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怪故事集(Ⅱ)

中国精怪故事集(Ⅱ)
作者: 李沁笛|责编:王倩//张启阳
出版社: 陕西人民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中国精怪故事集(Ⅱ)
ISBN: 9787224132335

作者简介

李沁笛 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热爱古典文化,弹古琴、工书法,醉心于诗书典籍。曾任教育记者。作为一名读书写作者,始终坚信,研习传统,是为了做更好的现代人。

内容简介

一 夔 古时的中国人笃信万物有灵,无论是缙绅士大夫还是三教九流,多有相信鬼怪传说的,中国的精怪故事,便这样滋生于民间。 在人们传统的认知里,山川河流由神明主宰,但是在山水之中,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小精怪,作为神话的配角出现。 有一种著名的怪物叫“夔”,在《国语》中,它被称为“木石之怪”,但是这种怪物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已经无从知晓了。 《山海经》中记载的“夔”,形状像牛,皮毛呈青黑色,头上没有长角,身下也只长了一只脚,人们称它为夔牛。夔牛生在东海中的流波山上,深入海中七千里。 在中国人的想象中,与海相关的神仙也好,妖兽也好,往往具有呼风唤雨的神奇异能。比如大家熟知的四海龙王,在神仙谱系中就是兴云布雨的优秀人才。以此类推,长在东海上的夔牛,本事也不遑多让。按《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夔牛“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这说的是夔牛出入水中必定给人间带来风雨,发出的光像日月之光,声音如同雷声,可见夔牛以一己之力完成了龙王和雷公的工作。 但是在上古的传说中,夔牛的命运要比后世的龙王和雷公凄惨得多。《黄帝内经》中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相传黄帝在与蚩尤交战的过程中捕获了夔牛,用它的皮做了八十面战鼓,用它的骨头做了鼓槌,结果敲打夔牛皮鼓时鼓声大作,一时间战场上地动山摇,蚩尤部落的兵卒被鼓声震得神魂颠倒,兵败如山。黄帝也因此大胜蚩尤,一举平定了天下。 在这场部落交战中,夔牛成了炮灰,而它的倒霉命运还没有就此终止。传说夔牛是与天地同生的,一共有三只。第一只被黄帝抓获做成了战鼓,平定天下有它一份功劳,也算死得其所。那么还有两只去哪儿了?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想起黄帝战胜蚩尤的事情,也有样学样抓了一只夔牛,只不过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绩,他得到的夔牛战鼓没什么威力,也因此没有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夔牛的名字。 第三只夔牛的下落似乎成了一个谜,后世典籍中没有记载,传说中也再无帝王捕获夔牛制战鼓的故事。可能它吸取了两个同伴的教训,躲回东海的流波山了。也有另一种说法,有人曾在蜀地的山中见到一只大牛,重千余斤,人们也称它为夔牛。想必夔牛在东海住腻了,搬家到蜀山。然而悲剧是命中注定的,相传这只夔牛在东晋太兴元年溜出了上庸郡,被当地百姓用箭弩射杀,最终还是步了它两个兄弟的后尘,可见还是不要随便搬家的好。 这是海中之夔的故事。但是中国的妖怪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传统的怪物、吸血鬼、巨人相比,中国的妖怪往往具有更加丰富的形态和种类。比如“夔”,《山海经》中记载它是形状如牛的神兽,而在其他的传说里,它有另一种样子。 《说文解字》中载:“夔,神魅也,如龙一足。”意思是说夔长得像龙,只有一只脚。从牛到龙,夔的样子在人们的想象中变幻无穷。《国语·鲁语》中说:“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此时的夔不生在海上,反而长在山中,具有人的面孔和猴子的身躯,并且能说话,与夔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只有一只脚。 人面猴身并且能言会道的夔显然要比海上的夔牛厉害多了。在富阳到桐庐的山中,夔被称为独足鬼,占据着山中的霸主地位。家家户户山民都要祭祀夔,否则的话,这些独足鬼便穿着彩袍戴着纱帽,夜晚拄着杖潜入山民家里害人。这些独足鬼十分狡猾,不止在山中称霸,也会溜进城里,假扮成老人到百姓家里。如果人们不肯亲近并奉养这些假冒的“老人”,那么独足鬼就在他们的家中作祟。 这么一看,长于山中的夔脾气更加霸道。不过各地风俗有差异,夔的性格也有变化,岭南的夔就和江南的不太一样。岭南人见到的夔时常飞过屋顶,见到人也不害怕,专门喜欢偷别人的东西。但是这些夔最害怕人家骂它们,若是失主对着夔高声斥骂,它们多半会把东西还给主人。这个故事记载于明代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可见有些夔尚有知耻之心。 山水精灵 上古神兽 神仙鬼怪 奇人异事 鲛奴流下珍珠泪 天鸟衔来不死草 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 古老文明中跳脱出的浪漫想象 神鬼世界、草木天地间的千姿百态、爱恨离合 我们舍不下的少年气 无法拒绝的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