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会爱才是真爱
ISBN: 9787565735165
"郑委 著名教育学者 “爱与幸福”中国家文化正能量环境理论的创立者和核心研发人 中国家长教育领域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颐和生命成长学校、颐和公社创始人 个人标签:教育工匠 郑委老师是中央电视台常年特聘家庭教育专家,近10年来,他在全国各地演讲2000多场,开展“智慧家长训练营”等各项课程及活动300余期。著有《父母爱对了,孩子才优秀》等系列家庭教育读物。 郑委老师创立的“爱与幸福”中国家文化正能量环境理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遵循“听得懂,可操作,有效果,有出处”的12字方针,经过18年的广泛实践,有效帮助个人生命成长、夫妻恩爱、家庭幸福、孩子优秀,引领数以万计的中国困境家庭走向正常,正常家庭走向幸福,幸福家庭走向美好,美好家庭走向高尚。"
"第三章 孩子出了“问题”,根源是父母的爱出了问题 第二章讲到的七种可能是不是正是当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真的是孩子出了问题吗?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说:我希望我的孩子幸福。我相信,所有的父母也都会说:我不想培养出功利、内卷、内耗、摆烂、叛逆、躺平、享乐的孩子。可是,孩子却出现了上述七种中这样或那样的状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会一直有一种执念:我发现家庭的问题,如果把家庭的问题解决了,我家就会幸福;我发现孩子的问题,我帮助孩子把问题解决了,我的孩子就会变得优秀。真的是这样吗? 一、父母是否成功解决过孩子的问题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孩子出生后,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可能如雨后春笋般往外冒。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能头疼的是: 孩子不爱吃饭的问题; 没有养成好习惯的问题; 爱生病,怎么让孩子不生病的问题; 早教的问题; …… 孩子上了小学,父母开始头疼: 写作业的问题; 迟到的问题; 上课不认真的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成绩好坏的问题; 不爱运动的问题;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问题; …… 孩子到了青春期,不管之前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父母可能又要 面对新的问题: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的问题;孩子关闭房门,不愿和父母交流的问题;孩子叛逆的问题;孩子早恋、失恋后痛苦不堪的问题;孩子人际关系不好的问题;孩子爱攀比的问题; …… 孩子年龄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中高考、大学、就业、恋爱、婚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不是觉得自己时时刻刻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课堂上,我经常会问学员三个问题: 第一,你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是否曾努力地解决过孩子的问题?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都曾很努力、很尽心尽力地去解决。 第二,你们在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成功解决过孩子的某个核心问题? 他们的回答大多是这几类:第一类:好像是解决了。第二类:我想了各种办法,都没用,没成功解决过。第三类:在我的努力下,孩子表面上接受了、改变了,实质是把这个问题隐藏起来了。第四类:孩子小的时候,问题小,就去解决小问题,孩子越来越大,大的问题慢慢出现,就去解决大问题去了。 第三,问题到底是越解决越少,还是越解决越多? 他们的回答如下:变少了(有此回答的人还是极少数的)。变多了(如此回答的人,比上一个回答的人要多一些)。没想过,不知道问题是变少还是变多,只是觉得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更多的是这样的回答)。随着孩子长到十六七岁或者二十多岁,家长可能会说:“唉,就这样吧。我怎么就生了这样的孩子,反正我都管过了,就这样吧。”可是,孩子曾经并不是这样。 回想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他是不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探索,特别爱学习?回想孩子小的时候,他是不是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很愿意听父母的话?回想 12岁前的孩子,他是不是很努力地想满足父母的所有要求?什么时候孩子不再是这样了呢?他为什么不再这样了呢?原因可能是父母太想解决孩子的问题,一直盯着孩子的问题,认为盯着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孩子就会变优秀。正在阅读本书的父母们,请你们也回答一下这三个问题: 1. 你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是否曾努力地解决过孩子的问题?( )是 ( )否 2. 你们在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成功解决过孩子的某个核心问题?( )有 ( )没有 3. 问题到底是越解决越少,还是越解决越多? ( )越解决越少 ( )越解决越多 ( )没想过,不知道是变少还是变多,只是觉得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父母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家庭生活一直在“看见问题—解决问题—又看见一个问题—继续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模式”中,不停地循环往复?这背后有一个逻辑: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指出来,并要求别人改正,别人就进步了!如果这个逻辑真的成立,那家庭教育岂不是简单至极?!父母可是最擅长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并且指出来的。我们把这个看似很正确,实质却是错误并不符合规律的逻辑称为变态逻辑。 换言之,就是父母用控制与要求,压制和阻断了孩子自己发现缺点和不足的内在动力,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样的想法从表面上看是很有逻辑的,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相信,有这样想法,并坚决去执行的家长,都是“抓狂”的。 案例 我夫人从小弹钢琴,女儿没有出生前家里就有钢琴。我女儿从小就对钢琴很感兴趣,幼儿园的老师特别喜欢她,在幼儿园教她弹琴,她回家也练琴。 刚开始练琴的时候,我夫人还能保持“让孩子玩玩”的心态,但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出现了问题,女儿开始不喜欢弹钢琴了。 我发现,在我女儿练琴的时候,夫人因为懂琴,比较专业,于是内心对孩子没了欣赏,有了要求,总在旁边看着,不断地指出女儿的不足,“这里弹得不对,那里弹得不好”。这就是“找 出孩子的不足,指出来,孩子改正就能进步”的观念在作祟。女儿慢慢就不像刚开始学习时那么有兴趣了,还和我说:“爸爸,我不想学钢琴了,你去和我们老师说,好吗?”我说:“爸爸想一想。” 我和夫人进行了交流,我告诉她:“只有欣赏孩子,具体找出孩子进步和值得欣赏的地方,孩子内心觉得被认同,才会积极主动。她积极主动的结果,就是自己会找自己的不足并改正。 当孩子积极主动的时候,我们再给她合理化的建议,孩子才能真正进步。” 和夫人探讨之后,我让夫人不要再管孩子弹琴,我来管。第一步,不要就孩子的“语言”来解决问题,我们要关注孩子语言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内心需求。我没有跟老师去谈女儿不学钢琴的事情,因为我知道,孩子说的话其实不是她的心里话,她只是在发泄情绪。但通过她 的情绪我们能看出她这么说背后的原因和内心真实的心理需求:“我挺喜欢弹钢琴的,但妈妈不认同我,我弹钢琴时不高兴,就不想弹了。” 第二步,“心赏”。这里用“心”,就是说父母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而不是表面假装欣赏。千万不要把“心赏”当作让孩子优秀的手段,否则你的“心赏”带有功利心,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虚伪。 第二天,我在客厅看书的时候跟女儿说:“爸爸特别喜欢听你弹《扬基歌》这首曲子。你和妈妈都会弹钢琴,爸爸没有音乐细胞,不如你弹给爸爸听好吗?”女儿特别开心,就给我弹了这首曲子。我“心赏”了女儿,对于 4岁多的她来说,小手在钢琴上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我看得心花怒放,我看不到女儿弹琴的不足,她弹一遍,我就发自内心地鼓一次掌。那一晚,女儿弹这首曲子弹了 20多遍,越弹越熟练。 第三步,表扬——关键在“扬”。让很多周围的人知道孩子在这件事上有多积极主动,进步很大。 我一有机会就会给远在他乡的爷爷奶奶、姑姑叔叔打电话。在通电话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提到女儿弹钢琴的事情,表达我对女儿的“心赏”。我常常说:“爷爷啊,你孙女现在在学钢琴呢,她是他们班小朋友中弹得最好的,因为她每天回家都主动练琴,还弹给我听,不怕吃苦,也不怕累,我都心疼她,但是你孙女就是有不服输的那股劲儿。” 女儿每每听到这些话,就会更加主动地练琴。因为她知道爸爸发自内心地觉得她好。 表扬不要对着孩子,没有人能承受那么多赞美的话,更何况大量家长的表扬根本不是因为孩子做得好,而是希望孩子更好! 表扬的诀窍是“把孩子好的地方告诉更多的人”。当然这里的表扬也不能有目的性和功利心。我还有一个小技巧:把孩子弹琴的样子用手机录成小视频发给亲戚。孩子特别喜欢,因为她知道,爸爸为她而骄傲。 对于女儿弹钢琴这件事情,我们家没有给她定任何“时间”“目标”“曲目”,她每天晚上都会坐在钢琴边练琴,不是跟着老师的进度,而是主动弹更多的曲子,这个时候,妈妈就派上用场了。在孩子主动问问题的时候,妈妈给孩子建议和指导。 现在,我女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爸爸,我给你弹曲子听。”我一定会认真地坐在她身边欣赏,然后抱抱她,并和她说:“真好听,爸爸就喜欢听你弹琴。”她会说:“我再给你弹一首。”其实,我根本不在乎女儿弹琴弹得有多好,我在乎她是不是开心快乐,在乎她在弹琴的过程中有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请记住——不是父母要孩子学,一定是孩子自己要学。如果是父母要孩子学,孩子就会没有学习的乐趣了。 我夫人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她不再一味地指出孩子弹得不好的地方,而是在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才给孩子指导。她明白了,只有“心赏”孩子,孩子才会特别努力。孩子特别努力就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个时候,家长要出现,要帮助孩子,这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家长运用变态逻辑的时候,孩子接收到的是“否定、不认同”的感觉和信息,这样的感觉和信息让孩子远离爱。真正的规律是,当孩子被信任、被欣赏、被接纳的时候,他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才愿意跟父母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 "你爱对孩子了吗? 你爱的是孩子,还是孩子努力的结果? 你给予孩子的是温暖和力量,还是要求、焦虑和恐惧? 你让孩子解决问题,是为了孩子优秀,还是为了自己舒服? 你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为什么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 你真的是在孩子吗? 其实,真爱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践行。 郑委老师用爱与幸福理论告诉我们: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