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1
折扣购买: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ISBN: 9787553815107
魏斐德(1937—2006),美国历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代表作有《洪业:清朝开国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中华帝国的衰落》《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等。
1933年,很多作家被邀请来描述他们心目中未来的上海,其中有三人提到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会在上海优先采取的行动,铭三富有讽刺意味地引用了别人的说法,上海是一座建筑在“地狱”上面的 “天堂”,在未来,他设想:“上海的电影院,将会一律装冷气管、 热水汀??每场除开映‘香艳肉感’ 的电影外,并有国际歌舞团公开表演裸体舞蹈,各大公园一律增辟 kiss传习所,教授一般未成年男女各种交际术,游艺方面,除电影院外,另有京戏场、马戏场、回力球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跑狗场、跑猫场、斗牛场、斗鸡场等。” 法庭每天都将受理500起离婚案,“无疑地,将来的上海便是天堂上面的天堂”。 另一位作家刘梦飞在描绘上海的未来时,也许不像铭三那样富有挖苦意味的幽默,他严肃地写道;“上海是一座剥削阶级的压榨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火药库。” 在刘看来,表面上,上海的 “高等华人” 与受压迫的“马路瘪三”形成尖锐的对比,而真正的矛盾在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那些在工厂机器旁的 “黑虫” 之间,帝国主义者们的残暴统治将会变本加厉,军阀们将会继续把这个国度置于拍卖台上,但是这样的时代很快就会走到尽头,旧上海将会为一座崛起的新上海所替代,当黎明来临的时候,这些“黑虫” 们将会激动地大声呼喊:“新上海万岁!” 王修和对新中国的未来的设想并非启示录式的,而是更多关注于如何由中国人自己创建一个有序的市政环境,他看到了未来上海的两种可能性:全盘西化或民族自主,前一条道路,外国租界将会吞没整个上海,到那时界内的上海人都已变成了没灵魂的畸形者,而一味乞怜于外国人,第二条道路,中国政府的市政机构将会实现孙中山先生的计划,外国人自愿将租界交还中国,维持着正常的商业关系。 上海的将来究竟怎样?换言之,即走上哪一条路? 则全视现在的上海主人翁——市民们如何地努力以为断。 第一节 罪恶与内乱的解释 面对这第三种前景,中国居民们可谓障碍重重,比如,上海的犯罪率在20世纪20年代初猛增,1922 年,据报道在公共租界内共发生47起武装抢劫。两年后,这一数字增加到四倍,达到204起,到 1926年这种重罪共发生了448起——在五年中这一数字增加到了9倍半。在这一时期,被捕的抢劫犯的数目却只增加到三倍,这与这一时期抢劫案的发生率大相径庭。到1927 年,官方报告称,在上海附近的太湖流域 “犯罪肆虐”,在那里“武装抢 劫犯” 抢劫、拐骗并杀害当地人。由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更多地是由于抢劫和报复,租界内的暴力杀人案急剧上升。 在上海的华界——闸北,抢劫犯如此猖獗,使某些警区感到他们的警力已无法对付这一犯罪狂潮。 统计证实的内乱与犯罪 (两者经常被混淆,尤其是为中国执法机关所混淆)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记者对此有一种强硬的傲慢,认为 “上海已经成了东方的犯罪中心”,并常常将此归咎于在中国盛行的军阀制度。 军队是训练罪犯的最好的学校,在中国,好男不当兵,当兵的是无业游民,或没有正当职业的人,在军队中,他学会了使用武器,并将这些知识为自己所用,他不愿杀敌报国,而是开了小差,用他在军队中所受的训练打家劫舍,凭着枪杆子从他的同胞手中掠夺财富。 另一方面,在上海重要的外国“大班” 却将这些犯罪过于简单地和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爆发的激进罢工风潮相联系。当时中国民众试图收回列强在华特权,未能成功。这些欧美的新侨民相信,正是“布尔什维克的宣传” 鼓动起了“无产阶级的贪欲”破坏了一切对“财产和其他权利” 的尊重。公共租界警务处(俗称工部局巡捕房)对此亦抱同感。这样革命、 政治运动都被视为城市犯罪的一种形式。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遗作! ◇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 ◇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一部,系统描述了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依靠警务力量对上海实现初步统治的经过。 ◇澄清众多历史问题:中央体制与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机构中的作用,在日寇入侵和占领的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等。 ◇以自由、民主、共和自我标榜,却以专制、独裁、暴力对付共产党等异己力量,注定了国民党政府国家现代化十年努力的失败。 ◇将上海市政、警政变迁与当时中国政治大背景有机结合,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宏观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