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海上丝路与郑和/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
ISBN: 9787507546606
丹增,藏族,1946年生,西藏比如人。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曾任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著有专著《文化产业发展论》,电影文学剧本《司岗里女人》《驼峰飞虎》等,论文《论藏族文学的民族特色》,文化散文《盛世说“吃”》、《“半半哲学”之大智慧》《童年的梦》,纪实文学《太平洋纪实——来自世界经济论坛东亚经济峰会的报告》等。
郑和是云南人 从明朝初期的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算起,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已有600周年了。郑和七下西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与长城齐名”。在今天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纪念郑和具有特殊的意义。云南作为郑和故里,研究郑和,弘扬郑和精神,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郑和是云南人具有确凿的证据。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公元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州,即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由于正史上对郑和的记载很少,《明史·郑和传》中只有“郑和,云南人”5个字,因此,郑和究竟是云南何地何县人,自郑和下西洋后500余年一度无人知晓。直至1912年,获清代经济特科“状元”的云南人袁嘉谷先生,通过实地踏勘位于昆阳镇月山上的“马哈只墓”和《故马公墓志铭》(又称《马哈只碑》)确定郑和是昆阳的回族马氏,曾祖名拜颜,祖父和父亲均朝觐过麦加圣地,故尊称为“哈只”(阿拉伯语,朝觐归来者)。1935年玉溪郑和十七世孙郑世明提供的《郑和家谱》,经过袁嘉谷的学生李士厚研究,结合一些物证于1937年出版了《郑和家谱考释》。上世纪80年代,又有南京郑和后裔发现了《郑氏家谱·首序》(抄本)保存的“咸阳世家”部分木板实物。昆明五华山尚存郑和施印《大藏经》之五华寺遗址,云南省图书馆曾发现《施印大藏经发愿文》等。通过一系列重要历史物证和资料,可以基本弄清郑和家世。 明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于永乐三年(1405)撰写的《故马公墓志铭》载,“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子男两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永乐九年(1411)郑和40岁时,回到云南祭扫祖先坟茔,并留下碑刻记载。永乐十八年郑和49岁时,捐刻《大藏经》于昆明五华寺。至今,云南建有郑和公园,园内有马哈只墓、碑、郑和碑林、三宝楼、郑和故里亭等文物古迹群,可供观瞻凭吊。 丹增的文字具有自然般的神力,复苏了一个古老大陆的命运和梦想。他用天真隽永、朴素热烈的书写,深情抒发他对自我的呼唤、对生命的勘悟、对永恒的追寻,深情讴歌他对人类命运黄金时代的怀恋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