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镜像:外籍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精) “语言 传播 文化”研究丛书

他者的镜像:外籍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精) “语言 传播 文化”研究丛书
作者: 姚君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96.60
折扣购买: 他者的镜像:外籍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精) “语言 传播 文化”研究丛书
ISBN: 9787100216661

作者简介

姚君喜,男,1968年生,甘肃通渭人,复旦大学美学博士、传播学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视觉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孔子学院”顾问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异域传播与中国文化影响模式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课程主持人。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文旅部等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西方传播思想史》《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社会转型传播学》《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审美与艺术研究》等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传播思想史与传播理论、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批评、视觉文化与实验美学等。

内容简介

我们是谁?他们又是谁?我们如何观察他们?他们又如何看待我们?他们眼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他们又如何建构了我们?无疑,“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观察、呈现和建构,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理论起点。无疑,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的自我想象和自我认同,总是在与特定的他者建构的“镜像”关系中形成的。进而言之,跨文化传播、文化间传播中的文化认同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输入?媒介如何形塑出不同类型的文化?人际交往、语言沟通、媒介使用等各种传播途径和行为,如何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各类不同的媒介,我们是否能看到真实的他们,他们是否能呈现真实的我们?我们眼中的他们,他们眼中的我们,是否都是“镜像化”的表征,而并非真实的对象?要言之,作为文化认同主体,我们如何建构他者的文化?在这种建构的背后,隐含着哪些影响因素?其构成机制又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当代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社会,无时不刻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并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融合和认同,显然是全球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文化价值的冲突、对立和融合,更是当代人类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不断从相互隔绝、对立到不断融合、认同到合作的过程,全球化是人类文化融合、认同的显著表征。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没有哪个国家或个体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每个国家、每位个体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处于世界中的任何独立的个体,其实都是全球化实践中的参与者甚至推动者。伴随全球化浪潮的荡涤,每个人无论生在何方、身处何地,无疑都离不开作为全球公民身份的存在。就文化意义而言,全球化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上全球公民的印记。 以在华外籍留学生为镜像,从“他者”认识中国,从而更好地建立中国的国家形象。 本书探讨的是在华外籍学生通过何种富于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建立对中国的认识,孔夫子、长城、大熊猫、书画艺术、汉语方块字等,各种中国文化意象对在华外籍留学生施加影响,也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象征。本书既具学理性,又具现实意义,可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