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吃茶看花

不如吃茶看花
作者: 周华诚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不如吃茶看花
ISBN: 9787559479280

作者简介

周华诚,浙江常山人。稻田工作者,作家,出版人。“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散文》《江南》《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文汇报》等刊。已出版作品《德寿宫八百年》《流水辞》《陪花再坐一会儿》《春山慢》《寻花帖》《廿四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素履以往》《草木滋味》《一饭一世界》《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等二十余种。部分作品获三毛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内容简介

山是山,水是水 上午开始工作前,随手拿一本书来翻,就翻到《炒茶人》这一篇。“……搓团显毫的动作,也很老练,仿佛他的那双手有一股神奇的力量……” 书是《山水客》,作者叶梓给我寄的毛边本。我喜欢收集毛边本。毛边书,不宜于敷衍翻阅,只适合慢条斯理闲品。如同喝茶一样,只有不赶时间的人,才喝得出茶的味道。读毛边书,一手捧书,一手执刀,刺啦刺啦割开两页,读完,再刺啦刺啦割开两页。这就让阅读也具有了手工的性质。在电子屏幕盛行的年代,纸书的阅读,确实接近于手作—阅读不仅仅是眼睛的劳动。就像茶叶,为什么非得手工炒作呢,西湖龙井现在大多是机器炒,机器还有什么不会的?会写毛笔书法,能跳舞,能打太极,机器模拟出炒茶人的手感,这不是难事。事实上,机器炒得比一般的师傅好多了—但是,但是,为什么老茶客们还是喜欢吃手工炒制的茶呢?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吃茶,原本并不只是吃茶。 就如同,读书并不只是读书一样。 这话说起来有点绕,但是—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我站着读了两篇短文(这本书,都是写的苏州风物),然后放下书,去泡一碗碧螺春。文章里的炒茶人,正是炒的一锅碧螺春。 一注水下去,泡开碧螺春—喝一口,直觉是“这茶真嫩”。这段时间宅在家里,有了时间,也慢慢懂得了茶的好处,于是天天喝,我的嘴也练刁了。这碧螺春,虽是绿茶,口感与别的绿茶大同小异,再喝,又喝,就觉得不一样了,碧螺春的清香与淡雅,仿佛窗外将临未临的春天。 太湖有个东山岛,我去那里摘过枇杷。有句话怎么说的—东山的枇杷西山的桃?不对,西山的杨梅?……忘了。东山水果很多,也是碧螺春的原产地。所以,东山的茶园都藏在东山的果园里。果园里有什么,枇杷、杨梅、蜜橘、桃树,郁郁葱葱,高大的果树下才是低矮的茶树。春天里来,茶叶冒尖的时候,恰值果树开花,花香弥漫在空气雨雾之中,被茶树吸收,所以碧螺春的茶汤里,也就有了其他绿茶所不及的花香果香。 说起来,碧螺春还讲究“采得早,摘得嫩,拣得净”,茶芽必须是采自果树下碧螺春群体的小叶种茶树。黄豆般大小,初展一芽一叶采回来,茶农一家人围坐一起,挑拣出那些完整匀称的茶芽(制得一斤茶,需六万到八万个芽头)。碧螺春的制茶工艺,基本都是手工完成,一锅鲜绿的茶菁,在铁锅中一把一把,凭借手掌的力量,揉搓,翻炒,直到成为微微弯曲的细条,细条上密布茸毛,这就是碧螺春了,“铜丝条,蜜蜂腿”。 碧螺春很淡,叶子又薄又嫩,但碧螺春的妙处,正在于这淡,淡中寻味,淡里求真。碧螺春的回甘清澈,鲜甜悠长。因其茶嫩,泡碧螺春就不能用太沸的水。有人是这样,先落水,再投茶,看茶叶在水面上慢慢舒展,慢慢沉降,如垂落一帘春色。这真是清雅极了,果然是苏州的风格,或曰,水雾江南的风格。 我喝着碧螺春的时候,看到徽州斗山书局的掌柜方善生在他的微信中发了一张图,是一副对联:“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我觉得好,就请方掌柜拍清楚大图发我。这是《徽州楹联格言精选》书中的一页。徽州传统,讲究处事为人,耕读传家也是世代所重。走进徽州的老房子,抬头一望,有很多这样的对联。譬如:“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一座古民居,叫“耕心堂”。“昼出耕稻田,夜归耕心田。”心生万法,地长万物。耕心堂,好。 喝完一盏碧螺春,再泡,就渐渐淡了。添了两回水,换茶。这回换涌溪火青,依然是绿茶。对比之下,觉得涌溪火青与碧螺春刚好是两个风格。一个其妙在嫩,一个其妙在老。涌溪火青经过十八个小时的翻炒揉制,干茶是紧实墨绿,如粒粒瓷珠,初泡觉得平淡,到了二泡三泡,茶味渐显,这是沉稳内敛的中年大叔风格。相较之下,碧螺春,就是十八九岁的少年,新鲜活泼,一上来就生生脆脆,明明白白。怪不得年轻人多喜欢碧螺春的清新甘甜,而老茶客们往往嫌碧螺春太淡,只有涌溪火青那样的茶喝着,才能往事渐上心头,回忆渐入佳境。说是喝茶,也能喝上头来。 一盏春茶在手,心是会悠游的。人固然是禁足家中,心是悠游到早春的茶园里去了。山气淼淼,雨露花香,都入了一盏茶中来。遂想起另一本书,《山是山,水是水》。日本一位陶艺家高仲健一,二十六岁,辞了工作,携妻儿回到乡间,在日本千叶县的大多喜町山中安居。有人问他,是不是愿意回到城市中去生活。他说,绝不会。“人生在世,本就是为修行而来,绝不是为了享福。所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艰难困苦,都是无上的珍宝。如此一想,人也会变得很豁达。” 绝妙之茶,与绝妙之人一样,都要耐得住吧。说一个人很有能耐,也就是能耐—寂寞也好,时间也好,要耐。能耐,就能“耐斯”。所以,一起耐,不要觉得无聊。二月二十四日记之。 【图书卖点】 中国之茶 日常之道 茶,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茶的生活日常,可以谓之“道”。人间何所以,看花与吃茶。中国人的美学生活方式,都可以从一杯茶开始。 无尽之茶 无境之美 把哲学视角的茶低到了生活的尘埃里,领略平常的美,无事的美,无为的美。从吃茶中感受茶汤之味,体悟茶事之美,生发一派平和冲淡之气。 信手拈花 闲散饮茶 散文家写的吃茶书,清新朴素,言谈有趣,茶香氤氲,充满人文趣味。最为难得的,是那一种自然、闲散的人生状态,吃茶便只是一个引子了。 【推荐本书的5大理由】 文字的魅力: 作者周华诚是散文家、生活美学家,本是文章妙手,以散文笔法写茶,从生活方式和日常视角入手,吃茶文字信手拈来,见情见性,洒脱自然。 文化意蕴的可亲近: 不懂茶的小白也可以看!让茶远离曲高和寡,不再高高端起!喝茶应是松散状态,本书最重要的特质,也流露出一种随意、自然、闲适的状态。 图文的可赏性: 既解闷,又养眼!书里收入20余幅绝美人文小品水墨茶画,与文字紧密相配,纸上品茶,带你沉浸式深度体验茶之美学。 史料的知识性: 茶道、茶人、茶趣、茶探,等等,一本薄书,道出一片茶叶的轻文化。引用生活趣事、各时代的茶典故如数家珍,点到为止,意犹未尽。 区别于专业茶书: 忌科普!忌深奥!忌难读!以茶为乐,不必懂茶!看似写茶,实则写市井生活和烟火人间。看见茶内在亲和力,让茶回归普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