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不容易

长大不容易
作者: 卢勤|责编:章勤璐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长大不容易
ISBN: 9787540791575

作者简介

高级编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更 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她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栏目,被广大少年儿童及其父母亲切地称为“知心姐姐”。她亲切、平易、认真、深情,守护着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曾获中国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韬奋新闻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联合国颁发的“支持儿童杰出成就奖”,并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建业标兵”等称号。 卢勤所著的书是教育经典,都是超级畅销书,总发行量超过800万册,荣获国家第六届、 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多种大奖。她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数千场,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传媒名牌栏目的常邀嘉宾,深受亿万家长和孩子的爱戴。

内容简介

兴趣班呼唤兴趣 儿子和我上的是同一所小学——北京史家胡同小学。 这里是一个兴趣的乐园,我小时候,学校就有许多兴趣小组:美术、舞蹈、合唱、自然、游泳、手工、制作、木偶、幻灯……多得数不过来,上哪个兴趣班,自己选,父母根本不过问。我是美术组的铁杆成员,同时又参加了合唱队、舞蹈班和游泳班,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最开心的是跟康文信辅导员做游戏,康辅导员是个美男子,可帅了,他带领我们“蹲萝卜”,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一个团体游戏,各班先自命为一种萝卜,然后有节奏地集体开喊:“红萝卜蹲,红萝卜蹲,红萝卜蹲完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完绿萝卜蹲。”如果哪一种萝卜打了愣儿,卡了壳,接不上了,那么就罚哪个班唱歌。 童年给我留下的快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下乡插队,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每每回想起童年,仍然感到幸福和甜蜜。这份礼物,成为我战胜任何困难与艰苦的力量。我觉得,没有童年的孩子是不幸福的,童年不快乐的孩子更不幸! 所以,当我有了孩子时,我就期盼他快乐、幸福,我觉得这是人生成长根基。因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来享受幸福和快乐的,而不是来寻找痛苦的。人能够战胜痛苦,能够面对不幸,是因为人曾经品尝过幸福,体验过快乐。 童年是极其宝贵的,我可不想剥夺孩子仅有的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从小我就让儿子痛快地玩。上小学,我让他走进了这座“兴趣的乐园”。 和我一样,依然有数不清的兴趣班在等待他,我让儿子自己选,从不发表意见。 儿子好像压根儿就没有和我商量的意思,一直“独断专行”。 一年级时,他竟报了“二胡班”。 我很纳闷,私下和我妈说:“学二胡有什么用呀?” 我妈说:“中国京剧后继无人,学会二胡不是很好嘛!”后来我明白了,我妈是个京戏迷,儿子一岁时,她就打开“话匣子”(收音机),和我儿子一起听京戏,一出又一出地给我儿子讲京戏里的故事,什么《霸王别姬》《借东风》……儿子3岁就跟姥姥去王府井吉祥戏院听京戏,成为吉祥戏院里最小的听众。 没想到,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他上幼儿园时还闹出一段笑话:一天,年轻的女老师打开收音机,里面在播放京戏,儿子听得津津有味。老师不爱听,换了台。儿子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要听‘哐’,我要听‘哐’!”老师莫名其妙,几个老师在一起研究半天,也不知他到底想要什么。送孩子时她们问我“哐”是什么东西,我笑着告诉她们:“是京戏!”他不懂那是京戏,只知道打镲和鼓锣的声音。 二年级,儿子又报了泥工班。 我又纳了闷儿,问我妈:“捏泥人有什么用呀?” 我妈轻松地说:“孩子爱学就去学呗!天津还有‘泥人张’呢!” 儿子捏得还挺棒,捏的“小仕女”“恐龙一家人”栩栩如生。我妈把儿子的“成果”放在一个纸盒里,来了客人就拿出来“显摆”:“瞧我孙子捏得多棒!” “你孙子手真巧!”客人捧场。 没想到,这份夸奖提高了儿子动手能力,他手还挺巧,什么都会做。捏泥人培养了他的创造能力。 三年级,儿子又报了美术班。 这回我高兴了:卢勤的儿子就该上美术班,老鼠的儿子也该会打洞呀! 儿子很爱画画,我给他买了画笔和纸张,尽量给他提供培养爱好的条件。除了学校的美术组,业余时间我还陪他去宣武区(现为西城区)实验二小办的专业美术班学习两年,他学我也学,我陪他一起学。他参加过美术比赛,得过奖。这为他后来制作网页奠定了基础。虽然儿子最终没有选择成为艺术家,我仍然将他小时候的那些画保存了一部分。因为它们是儿子孩提时创造力的表现,也是他童年时期健康成长的见证。 上五年级时,儿子又报了无线电小组。他四五岁就看大舅、大姨夫给姥姥安装电视、修理电视。只要大舅看他在身边,一定会支使他:“悦悦,拿电烙铁来!”在他眼里,男人就该会修电器。 六年级毕业时,他参加了东城区少年无线电比赛,装了一个能收五个台的收音机,获得一等奖。姥姥拿着她孙子亲手装的收音机,乐得合不拢嘴。以后,家里的电器坏了,就由他修理了。 儿子的兴趣终于有了落脚之处,我想,我的儿子终于找到自己想干的、能干的事了。 可谁知,上中学时他的兴趣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小学毕业后,他上了北京第一六六中学。我认识一位计算机班的老师,他希望让儿子上计算机班。 可谁知,他却悄悄报考了军乐班,我一直被蒙在鼓里。 后来我才知道,去中学报到那天,他看见校门口贴出布告:“军乐班招生!” 他和一个小学同学一起报考了军乐班。老师说,三天之内发通知。第三天,他的小学同学收到了通知,可他没有收到,他去找了老师:“老师,您当时说我比他强,怎么有他没我呀?” 老师看他怪可爱的,笑着说:“那你也来试试吧!” 得到老师的“恩准”,他才把这个“消息”告诉我。 我当时就急了:“干什么不好,吹喇叭有什么用?” 儿子慢条斯理地说:“您不是‘知心姐姐’吗?能不能先别表态,看看再说!” 我最怕他说这个,只好跑到学校去看。 操场上,军乐队正在太阳底下训练,儿子练得很认真,汗水直淌,也顾不上擦一下,我有点儿心疼。 等儿子从运动场上下来,我当着李主任(管乐队的老师)的面就对儿子说:“咱们家没人会音乐,你上小学除了二胡也没学过什么乐器,你上中学现学,苦大着呢!” “有苦我自己吃,有汗我自己擦。”儿子回答得很干脆。 “好!这像男人说的话!”我佩服这样的男人。 我问李主任:“您看我家儿子行吗?” 李主任说:“我看他胖乎乎的,像吹喇叭的。” 一锤定音。儿子就去军乐班吹喇叭了,而且吹的是大号,也叫贝斯号。儿子说他“块儿大”“肺活量大”,能拿得起大号。没想到,一吹就是6年! 6年里,儿子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也没花过家里一分钱。他所在的北京第一六六中学军乐队成为北京市东城区金帆乐团,他担任了首席大号。 毕业前夕,第一六六中学军乐队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专场音乐会。我和许多家长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没想到,从未学过吹号的儿子竟吹得这么好!我也第一次发现,儿子吹号居然把嘴都吹歪了。 那天晚上回到家,儿子一进门,连军乐服都没来得及脱就问:“妈,我们吹那个曲子的时候,您感动吗?” “我感动,我感动得都哭了。”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他指的哪支曲子,可一直在那里抹眼泪。 儿子很兴奋:“我也哭了。” 我觉得,我跟儿子一起哭一起笑就够了,在他兴趣的路上,我只是陪他就够了。一个人,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艺术的自娱中,尽情享受艺术的兴趣,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高中毕业时,儿子乐队的导师、中央乐团的姜教授对我说:“你儿子可以报考艺术院校,他的音乐素质很好。” 我说:“我家没人搞音乐。” 教授说:“跟你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后来,儿子没有去报考艺术院校,他说乐器只是他的爱好。最终,他还是上了大学计算机系。 大学期间,他又对小品创作产生兴趣。他写小品、演小品、导小品,他的作品在全校自创大赛中获得特别奖,还成为校园网站上的“小品达人”。 有一次,他让我从网上看他创作的小品,我说:“我怎么看不懂呀?” 儿子说:“您看不懂就对了!这是我们这代人追捧的艺术,你们看不懂。” “啊哦!”我表示无奈。 后来他自主创业去搞网站,毕业后去上海盛大集团学习、工作。几年后,他自己创办了一个网络科技公司。 儿子在兴趣的路上走了十几年,我只是他的观众,为他鼓掌喝彩。我从来不想把儿子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也从没有把他的才能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我只想让儿子成为兴趣广泛的人,只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因为没有任何艺术陪伴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让人感到枯燥无味。 假如为了考级、考证去上兴趣班,最终,兴趣将变为孩子沉重的负担; 假如为了父母的脸面去上兴趣班,最终,兴趣将变为孩子童年的苦难。 幸好,我没有。 令我欣慰的是,在兴趣的路上,儿子一直保持着对艺术、对创作浓厚的兴趣,和对生活无限的激情。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和非功利性;艺术最大的功效,是能够尽情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儿子有音乐的兴趣与天赋,可是他没有成为音乐家,他获得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儿子有画画的兴趣与天赋,可是他没有成为画家,他获得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力; 儿子有创作戏剧的兴趣与天赋,可是他没有成为艺术家,他获得的是幽默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儿子有制作物品的兴趣与天赋,可他没有成为工程师,他获得的是难得的创造力,以及生存的能力。 我不企盼儿子成为一个显赫的“××家”,而是想把他打造成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期盼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对事业有追求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有某方面的特殊天赋,他本人又很感兴趣,那就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毅力,帮他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 专注能够产生美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夜晚乘坐飞机时,你静静地坐在机舱的舱椅上,手中捧着一本看的书,专注地看,没有人打扰你,没有手机干扰,只有一束暖暖的、浅黄色的灯光陪伴你,那时,你感觉到的是什么?是身心的放松,是精神的愉快。那是因为专注能够产生美,专注能够让人们的身心获得自由。 专注的过程,是一个静心的过程。专注的过程,也是一个心无杂念的过程。 一个人心无杂念,智慧才会源源不断地注入他的心中。因此,专注能够产生美,专注能够产生爱,专注能够让人感动,专注更能够给予专注的人创造力。 世界上有许多成大事的人,不少是一些资质平平的人,而不是才智超群、多才多艺的人。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那些看上去智力并不突出,在学校排名末位的学生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呢?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些人最大的特点是专心在一个领域耕耘不辍、锲而不舍地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而有些才华横溢的人却四处涉猎,毫无目的,最终一无所获。 人与人之间,智力的水平相差多少并不重要,而专注的程度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失败。因为只有当你的精神非常专注时,脑细胞才会开始积极工作。 许多父母找我咨询时,常常说:“知心姐姐,我的孩子学习总不专心,一会儿摸摸鼻子,一会儿玩玩手,他是不是多动症呀?” “他有没有专心的时候呀?”我问。 “有啊!看动画片,上网玩电子游戏,他可专心了,叫他吃饭他都听不见。”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是同一个答案。 我告诉他们,这样的孩子绝不是多动症,而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对玩感兴趣。玩的愉悦正是来自他的专注,这时候,你不是肯定他的专注,而是骂他“就知道玩,学习时你怎么坐不住呀?”你的话变成“干扰”,使他很烦,学习的时候,一想到玩时受到的干扰,烦躁情绪就会油然而生。结果呢,学得不踏实,玩得也不开心,一天都很烦。 正确的做法是,不是数落孩子“学习不专心”,而是在孩子“专心”看电视时轻声地和家人说:“瞧这孩子多专注!”小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就体会到什么叫“专注”了。 思想专注、精力集中是人精神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情,常常会获得意外的惊喜。具有专注力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也是他们取得非凡成就的必要条件。 “专注”的习惯是在幼儿时期培养的,主要受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和孩子说话时注意力十分集中,孩子就不容易分心。如果几个月大的孩子在很专注地看一件东西,你千万不要打扰他,让他体验到专注产生的美感。 事业有成的人,其共同的特点是专注。尤其是艺术家和科学家,他们对艺术与科学的专注,让他们感受到快乐,从而产生灵感和创造的激情。 我常常和父母说,音乐家和演员是观众用掌声捧起来的!专注所产生的内心的愉悦,和掌声所给予外在的鼓励,都会激发孩子的兴趣,激发大脑的潜能。 如果一个人能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开发出无限的潜能,并拥有美好、稳定、快乐的人生。 一个聪明的孩子,不管他的成绩多少次遥遥领先,不管他是否比同龄人更引人注目,如果不专心致志就永远不会成功。 一个人要干成一件事情,没有竭尽全力的精神是不行的。所以一旦孩子确定了目标,家长要竭尽全力帮他实现,鼓励他获得成功。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让孩子为一个目标去努力,最后让他感受实现目标的快乐。这个过程掌握了,他将来很有可能就被培养为成功人士。 创新自提问始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的求学格言是:“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提问,是创新的开始。培养创新人才,要从提问开始。 小孩子都有好奇心,对什么问题都好问“为什么”,在大人看来,这些问题大都是幼稚可笑的,但正是这些可笑的问题,才引发了孩子们求知的兴趣。 会提问是一种智慧,提问需要开动脑筋。提问是主动学习,对孩子来说,提问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几年前,《中国少年报》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共同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开展了一项“提个好问题”的活动。本来我们以为孩子们每天被作业包围,头脑早都模式化了,只会回答问题,提不出什么好问题。没想到,活动中,孩子们竟提出了三千多个问题,有的很有童趣,有的很有水平。例如,有的孩子问: “蚂蚁睡觉闭眼睛吗?”“香蕉为什么是弯的?”“鱼为什么不眨眼?”“黄瓜明明是绿的,怎么叫黄瓜呢?”“小鸡为什么只拉屎不撒尿?”“屁为什么是臭的?”“地球会不会哪天突然不转了?”“为什么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呢?”…… 童年的“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在求知的路上,小孩子最开心的事,就是提个问题把大人问倒。 有一次,我去某市开会,会后市妇联主任开车送我去机场,她4岁的儿子就坐在她旁边,一路上一个劲儿地向妈妈提问。他妈妈对我说:“我的儿子可讨厌了,老向我提问。”她的儿子倒也不嫌他妈讨厌他,继续向他妈妈提问:“我问你一个问题,大象的左耳朵像什么?请回答!”男孩的妈妈很认真地回答:“像芭蕉,像扇子……”儿子都说不对,我悄悄问他儿子:“到底像什么?”儿子神秘地告诉我:“像右耳朵。”他妈妈说:“你说他讨厌不讨厌。”我回答道:“人家讨厌什么,人家说得很正确,大象的左耳朵就是像右耳朵,不像别的耳朵。”孩子很开心。 几个月前,我和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每人讲了半小时后,读者就开始提问了。 有个六年级男孩,第一个站起来,很恭敬地说:“知心姐姐,我向你提出一个问题。”我立马站起来,很恭敬地回答:“请问。” “我问你:一个豆从山上滚下来,变成什么?”我很意外,怎么也想不出来。他接着说:“我向你提示一下,是两个字,最后一个字也是‘豆’。” 我更为难了,一个“豆”滚下来能变成什么“豆”?我抓耳挠腮,无奈地说:“我实在不知道,我请求帮助。” 一个小女孩站起来,笑着说:“这还不容易,蚕(残)豆呗(注:意思是一个豆从山上滚下来受伤了,就变成残豆了)!”在场的孩子都哈哈大笑。我看那个男孩子十分得意,就对他说:“我也向你提个问题。”男孩子也十分恭敬地说:“请问。” “我问你,大象的左耳朵像什么?”男孩也说不上来,因为那是4岁孩子的问题,他觉得我不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说出了答案后捧腹大笑,场上的孩子笑得更开心了。 一次,我们带孩子们去深圳搞活动。晚会上,一个女孩站出来说:“我向大家提个问题:一个绿豆想不开从高楼上跳下来,摔死了,它变成了什么?”我立刻举手:“蚕(残)豆呗!”我以为我这回肯定是答对了,没想到,女孩大声说:“不对!它变成红豆了(流血了)。”场上的孩子哄堂大笑,我这才明白,他们全知道答案,只有我不知道。 和孩子们大笑之后,我才明白,把大人问倒,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许多好老师教出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提问。当他们把老师问倒的时候,他们很开心;当老师把他们问倒的时候,老师也很得意。在这种一问一答中,他们的求知欲高涨。一个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求知欲,往往比课堂上要高,正是因为游戏中伙伴之间是平等的,双方都有获胜的可能。 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大人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答案”,都会否定孩子,从而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有一次,在一个家庭教育报告会之后,一位妈妈站起来,很困惑地说:“我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很爱提问,不招老师喜欢。有一次老师让孩子们给杨利伟叔叔写一封信,儿子在信中问了一个问题:‘杨利伟叔叔,你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如果燃料不够了,你怎么回来?’老师给他一个不及格,说他在捣乱,应该写‘怎样向杨利伟叔叔学习’。”我当场回答说:“你儿子提的问题很好,杨利伟叔叔知道了一定很高兴,因为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你儿子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将来一定很棒。” 我建议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尝试以儿童的心态来理解儿童的问题,和他们同兴趣、同欢乐,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个犹太家庭。到3岁多时,小爱因斯坦还不会说话,他总是喜欢沉默不语。在四五岁时,有一次爱因斯坦生病卧床,爸爸海尔曼怕儿子寂寞,就送给他一个小罗盘。 爱因斯坦如获至宝,他发现不论如何转动罗盘,里面的指南针总指向固定的方向,这令他百思不解。当时,小爱因斯坦想象:一定有什么东西隐藏在这现象背后。一连好几天,爱因斯坦都对罗盘爱不释手,虽然爱因斯坦连对“罗盘”“磁”的发音都发不准,但这不妨碍他向爸爸提出连串疑问:“爸爸,指南针为什么总指向一个方向呢?” 海尔曼微笑着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球磁场的原因。” “什么是地球磁场呢?”爱因斯坦皱着小眉头,追问道。 海尔曼面有难色,解释道:“磁场是地球南北两极……” “指南针为何要指向磁场?” 罗盘太神奇了,让爱因斯坦产生对科学的向往。 7岁时,爱因斯坦上学了。不过,他在上小学和中学时学习成绩都很一般。但是,后来爱因斯坦领到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课本,书中论证的许多公理,给爱因斯坦下深印象,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等不及按照课程进度去学习它,竟然一口气就将它学完。 后来,爱因斯坦成了一代科学大师。 正是这无数个“为什么”,把孩子引入科学的殿堂。 小法布尔对昆虫的“为什么”,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小爱迪生对生活的“为什么”,让他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能提出问题的人,往往不是一般的人。做父母的人,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提问,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孩子在提问,家长不要当成一个简单的信号。 孩子在提问,这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不知不觉,一个人的创造性也蕴藏其中了。 本书是卢勤老师的经典家庭教育作品,畅销20多万册。 2021年最新版,增加20多幅珍贵照片! 本书是国内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几代儿童的“知心姐姐”卢勤30多年来两代人的家庭教育思想精髓,书中以真实、生动、鲜活的家庭教育实例,让众多家长对“长大不容易”产生共鸣,让他们深刻体味“成长有规律”,是家长与孩子可以共读的教育经典读物。作者卢勤多年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针对当今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提出全新的“成长有规律,教育不焦虑”理念,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规律,以孩子为本,培养出有责任心、有爱心、自立自主的孩子,让家长不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