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31.80
折扣购买: 西出阳关--历代亲历西域诗人剪影(精)/丝瓷之路博览
ISBN: 9787100115162
第二节 公主琵琶幽怨多 西汉王朝为了抵御匈奴对西北边疆的侵扰,设立 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以及玉门关、阳关两大 重要关隘。两个关口,一南一北,恰似两扇大门,担 负起大汉帝国西向交通的重任。 汉朝和西域的官方联系,始于张骞的“凿空”之 旅。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冒顿强盛,他曾于高祖七年 (前200)率四十万大军围困刘邦君臣于白登山。此 后数十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一直是汉朝的边患,文 帝十四年(前166),匈奴的游骑甚至兵临长安。汉 武帝即位后,汉朝的国力已经非常强盛,他听说西域 的大月氏屡遭匈奴侵凌,意图复仇,便决定联合大月 氏,“断匈奴右臂”,于是决定遣使西域。“为人强 力,宽大信人”的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于武帝建元 二年(前139)率百余人从陇西出发前往西域,张骞 往返途中均遭匈奴扣押,在十三年后,历经艰险,才 得以回国复命。由于大月氏已经在葱岭以西的大夏故 地安居乐业,不愿与匈奴为敌,张骞的出使,并没有 达到预期目的。但是他了解到的西域诸国的情况丰富 了汉人的地理知识,拓宽了汉人的国际视野。而且张 骞通西域直接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物资交流,中原的 丝绸、漆器、玉器等精美的手工艺品传到西域,西域 的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土产也传人中原 。 张骞回国之后,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大国乌孙的 情况。乌孙乃是马上行国,“控弦者数万,敢战。故 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连年侵 扰大汉边疆的匈奴始终是汉武帝的一块心病,为了使 汉朝在与匈奴的对峙中占据上风,他决定采取和亲策 略拉拢乌孙,所以派遣宗室之女刘细君远嫁乌孙国王 。 刘细君(前121—前101)本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 。元封六年(前105),就在阳关建立之后不久,汉 武帝封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昆莫(一称昆弥,相当 于匈奴的单于)猎骄靡,以与乌孙结盟,共制匈奴。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 “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其 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 汉朝还每隔一年就派使者前来探视。 但柔弱的细君公主在乌孙的生活并不如意,匈奴 听说汉朝嫁女乌孙,也遣女嫁给猎骄靡,且匈奴女为 左夫人(当时西域之俗以左为尊)。乌孙乃是游牧民 族建立的马上行国,细君的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汉式 宫室,乌孙昆莫也只是一年来一两次而已。并且后来 猎骄靡年老去世,细君必须改嫁其孙军须靡。乌孙作 为草原民族,本有后辈继承长辈小妻的习俗,但这在 大汉公主刘细君看来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细君向汉 廷请命,得到的答复是“从其国俗”,她只好改嫁军 须靡。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细君郁郁寡欢,没过上 几年她就像早谢的花朵一样离开了世界,留下的只有 一首著名的小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 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 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刘细君的人生悲剧不仅在于所嫁非人,从更深的 层面上讲,她的不幸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 之间的巨大反差造成的。生长于帝王之家,习惯亭台 轩榭和锦衣玉食的弱质女流,西出阳关之后,不但在 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感到极大的不便,而且在精神 层面,这位女诗人也得不到任何共鸣,其结果只能是 “公主琵琶幽怨多”!刘细君是正史留名的第一位和 亲公主,她的诗作被后人称为《悲愁歌》,采人正史 ,是目前可考的第一首西出阳关的诗作。 张骞带回来的有关西域的信息中,令汉武帝非常 感兴趣的还有大宛国日行千里、流汗如血的“天马” 。为了得到大宛天马,汉武帝不惜于太初元年(前 104)和太初四年(前101)两次调动数十万军队出征 西域,最终以阵亡将士近十万,损失战马三万余匹的 代价讨平大宛,“悬大宛王毋寡头,取其善马数十匹 ,中马以下三干匹”。以如此惨重的代价换来这点胜 果,似乎没有什么好吹嘘的,但是这些汗血宝马,应 了之前“神马当从西北来”的占卜结果,所以好大喜 功的汉武帝自然“龙颜大悦”,这位会写诗的皇帝以 一首《西极天马》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天马来兮从 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 四夷服。” 这就是天朝上国统治者的世界观,既然帝王受命 于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夷”莫不怀德 畏威。因为自己是“有德”之君,所以远在流沙之西 的荒蛮之地也要“进献”天马。三年苦战,十万头颅 ,在他的笔下不见一丝踪影,汉武帝之穷兵黩武,于 此诗句之中可见一斑。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