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中华民俗全知道
ISBN: 9787506485654
一、春节的由来 四川省阆中说。西汉天文学家、历算学家阆中人落下闳编制《太初历》 ,把正月定为岁首,确定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 ”,落下闳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阆中也成为中国春节的源头。 虞舜说。古时候,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 一天当做岁首,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就是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 月叫元月。但历代元月时期并不相同。夏朝以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 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初期沿用秦历。汉武 帝使用“太阳历”,规定正月初一为年首,就是元旦。此后一直沿用夏历, 直到清朝末期。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 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将公元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1月1日。但民 间仍按传统沿用IB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 年。1913年,袁世凯批准阴历元旦(即正月初一)为春节,次年施行,至此夏 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把阳历1月1日定为 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传承到现在,春节已经是一个世界 性的节日,在春节时五洲四海都会张灯结彩,喜迎新春。 二、合家欢聚,喜庆祥和 春节文化深蕴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是一个高度浓缩了中华文化的 有效载体,而且肩负着凝聚民族智慧,引领文化继承的历史使命。春节所涵 载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家庭亲情,安定团圆以及对真善 美的怀念与追求的合理阐述,同时营造了一个合家团聚、普天同庆、安宁、 喜气、祥和的日子。 春节还可以增强现代人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 现代这个科技迅速发展、人口流动日益增加、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 必须时刻警醒人们别忘了家、别忘了民族。春节期间人们停下忙碌的工作, 多数都会回到老家,陪陪父母、陪陪小孩、走走亲戚,传递一种人与人之间 最真挚的爱,分享彼此的喜悦,感受家的温暧。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在春 节期间也会通过互联网或电视关注“联欢晚会”,会和国内的家人通过电话 或网络送去彼此的关心与问候。 三、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最为隆重的节日,在春节期间,人们要举 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忙里忙外,为的就是过一个喜庆团 圆的春节,期望一年更比一年好。 ·祭灶祈福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旧时,差不多 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在祭灶这天,都会张贴或供奉“灶王爷” 。 灶王爷,也被人们尊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封的 “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 俗话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火排在第一位,因为要是 没有柴火,就不能将食物煮熟,这也是家家户户都要有一个炉灶的原因。灶 王爷是主司饮食的神,在民间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旧时每家每户都会在灶房 的北面或东面设置灶王龛,供奉着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 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相传,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 ;但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 或恶行,此时,人们就举行一个仪式来恭送灶王爷。祭灶的仪式称为“送灶 ”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 得到的福报交于灶王爷。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 利害关系。 民间祭祀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在这一天,家家 户户都要在灶王神位前摆上丰盛的食物,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各种糖糕。本意 是请灶王爷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对玉帝说自家的坏话。然后贴上对 联,如上联为“上天言好事”,下联则为“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 主”,或“四季平安”。祭灶结束,家人就会一起分享这些食物。 ·扫尘备年货 春节前扫尘是中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惯,“尘”和“陈”谐音,“扫尘 ”也有“扫陈”的意思,寓含除旧迎新,把屋里屋外都打扫干净迎新年。 民间有谚语说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传统习俗,在北 方被称为“扫房子”,在南方则被称为“扫尘”。祭灶结束后,各地便正式 为迎接新年而做准备了。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间这段时 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 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 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期,“扫尘”的习俗就已经存在了,可谓 历史悠久。 在“扫尘”期间,家家户户还要开始张罗年货。过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 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犒劳辛勤劳作的家人,在过年之前要买很多 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 样样应有尽有,这些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货”。旧时由于交通以及物资 比较缺乏,所以家家户户都提前一段日子准备年货,除自家用的年货之外, 也要准备好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