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作者: 辉格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ISBN: 9787220094989

作者简介

辉格,本名周飙,1970年生,浙江嘉兴人,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曾长期以自由程序员为业,2008年受聘为《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开有独立博客“海德沙龙”(headsalon.org)。著有《自私的皮球》、译有《自由的进化》。

内容简介

食物禁忌的文化功能 整体上看,人类几乎无所不吃,但具体到每个族 群就不是了。在一地被奉为美味珍馐的东西,在别处 却被认为难吃、可怕、恶心,或者不该吃,从皮蛋、 猪脑、臭豆腐、鱼腥草,到蚱蜢、蝇蛆、毛鸡蛋、猫 胎盘、肠胃内容物,都曾是惊恐和嘲讽的对象。有关 狗肉该不该吃的争议,更是经年持久不熄。 族群间食谱构成和食物偏好的差异,首先是因为 人类的散布广度,从赤道到北极、从雨林到沙漠,迥 异的生态位,有着不同的食物来源;但生态位只是个 背景约束,即便像人类这样高度杂食性的动物,也并 非能找到什么就吃什么。一个群体的现实食谱选择, 是在食物分布、能量营养需求、消化能力和获取与加 工效率之间进行策略权衡的结果。 生物学家有一套最优觅食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 OFM)来解释动物种群的取食策 略和食谱广度,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食物搜寻与处理 所消耗时间的比值。处理(包括捕捉、屠宰、加工和 消化)相对于搜寻越耗时,就越倾向于专食,相反则 越倾向于杂食;杂食或专食倾向反过来会影响消化系 统和取食技术,从而在食物与觅食策略之间构成互反 馈和协同进化。 假如再考虑营养均衡,问题就变得更复杂。由于 人类刚刚经历了农业带来的食谱大转变,消化系统还 来不及做出适应性调整,营养均衡问题尤为严重,特 别是动物蛋白的缺乏;在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 (Marvin Harris)看来,许多饮食习俗、食物禁忌 ,乃至献祭制度和战争形态,都与各社会解决蛋白质 匮乏问题的方式有关。 不过,无论是最优觅食还是营养均衡,都难以解 释为何某些取食策略会演变成食物禁忌。作为策略, 不吃某些东西只是为了节省时间、技术和消化能力等 资源,专注于吃另一些东西;而作为一种文化偏见或 禁忌,不吃某些东西不仅仅是说它们不好吃、不值得 花功夫去弄来吃,更是说:这么吃在文化上是低下粗 鄙的,甚至在伦理上是错误的。 实际上,和文身、发式、服饰、口音、节庆、神 话等文化符号一样,饮食也是构建文化共同体的一个 工具,用于在族群内部强化认同,在族群之间划清界 限;建立共同体的过程中,认同和鄙视向来是同一枚 硬币的两面,因而对于那些不在本民族优选食谱之列 的食物,仅仅忽略是不够的,还要鄙视、刻意强调、 拉开距离以远离模糊地带,乃至设立禁忌。 小型熟人社会中,分辨亲疏敌友只需凭借对亲身 经历和相互关系的个人记忆即可,而在规模更大的社 会,共同体的合作纽带便要依靠各种文化符号、集体 记忆和组织工具来维持,所以随着大型社会的发展, 这些元素就被创造了出来;和口音一样,饮食习惯成 年之后往往很难改变,正因其难以伪装,故而很适合 用作陌生人之间的认同符号。 当华夏认同形成时,服务于华夷之辨的符号也诞 生了。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便诉诸 了发式和服饰两种符号,若在“被发左衽”后面再加 上“茹毛饮血”,夫子大概也不会反对;东晋衣冠南 渡之后,南北文化开始分异,这自然也体现在饮食方 面,从那时起,南人北人在饮食问题上相互比照取笑 鄙视的事情,便屡见不鲜。 俞为洁的《中国食料史》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生动 事例:南齐士族王肃叛逃北魏之后,饮食习惯一时难 改,“不食羊肉酪浆,常饭鲫鱼羹”,酷爱喝茶(当 时茶刚刚开始在士族豪门中流行,尚未普及),常一 饮一斗,受北人嘲笑,得了个“漏壶”绰号,后来在 宫廷御宴中,却喝了许多酪浆,魏帝讶问“茗饮何如 酪浆?”,肃答“茗不中,与酪作奴”,如此自贬自 辱,显然只是为了融入他并不适应的北人文化。 另一个故事有关食蛙习俗,秦汉时南北皆不忌食 蛙,魏晋后北人渐弃,南人却益发喜爱,常为北人所 笑,且屡有禁令,理由是青蛙食虫有利庄稼。该文化 冲突在宋室南渡时达到高峰,南渡者力劝高宗严令禁 止,这回的理由是青蛙酷似人形,那当然只是个借口 。 P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