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64.40
折扣购买: 公文写作精进(笔杆子的28个锦囊)/新时代职场新技能
ISBN: 9787302646327
薛贵辉,云南省级机关笔杆子,《公文写作32讲:从思维构思到笔法语言》《笔杆子修炼36堂课:公文写作精进之道》作者,在《秘书工作》《应用写作》《新闻与写作》杂志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第一篇 讲通道理 以基本规律破解成长之困 门,先不看别的,就看他写的东西像不像。如果连样子都不像,那他一定是外行,连“1.0版”都算不上,最多只能叫“0.9版”。 拿红头文件来说,当一份文件摆在你面前,先不看内容,只看文种选择,主标题和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粗细设置,看正文行间距、页边距的设置,基本就知道起草者是否专业了。专业的人,这些细节都会按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来设置,文面整洁、规范、美观。不专业的人,到处都是问题,有的本该用“请示”,却用“报告”;有的甚至连文种都没有,如“关于某某问题的情况反馈”,要知道,公文里没有“反馈”这个文种。有的主标题用宋体,一级标题也用宋体,二级标题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凡此种种。 有时我觉得,评价公文写作者是否入门,与评判窗口服务人员是否专业是一样的道理。对于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人们首先看他的着装和仪表;如果整齐划一、干净整洁,就觉得他是专业的;如果着装随意、衣冠不整,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所以,初学者应该先学公文的“样子”,再学公文的“里子”。 具体建议有以下两条。 (1)看标准 把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找来认真研读,把其中的写作要求记熟了。这个标准是公文写作者的“行业守则”,应该有一本纸质的标准文件摆在案头,时刻对照学习。 (2)看范文 所谓规范,有“规”就有“范”。在看标准的同时,也要看范文。哪里的文件最规范呢?毫无疑问,上级党政办公厅(室)的文件最权威、最规范,尤其是中办、国办的文件。有时候,上级办公厅(室)会评选年度优秀公文,这些评选出来的文件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不妨找几份放在案头,时不时看看,可以不看别的,就看人家的文件“长什么样子”。 我刚工作时,有幸从前辈口中获得这个“秘诀”,受益匪浅,在写作中省了不少事儿。记得那时的标准还是1999版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托了几个人才找到。拿到手后,我认真研读,把关键要求写到笔记本上,一段时间后就烂熟于胸了。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以前,党委系统和政府系统的公文格式是有区别的,比如纸张大小就不一样,前者用16开,后者用A4,2012年后才合为《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一个规范。这对公文写作者来说倒是好事,因为如果写作中不熟练掌握基本语法,就会语病连篇,要么搭配不当、用词不准,要么句式杂糅、过度生硬,不一而足。 (2)熟悉话语体系 公文有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不仅有特定的词语、固定的搭配(如涉及政治和政策方面的特定称谓、规范性表述),有时还有特定的句式,比如饱受诟病的“把字句”“要字句”。问题是,公文恰恰需要这样的话语体系,所以初学者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熟练运用公文语言,摒弃学生写作文的那种语言、句式和腔调。 以前听人讲过一个案例,说一位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刚分到企业担任秘书,在写工厂全年总结时,开头这样写:“‘嘀嗒’、‘嘀嗒’,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时间转瞬间消失了。这一年中,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正文里还写道:“我厂面向辽阔奔腾的渤海,背靠日夜火车如梭的京津铁路大动脉,紧把着首都、天津的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我不知这是不是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表达方式是典型的“学生腔”,“嘀嗒”“白驹过隙”“如梭”是文学语言,不是公文语言,这已经不是“顺”与“不顺”的问题了。 (3)熟稔写作技巧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里综合论证了写作方法的重要性,他说:“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翻译成白话就是,写作领域里的方法很多,首先得注意总体,认清基本写作原理,然后根据基本原理来掌握各种技巧,抓住要点来驾驭一切。文思虽没有一定规则,却有基本原理。 从实践经验来看,写作的确有方法、有技巧。比如用什么结构,如何开头、结尾、过渡,如何总结成绩、分析问题、提出措施,如何谋篇布局、运用素材,如何用数据说话等,都是“有术有门”的。如果不掌握这些技巧,写作时就会东拉西扯,东拼西凑,尽管写“像”了,语言却不“顺”。 写文章的方法很多,关于开头,有概述式、引据式、原因式、结果式、目的式、说明式等;关于结尾,也有总结式、号召式、强调式、表态式、展望式等;关于衔接,我总结了因果衔接、正反衔接、角度衔接、先后衔接、主次衔接、总分衔接、大小衔接、虚实衔接等10种;关于使用素材,我总结了5种;关于谋篇布局,我总结了5个步骤;关于使用数据,我总结了6种。这些在《笔杆子面大家都应研究一下。这20年来,为了学习我买了上百本写作书置于案头,从不同方向来学,获益良多。 (3)学逻辑 逻辑是写顺的关键,所以系统地学一学逻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但也要注意,毕竟我们不是理论派,没必要做太多的理论研究,需要跳出“逻辑”学逻辑,回到写作实战上来。换言之,我们不能严格用形式逻辑的知识来定框架,而是要变通一下,把实践当中的那些“特定顺序”当成逻辑来看,因为写作的目的就是有序地把事物说清楚、讲明白,只要是便于理解的表达顺序,都是写作应该遵循的“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文里常用的“逻辑”,有时间逻辑、空间逻辑、事理逻辑、递进逻辑、因果逻辑、矛盾逻辑、演绎逻辑、总分逻辑等。比如“过去、现在、将来”体现的是时间逻辑,“规划、建设、管理”和“计划、执行、检查、纠偏”体现的是事理逻辑,写作时只有遵循这样的“逻辑”,表达才会顺。 第3段(3.0版):写得“是” 语言上写顺以后,就可进入3.0版本的修炼了,即把工作写“是”。 这里的“是”,即实事求是的“是”。这个词最先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出现,说班固赞扬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什么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得很清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一种哲学精神、哲学态度,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因为公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客观了、科学了,抓住事物本质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否则格式再像、语言再顺,都没意义。 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讲:“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我想,写作也是一样,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写出有用的稿子。古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这也是我所推崇的观点。 服务领导的人参会,领导非但不会反对,还会鼓励,因为这样你更容易理解他的想法,跟上他的节奏,只要不涉密,他为什么要反对呢? (2)多看 这里的“看”是指看文件资料。在这方面,尤其在办公室工作的同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可以接触所有单位上报的材料,只要你不偷懒,便可以先睹为快,只要你不违规,做个有心人,备份一下也是做得到的。相信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你掌握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及时。 (3)多跑 所谓跑,就是调研,即走出办公室,到一线去了解情况。办公室有些科室可以独立安排调研,但有些做不到。比如服务领导的科室,只要领导在,很难有独立的时间出去调研。但他们也有其他科室比不了的优势,就是“跟”领导的机会多,这其实也是调研的好机会。 (4)多记 作为一个笔杆子,没有自己的“弹药库”不行,而“弹药库”重在管理,所以,那些听来的、看来的、跑来的资料,一定要整理好,否则很容易乱。我的经验是,按单位建立文件夹,分门别类地管理。不仅如此,还要对信息、资料、数据作分析研究再加工,得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从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样用的时候才好用,否则面对一堆“死”材料,关键时刻很难用“活”。 第4段(4.0版):写得“通” 如果说1.0修炼的是格式,2.0修炼的是语言,3.0修炼的是工作,那4.0修炼的就是思维和格局,并且是战略思维和大格局。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感觉,把天、地、人、事、物、古、今都搞“通”,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也是写作的终极目标。 按我的理解,这里的“通”有5个层面的内涵。 (1)人情通达 红楼迷都知道,在《红楼梦》第五回里,宁府上房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觉得,这话道出了人情、世事与文章的关系,最高阶的文章就是人情练达的文章。事实上,任何工作,干到底,都是拼人性的在相互间掘出一条相通的“思想隧道”,进而找到相同的底层逻辑。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这个最基本的命题就是“第一性原理”。跨界融通就是为了探寻“第一性原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的各种发现和研究进展,甚至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从古到今的“大手笔”都有大格局,他们博古通今、跨界融通,他们身上有浓浓的理论气质、思想气质。他们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把人情搞通了,把事理搞通了,把思维变通了,把眼界打通了,把知识融通了。 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所谓“规模远大”,就是格局大。对公文写作而言,“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同样是缺一不可的。格局决定人思考问题的时空限度、脑中能兼顾多少事情、笔下能写出多少内容。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就是大格局的体现。大家知道,三国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读这个故事。可能绝大部分人的关注点都在刘备身上,认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然而,我从笔杆子的角度思考,却觉得诸葛亮更值得品读,也许诸葛亮就是4.0版的大笔杆子。你想想,一个躬耕于南阳、隐居于草庐之中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凭什么能与刘备这样的“大领导”相坐而论,并让刘备由衷佩服呢?是诸葛亮口才好吗?也许吧,但不是根本。是诸葛亮《关于当前国内形势的分析报告》——《隆中对》写得好吗?也许吧,至少报告是战略级的。我觉得,还是因为诸葛亮有大格局,他把材料写通了。他能跳出荆州谈荆州,立足全局,综观天下大势,作出合理判断,为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决策参考。他绝对是“写作大咖”(《出师表》就是见证)。 说格局可能有些抽象,说战略思维更容易理解些。什么是战略思维?战略思维就是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怎么修炼这种思维?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善于从全局视角谋划问题,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二是善于从长远眼光思考问题,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三是善于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有系统观念,善于善于拿出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讲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读者在问题里说他的科长和办公室副主任已经很厉害了,仍入不了“大领导”的“法眼”,问题出在哪里?我的理解,就是他的“大领导”段位高,而他们的段位低,他们跟领导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他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照4个阶段(版本)特征,找准自己的“段位”,苦心修炼,尽快向高阶“段位”迭代,这样才能入得了领导的“法眼”。 以上是我对笔杆子精进之路的一些体悟。需要补充的是,4个阶段(版本)要循序而进,并非说修炼低阶“段位”时可以不进行高阶“段位”的修炼。事实上,4个阶段应搭接着进行,比如修炼1.0时适当兼顾2.0和3.0,修炼2.0时兼顾3.0和4.0,这样才能适应工作需要,也才是符合实际的“进阶”方法。 《大学》开篇有这样几句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意思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那么,懂得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精进写作也就有希望了! "■讲通道理 | 省级笔杆子20年的经验分享 ■疏通思维 | 独树一帜的系统思维“5项修炼” ■融通方法 | 提高职场写作力的“6大笔法” ■接通实践 | 精妙绝伦的“200+精选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