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王师

明朝帝王师
作者: 熊召政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明朝帝王师
ISBN: 9787530212684

作者简介

熊召政,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英山县,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出版小说、散文、诗歌、历史随笔、演讲集等著作三十余部。历时十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现任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

内容简介

大悲愿力应无尽——记大和尚姚广孝 1.生性嗜杀的和尚 大约在洪武六年的秋天,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到 河南嵩山少 林寺参访。他在寺侧的塔林转悠,缅怀那些已经圆寂 的大禅师。 突然,从斜侧的一座灵塔后转出一位头戴儒巾的方士 ,拦住道衍, 劈头盖脸地说:“你这位和尚好怪异!” 道衍一惊,追问:“我怎地怪异?” 方士说:“看你目如三角,形同病虎。虽穿着僧 衣,但眉宇间 杀气腾溢。你生性嗜杀,必刘秉忠之流。” 道衍听罢,并不诧异,而是拱手一揖,问道:“ 刘太保遇到忽 必烈,才成就一番事业。当今洪武皇帝才刚刚开创万 世基业,改 朝换代已经完成,我怎么会成为刘太保呢?” 方士一笑:“不出十年,和尚当遇明主。” 这位方士名叫袁珙,是元末明初时期活跃于江湖 的一位著名 的相士。他与道衍和尚相会于嵩山的事,明史中有记 载。他所说 的刘秉忠,是元初的大政治家,此人原名刘侃,字仲 晦,祖籍江 西瑞州。他祖上在辽国做官,遂定居邢州。金灭辽后 ,他的曾祖 父又仕金,当过金朝的邢台节度副使。蒙古人灭金后 ,刘秉忠的 父亲又归顺蒙古人,在邢州元帅府中担任军职。刘秉 忠长到十八 岁,便依靠父亲的关系,在邢州节度府里当了一个小 官。 刘秉忠属于班超一类的人,胸有大志,不甘于当 一名受人驱 使的刀笔吏。于是弃官归隐,上武安山当了一名道士 。当时,有 一名虚照禅师听说了刘秉忠的行迹,于是派弟子上武 安山找到刘 秉忠,对他说:“不要当道士了,还是出家当和尚为 好。”也许是慕 虚照禅师的大名,刘秉忠真的就脱了道袍剃度出家。 又过几年, 居于漠北王府的忽必烈召见高僧海云印简。海云听说 刘秉忠博学 多才,便邀他一同前往。忽必烈见到刘秉忠后,一番 晤对。刘秉 忠侃侃而谈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忽必烈深为赞赏,于 是放归海云, 而将刘秉忠留在身边参与军政大事,并令其还俗,赐 名秉忠。从 此,刘秉忠得以展露他的政治才华。公元1260年6月4 日,忽必 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年号中统,取中原正统之意。四 年后,忽必 烈又接受刘秉忠的建议,改年号为至元,取《易经》 中“至哉坤元” 之意。 刘秉忠精通周易,三式六壬遁甲之术,无所不会 。儒释道三 家学问,他都能融会贯通。忽必烈对他终生信用不疑 ,即帝位后, 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也就是通 常所说的宰 相之职,可谓位极人臣。刘秉忠一生的三大功劳:第 一是协助忽 必烈夺取皇帝之位;第二是设计了元朝的典章制度; 第三是主持 设计并建造了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中国大一统 的政权建都 北京,自元朝忽必烈始,在这一点上,刘秉忠功不可 没。 比刘秉忠晚了一百余年的道衍和尚,听袁珙夸他 是“刘秉忠” 之流,内心自然欢喜。数年之后,道衍和尚到T:lk ~,还专门拜 谒了刘秉忠的坟墓,并写了一首诗: 芳时登垅谒藏春,兵后松楸化断薪。 云暗平原眠石兽,雨荒深隧泣山神。 残碑藓蚀文章旧,异代人传姓氏新。 华表不存归鹤怨,几多行客泪沾巾。 从诗中可以看出,道衍觉得自己是刘秉忠的传人 。他对刘秉 忠身后的寂寞颇为不平。两年后,道衍随另一位高僧 宗泐过镇江 北固山,写了一首《京口览古》: 樵橹年年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洲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 宗泐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得道高僧,一看道衍这首 诗,禁不住 惊呼:“此岂释子耶?”用今天的话说,即:“这哪 里是和尚说的…… P6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