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光谱人生(黄本立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绚丽多彩的光谱人生(黄本立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作者: 杨聪凤//王尊本//林峻越|总主编:王春法//张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70.00
折扣价: 41.30
折扣购买: 绚丽多彩的光谱人生(黄本立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ISBN: 978750467361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故乡和祖父 广东新会是有名的侨乡,出洋的人非常多。这地 方的归属,历史上几经变化,现在属于江门市(俗称 五邑)下辖的三区(蓬江、江海、新会)四市(台山 、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中的一个区。 据考证,“新会”一名,最早出现在距今一千五 百多年前的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当时叫“新会 郡”,它是从南海郡划分出来的,并与之平级,下辖 新夷等县。 宋以后,南移的人越来越多,广东的客家民系形 成于元朝初年,而客家人进入五邑地区的历史,可追 溯到明代。在五邑的不少地方,人们提到自己的先祖 ,都会“纪元必日咸淳年,述故乡必日珠玑巷”。这 珠玑巷,如今位于广东南雄东北十公里处的古驿道旁 ,其实它是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的一个地名。但眷恋故 土的中原移民,还是用老家珠玑巷的名称来称呼眼前 的居留地。 江门市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濒临 南海,毗邻港澳,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历史上 的江门,曾属新会县管辖,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 的交汇处,而蓬江北面的蓬莱山与南面的烟墩山,对 峙似门,故名“江门”。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续 议通商行船条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 镇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从此地位迅速提升,成为珠 江三角洲西部的贸易中心。1904年,江门设立海关, 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1925年首次成为 省辖市,以后又几经变更,时而成为新会的镇,时而 成为独立建制的县级市。1983年,江门市脱离佛山专 区,升格为地级市,并对新会、台山、开平、恩平、 鹤山以及阳江、阳春实行管辖,时称“五邑两阳”, “五邑”第一次作为一级政区的主体而存在。随后, “五邑”的称谓在海内外更流行。1988年初,阳江、 阳春从江门五邑地区分出,江门成为地级市,实行市 管县体制。不管归属如何改变,江门都是一片富饶而 神奇的土地,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在这片9541平方 公里的土地上,2011年生活着420万五邑人,而侨居 海外、港澳的五邑籍人士,也有370万,遍布世界107 个国家和地区,可谓“海水到处,便有五邑华侨”。 人数众多的五邑华侨,虽然后来有不少人定居海外,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其实从出洋伊始,就巴望着有朝 一日赚了大钱,衣锦还乡,成就三大愿望:结婚、盖 房、买田。有能力有抱负的人,还希望回乡办些公益 事业,造福桑梓。经过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终于 使五邑的社会、民生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许多新的 墟集,镇上的店铺、钱庄蓬勃地发展起来,造纸厂、 电灯厂、肥皂厂、火柴厂兴建起来,各种酒店、旅社 也出现了,呈现出繁华景象。 江门五邑人,素来有兴文重教的好传统。在这里 ,许多地方坚持“励学制”,也称“学谷制”,为学 子们解决生活问题,使之安心读书,以激励族人子弟 求取功名。这一带很注重对学童精神上的激励,有励 志启蒙的“开笔礼”,还有褒奖考中的“举人碑”。 一人中举,全村光荣,且争相仿效,于是崇文尚武成 风,考取功名者越来越多,以致出现了不少“举人村 ”。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有一条传承几百年的祖训 :“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尊师重教在这里早已成 了民俗民风,使歇马村几百年来人才辈出,翰墨飘香 。台山瑞芬平洲村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和二百多 户人家的村庄,却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琢出 举人碑18座,形成一片碑林。阿立家所在的振振里, 虽然没有歇马村、平洲村那么出名,却也从未忽视教 育,到新中国成立初,黄家祠堂门口还竖立着七八块 举人碑,“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现在还有不完 整的一块耸立在黄家祠堂门前。 阿立的祖父黄沛宏和为数众多的新会出洋人一样 ,当年,因家乡地少人多,为了生计而漂洋过海来到 印尼的泗水。据说这地方本叫苏罗巴亚(Surabaya) ,而“泗水”是广东一个小地方的名字,迁居到这里 的居民,如法炮制南移先祖之法,把祖籍地的名字安 在居住地,觉得很是亲切,满足了思乡的感情需求。 当然,他仅是个一般的生意人,并非什么名门望族, 他初到印尼时做什么,已无法考证,只知道他在南洋 做生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才踏上回国之路。尽 管他在新会没有什么土地,全靠做生意养家糊口,但 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家乡。打从出洋之日起,他就一 心想着赶快赚钱,然后回国,盖房,娶妻,养家糊口 ,做些公益事情。所以,他总是很忙,做生意,开钱 庄,相当于现在的侨汇,帮助乡亲把钱汇回家。后来 还办实业,开锡矿。 时代变了,加上生活的重压,祖父早就没了读书 做官的念头,他并不奢望子孙学富五车,高官厚禄, 更不希望阿立中什么科举,但还是希望阿立认真读书 ,多长本事,能助自己一臂之力,起码维持全家生计 。当阿立刚到广州上小学不久就考了个第四名时,祖 父很高兴,还赏了他两块钱法币。长大后的黄本立得 奖很多,若非记在本子上,实在记不住。唯独这个非 正式的奖,就像写在他心中,令他永难忘怀,也让他 悟出祖父对自己的希望。 阿立从自己跟祖父有限的接触中感受到,他虽然 没受过什么很高的教育,但遇事有自己的看法,好像 很有学问。有一次,那是住在广州的时候,祖父买了 一幅字画,是广东才子冯成修写的,内容好像是“退 一步便是修身成功路”,属于治家格言和家训之类, 意为人要忍让。他边欣赏边说:“如果是真的就好了 。”当时的阿立觉得他很有学问,心里佩服得很。 阿立从来没想过祖父是否有无师自通的本事,但 长大后的阿立明白了,祖父漂洋过海的经历,与各种 生意人打交道的实践,都成了一种很实惠的教育,使 他并不缺乏文化素质。祖父对家乡的眷恋,对所谓大 英帝国子民身份的反感,其实都是中华文化熏陶的结 果,而他在生意难做的情况下改做矿业,却是受了实 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了解了黄本立的家庭与出身,就能理解他为什么 既传统又能接受西方的科学思想了。 P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