最关键的任务。这件事情对他不但不是一种鼓舞,反而加强了他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工作的信念,以至于寝食不安。 一般说来,当我们对于某件事物的认知和实际情况发生不协调时,我们会对这种不协调的状况竭力解释,这样是为了能够在两种矛盾的事物之间取得某种协调关系。我们有可能会维持原先的信念,否定或者排斥我们所遇到的现实的经验;或者我们会选择欢迎并接受新的信息,从而转变自己已有的信念和对事物的态度。 但不论是哪一种,如果我们更倾向于对一般事物做出威胁性甚至灾难性的解释,如果我们没有积极应对的方法,严重的焦虑情绪就会产生,甚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 如果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的焦虑,就会发现焦虑其实来自我们情绪底层的不安全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不安全感,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并没有什么事物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的变化都会给我们带来“危险”的感觉。 我们的身体在变老,我们的心情起伏不定,我们的喜好变化无常,我们身边的人不断改变,买房买车或者通货膨胀,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不断加速着这样的变化。当我们所接触的世界的变化速度远大于以往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受着由此而来的不安全感,对于不安全感的反应,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焦虑情绪,长期盘踞在我们的心头。 我们消耗大量的时间、能量与这隐藏的焦虑抗衡,甚至自己都无法觉察,比如说城市里的人或多或少都在承受着某种拖延的症状。 来访者告诉我,整理房间对她来说是最致命的,明明水池里的碗只需要10分钟就能刷完,但是她却没有力气去完成哪怕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我遇到过一个朋友,她每次都必须把工作留到最后,时间非常紧张时才能够开始处理工作,而之前几天的时间,她都用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这样拖延,完全是因为内在通过焦虑在和外在的变化抗衡。我们不希望处理那份工作,不希望去把碗刷干净,通过不希望改变的行为而让我们的内在得到某种程度的重视或者关注。当我们知道焦虑的来源是自身的不安全感的时候,也就发现了我们不断需要被关注的自己。甚至有时候不惜将事情搞糟糕,我们也在一遍遍地确定自己的意志才是重要的。 但如果我们对于世界的观点有一些变化的时候,就会发现,改变总是自然而然地在发生着,从来不会以我们的想法为主,如果我们能够从内心认可这样的发现,那么我们的焦虑就不那么严重。 就好像花是自然而然地盛开或者凋谢,树木几十年如一日地生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在自然状态中的时候,感受不到太大的变化,所以城市里生活的焦虑感也就会逐渐减轻。 真正看到焦虑,是看到在焦虑背后的不安全感,我们在害怕什么?生、老、病、死,一切事物都在改变,改变给我们带来了最根本的不安全感,如果你知道你在怕什么,焦虑会不会缓解一点? ★一沙心灵工作室创始人、《绘画心理学》作者全新力作!聚焦情绪与共情,拯救心理亚健康! ★结合丰富的有社会共性的心理咨询案例,揭开情绪的面纱,介绍共情的方法,解读共情的力量! ★提出并阐述产生共情的5大阶段+表达共情的8个步骤+建立亲密关系的10种技巧! ★心理管理学家陈禹安、心理咨询师李浩华、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岳玲、哲学博士贺韧诚挚推荐! ★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情商的核心是共情,共情赋予沟通穿透人心的力量! ★共情引导我们:不同情×不说教×不建议×不比较!去感受×去理解×去倾听×去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