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裂帖(精)

我的小裂帖(精)
作者: [日]志村福美 著 张逸雯 译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5.60
折扣购买: 我的小裂帖(精)
ISBN: 978720816988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忆母亲和小裂 一段记忆至今难忘。 当年在东京资生堂的艺 廊举办人生第一次个展, 富本宪吉的夫人一枝女士 与从近江赶来的母亲一同 出现在会场,并留下这样 一句话: “今天会场没有值得一看 的东西。你妈妈身上那件 蓝染的盲缟和服,才是全 场最美的。”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 剌在我胸口。如今回想, 母亲当时所穿的,那件她 亲手织的蓝染和服,的确 是最美的。作为新人,我 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自那以后,我以蓝染为 重,像个傻瓜一样,痴痴 不倦地织着微尘、盲缟等 蓝染的花纹。但蓝染之深 邃,就像那无法轻易把握 的井户茶碗,无论我如何 探求,都无以穷尽,引我 随追至今。 仔细端量成长于大阪道 顿堀附近的祖母和母亲所 留下的和服面料,能窥探 到当时大阪商人家妇女的 衣装风格。 低调内敛却不失洒脱、 清气动人的条纹和小纹‘: 艳丽的友禅中沉静雅致的 樱花纹样;华美的纹饰下 不经意出现的素朴茶色、 谐美的黄雀色,样样精彩 。 罩在衣柜和琴架上的盖 布,紫藤纹样的底色上开 着一朵牡丹,那份优雅亦 叫人过目难忘。 母亲年轻时,身上总缀 着这些纹饰,却不知从何 时起一改调性,全换成了 近乎禁欲般的素朴调子。 衬领总是黑色,和服则清 一色蓝染。是否因为埋身 于近江油绿的田园生活, 蓝染的衣服最相宜? 那个时候,滋贺县的蓝 染坊因经营不善纷纷关了 门。母亲为之叹息,每次 总要跑六七家染坊下订单 。“这家染坊的蓝色是我心 仪的。”“水浅葱的色度不够 。”她会对染色提出各种要 求,对制织亦非常严格。 我常常被母亲教诲:“你 对和服理解得还不够,修 炼不到家。”毕竟,生于明 治时代的母亲是以和服为 日常装扮的人,我岂能与 之抗衡。和那些身姿挺立 、作风果敢的工作女性不 同,母亲身上的和服总不 那么周正,姿态略显稚拙 ,不类人师,但她看东西 的眼光却十分犀利,审美 一流。 曾有人在看了我于1961 年出展日本传统工艺展的 那件名为“雾”的和服后,留 下一句让我颇受震动的评 价:“这样的和服,只有呼 吸过明治的空气的人才能 做出来。”我的身体里好像 活着明治出生的母亲,她 对织物那股炙热的执念, 像不灭的火种,如今又在 我身体里燃烧。那段时期 ,我每天一睁眼就坐到织 机前,点燃染坊的火炉, 伏案创作。 与其说是为了不负母亲 的期待,不如说是我俩互 不相让的个性相克使然。 这个过程中,既有对母亲 激烈的反抗,也有母女之 间无上快乐的畅聊时光。 多年来,母亲一直坚持 织着各种条纹布样,她称 之为“诸国缟帐”。这本小裂 帖中,也展示了两三件母 亲织就的条纹小裂。母亲 在织机前一直坐到了八十 岁。如今,已过八十的我 ,依然每天对着织机。 织就自然现象一晕染 不记得是从何时开始, 紬织逐渐成为一种个人的 创作手法。像信州紬等地 方上的紬织,本是利用疵 茧、双宫茧等“问题茧”缫丝 织成的民间织物,未料一 部分成品入了文人雅士的 眼,得以登上大雅之堂, 甚至还有高级百货店举办 过信州绌的展览,我也去 看了。 大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 代,柳宗悦先生率先发现 了丹波绌中的美,民艺馆 里也由此渐渐展示起紬织 的作品。其时还没有植物 染料的专卖店,我便跟着 研究植物染料的第一人上 村六郎先生走访汉方药店 ,寻来杨梅树皮、儿茶钩 藤等草木原料。至于蓝染 ,则交给了滋贺县野洲的 绀九染坊。绀九曾为桂离 宫制作袄纸,在和纸上染 出绀白两色的方格纹。 仅以绀、茶、黄的色彩 织成的条纹,必然是质朴 的。这让我的小裂帖,前 半部看上去无甚区别。正 想要省去一些,一一细辨 ,又发现它们各异其趣, 哪一片都舍不得扔。 柳宗悦先生有言:“色彩 并非越多越好。能熟练运 用三色以上的,是天才。” 当时的我对于色彩,则 尚属于无知者无畏,在蓝 染的底色上无所顾忌地织 入了各种黄茶、鼠灰。如 今回想,蓝属于天空与大 海,茶则是大地的颜色, 两者绝无可能不配,是必 然亲和的。 从浮世绘上就能了然这 一点。不过只用了蓝、茶 与鼠这几种颜色,却自然 地描绘出了人物一个个生 动的瞬间,且还是在版画 这一约束下实现的。 P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