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踪影(上中下)

兴安踪影(上中下)
作者: 孙扬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14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兴安踪影(上中下)
ISBN: 9787521206364

作者简介

孙扬,出生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汉江岸边段家河镇。1963年入伍,历任班长,干事,科长,副政委,县委常委,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书记、政治委员,西安市艺术学校书记兼校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理事。坚持文学创作六十多年,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延河》《绿风》《西南军事文学》《歌曲》《解放军歌曲》《音乐天地》《岭南音乐》《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贵州日报》《新疆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类体裁作品千余篇,共计四百多万字。著作有《黄栌集》《绿帆船》《蓝江月》《红裙子》《紫燕云》《青萍雨》等诗歌集和中短篇小说集,另有散文集《橙子情——站在诗行里的记忆》和诗集《白石爛》已完稿。多部作品曾在省市和全国文学评奖中获奖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衔命进山暗中行 春节刚过。一列长长的队伍从镇安开拔,进入旬阳县境,浩浩荡荡地沿着旬河岸边崎岖不平的小路向南挺进。 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初春显得格外冷清。那旬河、汉江两岸和秦巴山中的迎春花倒也渐渐地绽开了微笑,好像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身边所发生的响动;漫山架岭一簇一簇的棠梨搂拥着繁盛的果实,昭示着在这个年景生活的人们,将借以度过即将到来的饥饿春荒;崚嶒巍峨的群山和险峻陡峭的悬崖绝壁绵延相依,岿然屹立在大地上,魁伟壮观;在高深莫测的辽阔天空中,悄然无声地走出一轮太阳,脚步点儿落在阴坡或阳坡的地里面,吐芽的树枝、出土的禾苗,该需要阳光的营养了。冰天雪地开始解冻融化,危机慢慢地处于消逝状态;寒风冷云结束夹衫裹衣,期望在云间徐徐地升起、飞翔,接近闪亮的高度。此刻,一曲雄壮激越的山歌声,在层峦叠嶂的山岭和深沉初醒的河谷间飘荡。激励秦巴山的儿女们,在拯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英勇斗争中,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开辟一个自由、民主、丰庶的新天地。 朝阳刚爬在东山头上,露出阴沉沉的脸色。晨雾笼罩着仁河口的水面,只能影影绰绰地看见两岸草芥和树木在微风中不停地摇动。 突然间,一阵竹筒声在河谷中间回荡。不多时,在距仁河口不远的山神庙前站满了人。他们大多数拎着快枪和火枪,还有一个领队的扛着一挺机枪。其他人有的握着大刀,有的手攥板斧,有的高举梭镖,有的提着木棍,杀气腾腾,群情激昂。 这时一个微胖中等个头的人,站在山神庙门前的石阶上,挥动着一把手枪,喊道:“大家站好了!你们听着,炎尼(方言:昨天)晚上得到一个确凿的消息,陕警一旅三团从镇安出发到兴安州①,他的先头部队一个侦察排,今日个中午路过我们仁河口。我们的卢楚恒有重任回紫阳,事情紧急,无法联系。现在我段启瑞决定,我们爱国志士抗日后援军一定让他们尝尝不去抗日的滋味。” 陈振山站出来说:“人家一个团,我们这二十几个人,是鸡蛋碰石头啊!” 段启瑞说:“不与大部队硬碰硬,我们只和先头这一点兵力碰撞一下就行了,显显我们后援军的威力。听好了,只是教训教训而已,掌握火候,立即撤退。听从命令就是了。” 群山逶迤连绵,小路曲曲弯弯,沿仁河口的东面通向遥远的地方。 段启瑞带领队员们迅速地登上碗岗山,埋伏在茂密的草丛、灌木林中,密切观察小路上的动静。这时发现先头部队刚进入伏击地域,突然间停止前进。 侦察排长赵明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兵,他发现了树丛中有一个人头在轻微地晃动。他一边指示通信员快速去向团长报告,一边说:“立即停止前进,注意隐蔽。”指挥战士们占领有利地形。 段启瑞发觉先头部队的意图,虎声虎气地喊道:“枪抬高点,给我打!” 忽然间,密集的子弹如火舌般地从空中呼啸而过,弹着点在什么地方,连射手恐怕也难以确定。 令赵明不解的是,这子弹几乎全从头顶上空掠过,偶尔有几发落在身边,只擦破了两名战士的一点皮。他便命令一班的战士向碗岗山山头上空实施射击,其他班预备。 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宁静的群山。鸟儿受惊了,一群一群地飞向远方。 稀稀疏疏的枪声还在不时地传来,双方谁都没有出击,处于对峙的态势。 刘威诚急匆匆地赶到了,趴在简易的掩体上,拿起望远镜观察那座碗岗山,发现是一些农民打扮的人,是不是土匪,难以断定。于是问道:“战士伤了吗?” “团长,没有重伤,两名战士胳膊上擦破了点皮。” “包扎了吗?” “卫生员已经处理好,不大要紧。” 这时枪声几乎停止了。 “赵明,你用喇叭喊喊,问他们是哪部分的。” 赵明应声瓮声瓮气地喊道:“兄弟们,你们是哪一部分的?” 对方传来了回声:“我们是‘爱国志士抗日后援军’。你们不去抗日,到陕南来干什么!” “我们是……” “不费口舌,我们知道了,你们应该去打日本帝国主义,就是那个小日本!” “你们领队是谁?” “是大名鼎鼎的卢楚恒、段启瑞!” “弟兄们,我认识卢楚恒。他担任过杨虎城的秘书和陕警二旅四团的副团长。我们都在杨将军手下干过事,我们目的是一致的,抗击日本,拯救中华!” 六连连长安子玉从赵明手中拿过喇叭,补充喊道:“弟兄们,陕警一旅三团是参加淞沪会战后,调回后方休整和补充兵员的,这完全是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需要。请不要误会,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我们的敌人!” 段启瑞站了出来,挥着手枪喊道:“哦,真是抗日一家人,莫怪莫怪!” 听到这声音后,战士、队员们冲出了掩体和丛林,高高兴兴地会集在小路上,相互表示致歉。 刘威诚问段启瑞:“子弹不长眼,人长眼哪,伤着你们了吗?” 段启瑞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我们那帮子枪法不行,倒伤了你们的士兵,对不起。”于是走到那两个战士面前,行了个礼,把两包东西交给赵明,反复叮咛着:“这是炮制好的中草药,是专门治枪伤的。一天敷一次,三天以后就会痊愈。”又转身对刘威诚说,“有眼不识泰山,撞上卢领导的同人,不过我们又成了抗日的朋友。”于是,举起枪,向空中连放三枪,欢送部队继续上路。 作品篇幅宏大,文风大气,深具地方色彩和历史厚重感。作者孙扬先生为创作这部作品,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实地走访,掌握了许多珍贵的素材。这部作品,既可以看作是一位离开故乡多年的老者,以特殊的方式,对故乡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自己深情的眷恋,更可以看作是一部对新中国成立付出热血和生命的英雄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