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方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7.98
折扣购买: 携手共度生命河
ISBN: 9787550106727
袁大同,婚姻家庭辅导专家,著名讲员,作家,被誉为“中国家庭的守望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研究婚姻、家庭及亲子教育问题;曾参加美国家庭生活协会的培训,获得国际讲员资格认证;在《父母必读》杂志开设“心河交汇”子女教育专栏;在全国20多个省市举办婚姻家庭问题的巡回演讲。 2008年出版《真爱Follow Me》、《完美婚礼》、《造就孩子的六个要素》等DVD光盘,2009年出版婚恋问题专著《如何找对另一半》。
离开父母 上帝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美好的计划,他既告诉我们“独 居不好”,又告诉我们要在长大之后“离开父母”。他的意 思再清楚不过了:男人长大成人之后,要脱离父母的庇护和 影响,与妻子一起组成独立的家庭。 在第一章中我们谈到过,除了人与上帝的关系之外,夫 妻关系应该是最重要的关系。为了保护这一层关系,也为了 使年轻夫妻能够尽快成熟,上帝让我们脱离对原生家庭的依 赖,然后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可是,我们发现,目前的中 国社会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儿女结婚以后依然同 父母一起生活的情况都十分普遍。注意,我这里不是指父母 年迈体弱需要儿女照顾的那种情况,而是指父母和儿女都能 够独立生活的情况下,为了某些利益而共同生活。 中国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因此,在中国谈“离开 父母”是很困难的。中国人普遍认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是 “养儿防老”,既然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养大成人,儿女结 了婚就应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尽孝道。所以,我们中国人讲 究“四世同堂”。在中国的社会里,结婚之后的夫妻仍与父 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并且将父母看得比对方更重要,这被 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听父亲讲,他和我母亲从刚结婚起就梦想着以后要生 三个儿子,到北京买一个四合院,几个儿子结婚后都不要出 去,同他们住在一起,不要分离。他们老两口住在正中的北 屋,三个儿子东屋、南屋、西屋各居一室,一大家子热热闹 闹。将来他老了,就坐在北屋的门廊,看着自己的孙子甚至 重孙子在院子里玩耍。后来,他果然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 儿,但是没能买得起四合院。直到年老,我父母也时常为没 能实现这一理想而遗憾不已。 “孝敬父母”是上帝十诫中第一个带有应许的诫命,但 是孝敬父母并不等于结婚后依然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离开 父母”与“孝敬父母”都是圣经的原则,所以绝对不可能是 相互矛盾的。在我接触到的婚姻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问 题,起因都不是夫妻矛盾,而是夫妻中的一方与另一方的家 庭成员的矛盾。其中最普遍的是结婚后和双方父母之间的矛 盾,而这些矛盾中又以婆媳矛盾最为突出,而婆媳矛盾又常 常是由于和父母同住引起的。 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年轻人一结婚就同父母分开,独 立生活。我们以为那是他们民族的传统习惯,不符合中国人 的文化。其实主要的原因是那些国家一般都是基督教国家。 当基督教传到他们那里的时候,当地人都按照圣经中的原 则,奉行结婚后离开父母、独立建立家庭的做法。后来,这 种做法慢慢地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代代传承,后人虽然不都 是基督徒,但是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而这种文化比我们的文化更加符合圣经原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每个细胞都只有一个细胞核。当 细胞核分裂成为两个的时候,细胞也自然分裂成为两个细 胞。细胞膜的界限十分清晰显示出这是两个不同的细胞,然 而细胞膜又允许某些物质透过来进行交换。在医学上,‘无论 一个细胞里有两个细胞核,还是两个细胞膜界限不清,都被 视为病理现象。家庭也是如此。每个家庭都应该是以婚姻关 系为核心的,我们小的时候,生活在以父母的婚姻关系为核 心构成的家庭里。等到我们长大了,结婚了,新的婚姻关系 出现,就像形成了一个新的细胞核,那么,我们就应该分裂 出去,成为另一个家庭。如果不分出去,就会形成一个家庭 里有两组或多组婚姻的现象,这样的状况也一定会带来一些 界限不清、互相影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新家庭的 发展。 我曾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电影中记述 了一个狐狸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一只母狐狸生下一只小狐 狸,她非常爱这只小狐狸,无微不至地关怀它。当小狐狸长 大之后,母狐狸开始教小狐狸捕食。小狐狸刚刚学会独立捕 食,母狐狸却一反常态,开始向外驱赶小狐狸。小狐狸不愿 意离开妈妈,第一天将它赶出去,到晚上它就回来了。第二 天又把它赶出去,到晚上它又遛达回来。第三天狐狸妈妈终 于变得毫不怜悯,开始穷追不舍地咬它,直到小狐狸万般无 奈,只好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妈妈向远方走去。当小狐狸的身 影逐渐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时,导演给了狐狸妈妈的眼睛一 个特写镜头——它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实母狐狸并不舍得自己的孩子离 开,但它的本能让它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小狐狸 自身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进入成熟期后不及时离开父母、 独立生活,它们就会产生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无疑将对它们 日后的生存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它们在激烈的自 然界竞争中被淘汰。 我们有时候还不如狐狸聪明呢! 其实,我们的人生需要两次“剪断脐带”。第一次是孩 子从母体的子宫中分娩出来时,医生立刻就把孩子同母亲连 接的脐带剪断。能先留几天再剪断吗?不行!该剪断的时候 必须剪断,否则就会出问题。脐带剪断之后,孩子以往完全 依赖母亲的生存方式改变了,从身体上来说,他完全独立 了。但是,与母体分离后,他还不能完全独立生活,在其他 各个方面还需要父母的照顾。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还存在 着一条无形的“脐带”。没有这条“脐带”,孩子很难健康 地发育。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种依赖关系会越来越弱。 第二次是孩子成年的时候,成年意味着一个人在生活、 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完全独立。他必须学会自己做决定, 并且承担后果,还应该学习逐渐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这是他第二次剪断“脐带”的过程。在我国,未满18岁的孩 子,即使犯了刑事罪,量刑也与成年人不同,说明他们还不 能完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18岁以后,他就成年了,真正 独立了。 我们中国的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常常对孩子 关爱有加、保护过度,生怕他们受苦,大事小事都插手,结 果培养出一代“大顽童”。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对我诉 苦:“儿子要结婚,跟我要钱买房,我说没钱。儿子说,你 不给我买房,我就不结婚。”多么可笑,中国的年轻人都被 父母宠成什么样子了?你为谁结婚呢?小时候“为父母考 试”、“为父母上学”,长大以后“为父母结婚”、“给父 母生孙子”,这就是这代人的心态。既然是为你而做的,你 当然要付钱,于是,这批孩子成了地地道道的、永远也长不 大的“啃老族”。 2003年10月我去内蒙古讲婚姻课,在火车上遇到一位从 北京回银川的中年妇女。一路上聊起来才知道,她是去北京 看上大学的儿子。儿子今年考上了北京的某所重点大学,这 个母亲9月份刚刚送他人学,10月又去看他。我问她为什么 刚过了一个月就去看望儿子,她说:“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 父母,不会生活。上次去北京的时候,我把他四季的衣服都 编上号码,告诉他什么时候穿几号的衣服。没想到我一走, 他就把衣服号码弄乱了,结果天气一变他就感冒了。我这是 利用国庆长假去帮他整理,再叮嘱叮嘱。”我问她:“这次 去有什么收获?”她长叹一口气说:“唉!我给他们宿舍的 四个大学生洗袜子和内衣内裤,整整洗了两天。” “现在学校不是都有洗衣房吗?”我问她。 “是呀。可是学校规定不许用公用洗衣机洗内衣、内裤 和袜子,所以他们就将穿脏的内衣、内裤和袜子扔到床底 下,再买新的穿。那要花多少钱啊!所以我只好给他们手 洗、晾干,再叠好放在他们各自的床头。” 母亲讲述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太委屈,似乎觉得自己完成 了一件很伟大的工程。我问她:“那下个月他们的袜子和内 衣裤又穿脏了怎么办?您是否还要坐火车从银川来北京给他 们洗呢?您准备洗到什么时候算完呢?” 母亲语塞了。“那您说怎么办啊?”她为难地看着我。 后来,那一路上我就给她讲:“你不能培养一个事事都 要别人照顾的才子,而是要培养一个能自食其力并有责任感 的男人。另外你还必须牢记:你不是在培养儿子,你是在为 你未来的孙子培养父亲。” 据说中国大学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中,约70%的人不喜欢 自己所学的专业,或正在做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我们 不得不承认,这与他们的父母有关,因为专业大都是由父母 为他们选择的。我在国外看到,在孩子十四五岁的时候,许 多家长已经开始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了,从没听说过哪 个大学生的父母为他们选择专业。我还明显地感受到,其他 国家的大学生远比我国同年龄的学生成熟。1995年,我在一 所私立学校工作时,我的美国朋友为我介绍来两个美国大学 一年级的学生做临时外教。同样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安 排课程、指挥学生和学校领导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老练成 熟,令所有的中国教师感到惊叹! 青年人结婚成家的这个阶段,是他们在生理、心理等各 方面发展成熟的最重要的时期。父母即便在儿女大学时代还 不撒手,等他结了婚,无论如何也该“放飞”了吧。遗憾的 是,我们中国的许多父母还是舍不得,致使许多青年夫妻虽 已结婚多年,表面看上去似乎很成熟,但实际上在经济、生 活、心理、精神等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对父母的依 赖:一有困难就求助于父母;即便不跟父母一起生活,还是 会每个月接受父母经济上的补贴;生了孩子自己不养,交给 父母来带……举凡种种,都是内心深处的“脐带”没有剪断 的表现,这种状况对年轻夫妻的成长有巨大的阻碍作用。待 父母老迈离世,自己也已经人过中年,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早 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P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