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之巅(迷幻文学集萃)

梦幻之巅(迷幻文学集萃)
作者: 编者:(英)理查德·罗吉利|译者:彭贵菊//熊荣斌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4.00
折扣购买: 梦幻之巅(迷幻文学集萃)
ISBN: 9787305217586

作者简介

理查德?罗吉利(Richard Rud**ey),于伦敦大学获得社会人类学和**研究学位后,进入牛津大学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学习民族学、博物馆民族志和史前史。目前,他正致力于研究致幻植物在史前和古代的使用。1991年,他成为**获得大英博物馆普罗米修斯奖的人,这促成了他首部专著《文化之魔:瘾品社会》的出版。其尔后出版的《石器时代的失落文明》与《异教徒重生》皆被制作为电视节目,于BBC四台播出,由罗吉利亲自主持。

内容简介

意识即裁剪。 ——威廉?巴勒斯 我先期关于精神药物的著作,《文化之魔:瘾品社会》和《精神药物百科全书》,重点讨论了这些药物对人类文化历史的影响。我想消除一个荒诞不经却被普遍接*的认识,即“滥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本作品集所收录的*早涉及精神药物的文学作品是阿普列乌斯(Apuleius)创作于公元2世纪的《金驴记》(The Golden Ass)。 然而,即便在古代,精神药物的使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史前学家已经发现,早在石器时代已有很多精神药物为人类所用。 人类使用致幻植物的*早确凿证据出现在约13,000年前。 汤姆?德?迪拉哈依(Tom D. Dillehay)率领的考古学家团队在地处智利南部温带雨林中的蒙特沃德(Monte Verde)古人类遗址发现了一个棚屋的遗迹,看起来棚屋的主人是一位男性或女性药师,在屋里发现了20多种*药,其中两种据称具有致幻特性(茅膏菜和波耳多叶)。蒙特沃德古人类遗址也是***早的人类定居美洲的例证,这意味着,人类踏上新大陆时,已经对致幻*药有所了解。 然而,这个*期也很难说是*早的,如果要说考察人员正巧发现了人类*早接触精神药物的证据,这显然有些荒谬。事实上,把这段历史看作某个进化链条上的*后一节*合乎情理,顺着这根链条,我们可以返祖回到我们遥远的动物过去。因为我们不是**体验精神药物的物种——我们已知捕蝇伞菌的刺激性和致幻性,吸食了颠茄毒汁的蜜蜂也无法逃离茄属植物的魔力。如果我们真要找寻致幻状态的源头,那将会是原始时代,远远早于人类起源。 一方面,研究者注意到,动物会觅食这类物质,而人类使用精神药品的情况也引起了它们的注意。让?科克托(Jean Cocteau)在《鸦片:戒毒*记》(Opium: The Diary of a Cure)里写道: 所有的动物都对鸦片着迷。殖民地的瘾君子们深知鸦片对野兽和爬行动物的危险**力。 苍蝇趴在盘子边缘神游太虚,带着小“手套”的蜥蜴吸附在吊灯上方的天花板上如痴如醉,等待天黑,老鼠爬到近前*舐残渣。*不用说狗和猴子和它们的主人一样上瘾了。 马赛的安南人(即印支人)用特殊的工具吸食鸦片,以迷惑警察(一段煤气管、一个有洞的酒瓶和一个帽针),蟑螂和蜘蛛兴奋地围成一圈。 人类用动物来做药物实验,使动物喜欢上了这些药物。本书提到这方面的例子,如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塑造人类头脑的药物》(“Drugs that Shape Men’s Minds”)一文中证实,有些老鼠天生喜好酒精,而另一些则滴酒不沾,亨利?米修 (Henri Michaux)在《醉蜘蛛》(“Drugged Spiders”)中提到蜘蛛在药物作用下不同的织网方式。动物不仅被人类喂食**,或自己觅食,它们本身也可能成为**源。*本人视河豚肉为美味佳肴,但也害怕中毒,很多东方的食客都深*其害。韦德?戴维斯(Wade D**is)在《海地僵尸毒》(“Zombie Poisons of Haiti”)中提到,河豚还有别的用途,海地的邪恶巫师们用河豚毒制成粉剂,用于将正常人变成僵尸。 即便是*高等的哺乳动物——智人——也和其同类一样无法摆脱永不餍足的寻求新刺激的**。在《惧恨拉斯维加斯:一场直捣美国梦的凶蛮之旅》一书中,亨特?S.汤普森(Hunter S. Thompson)笔下疯狂的旅行者四处寻觅新鲜的肾上腺和松果腺。特里?索泽恩(Terry Southern)的小说《疯子的血》(“The **ood of a Wig”)讲述了如何获取一个分裂症患者的血。这些故事带我们走进一个把人血和人肉当兴奋剂的世界。尽管这些都是小说,但众所周知,蟾蜍的毒液里含有天然强致幻物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而且很少有记载提到,人脑脊髓液里也有这种物质。有研究表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和另一种致幻物DMT(二甲基色胺)]的含量可能高于常人。 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验到意识层面天翻地覆的改变多半是不由自主的,但萨满巫师服用致幻*药却是有意为之。世界各地的萨满巫师——尤以致幻物丰富的***盆地***——试图让自己变形为动物以获取其他物种的能量。据卡洛斯?卡斯塔尼达(Carlos Castaneda)和他的追随者所言,这些做法是物种之间*真实的交流。这类变形在欧洲巫师中间也屡见不鲜,他们相信,通过涂抹用天仙子、曼德拉*和颠茄等致幻*药制成的“飞天药膏”可以变成鸟和兽类。《金驴记》描述了这种软膏的用法,女巫潘菲乐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猫头鹰。中世纪之后,寻巫者认为变形是魔鬼的障眼法,在质疑者看来,变形仅仅是幻觉。16世纪科学家约翰?巴普提斯塔?波塔(John Baptista Porta,C.1535—1615)在《让人疯狂一*的方法》(“To Make a Man Out of His Senses for a Day”)中写道,他调制出一种类似“飞天药膏”的膏剂,试着涂在室友身上,结果让他乐不可支,而室友们则惊恐万状。 从阿普列乌斯到巴勒斯,西方文学中对变形的描述比比皆是,至少对于本人吸毒或让他们笔下的人物吸毒的作家是如此。因而,蜥蜴男孩、巴勒斯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其他性嵌合体人物以及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笔下和母鲨交配的马尔多罗(Maldoror),都是《金驴记》里猫头鹰女人潘菲乐的后裔。如果说巴勒斯确实沿袭了动物变形这一文学传统(萨满教义和古代神话昭示我们,这种传统比《金驴记》要早几千年),那么他1959年出版的《**午餐》(Naked Lunch)则**背离了这个传统。该书标新立异,**运用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剪裁手法”,不同的文本被糅合在一起,还有些文本被剪裁成片段,重新组合。20世纪初,达达主义诗人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就开始了名副其实的文本剪裁,但巴勒斯宣称,他的实验性写作技巧直接源自艺术家布莱恩?吉森(Brion Gysin)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同时代作家都赞成这种激进的创作手法;巴勒斯自己曾经提到,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就曾表示反对,称其*像是在安装下水管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对巴勒斯来说,剪裁是一种反叛行为,部分是为了抗拒由书写的文字结构强加的极权态势。 如同某种文学界的弗兰肯斯坦博士(抑或*确切地说,是由巴勒斯本人创造的本维博士,他象征着医学的无能为力和对病人*为严苛的“照顾”), 巴勒斯先将文本劈成碎片,再用这些碎片合成新的组合体,并企图在组合体内注入生命。巴勒斯说,书名*了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启发,“含义即文字的字面意思:**午餐——一个凝固的时刻,每个人看着叉子上叉着的东西”。他说“意识即裁剪”,他的意思是,将该创作手法运用到写作中能够*好地在作品中表现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我们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市,无意中听到只言片语,没有前文,也没有后续;跳过一个个电视频道,无数毫无关联的节目无序地在屏幕上闪过;我们遐想的时候,大脑掠过一个又一个不相关的思维对象。 当精神药物进入人体,意识的多变属性*突出地表现出来。此类药品会改变使用者的意识状态,尤其是***,它能使人的自我意识和时空感发生巨大变化。不仅会出现幻视,也会出现幻听和味觉、嗅觉、触觉失调。在药物作用下,生命的断裂感会*加明显——感觉失调、异常兴奋、妄想、恐慌、延展的景象、与活在内心的生命的互动,这可能导致和正常清醒状态下反差巨大的体验。 本作品集本质上也有剪裁元素,编者或编辑决定剪哪里和贴到哪里。在同一个主题下,作家们呈现了**不同的场景——有些经历是旁观者讲述的,而有些则是亲身经历,有些冷静,有些狂躁,罪恶感或任性放纵遭遇冰冷的黑色幽默。那么,本作品集也是一个嵌合体,由不同的文本和不同世界的经历及想象嵌合而成。 ? 《金驴记》《丽姬娅》《知觉之门》《**午餐》《猜火车》……《梦幻之巅》撷取经典文学片段,探究致幻植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历程,思索人类意识的深度与禁区。 ? 阿普列乌斯、托马斯?德?昆西、安托南?阿尔托、亨利?米修、加里?格兰特、卡尔?萨根、欧文?威尔士……从文学写作到科学研究,人类从未停止对迷幻文化的思考与探索。 ? 打开知觉之门,走进夜的入口,堕入人造天堂……请注意:如果允许恶魔抓住一根头发,它会毫不犹豫地拿走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