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南
原售价: 59.90
折扣价: 38.90
折扣购买: 成为更理性的人:用社会学看透现代社会
ISBN: 9787573016546
孟庆延 大观学者,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谁的问题》《源流》,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成为更理性的人:用社会学看透现代社会》(第7章节选,有删减) 对于现代国家而言,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和失业率已成为政治zui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与财富水平;对于现代个体而言,能不能有一份理想的职业,或者至少有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已成为普遍的焦虑。甚至,现代人纵然找到了工作,也会从人变成“打工人”,甚至演化成一种“新型社会生物”—“社畜”,不断地在“躺平”与“内卷”之间徘徊,既苦不堪言,又无法脱离。 那么,职业生活,对现代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一旦进入职场与社会分工的链条中,就变成“社畜”了呢?与之相比,更为令人不解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工作算是一份理想的职业呢? 我做大学老师之后,有一次和我教过的几个临近毕业的学生聊天,我问他们:“快毕业了,有什么打算吗?有什么职业规划吗?”沉寂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也没什么具体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我又问:“你有没有想从事的职业啊?对什么岗位有兴趣呢?” 学生说:“老师,我真没什么梦想的职业,能生存下来就好啦!”听到这里,我特别希望自己可以问他一句“你有什么梦想”,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我深知毕业生前途未定,生活不易,压力巨大,不忍问出如此没有人道精神的话。没想到,这位学生开口说:“哎呀,老师,我知道您要说什么。其实我从上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不停地被老师、亲戚问‘长大了想做什么?’,我小时候还特别傻,回答想做科学家。其实现在看,我真的没什么职业理想,如果非说有,我就希望我的工作可以是那种‘钱多、活儿少、离家近’的工作。”于是乎,一个“灵hun拷问”无情地冲击着我的神经: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钱多、活儿少、离家近”真的是理想的职业选择吗? 2020年9月8日,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自媒体公众号文章开始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一篇爆款的特稿文章,从而引发了大众的高度关注与讨论。从表面上看,这篇特稿为读者呈现的是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从业者群体的职业生活样态,特别是具体而生动地剖析了系统及其“精神内核”—算法对整个骑手职业生活的精zhun控制,或者说平台通过系统对劳动者的“剥削”。但更为值得玩味的是,这篇文章同样还引发了其他职业人的共鸣。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精英白领们正在被KPI绩效考核体系所捆绑;而在高校,青年教师与科研人员则被牢牢地困在“非升即走”的绩效考核体系中。 与这篇爆款文章几乎同时走红的,还有“内卷”这个词。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内卷”成为网络热词引发了我的好奇。正如在前文提到的,“内卷”是人类学家格尔茨发明的伟大概念。当时的我,仔细查找了一下“内卷”一词爆红的导火线,我发现它来自一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照片,即guo内某顶jian高校的一名学生,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在手提电脑上做着课堂展示所需要用的PPT。一时间,这位学生被网友戏称为“卷王”。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外卖骑手。如果说外卖骑手、快递员是被平台背后算法系统所支配的话,那么今tian高校中的大学生,则是被“培养方案”和“绩点”所支配—他们为了绩点不断地展开“内卷”式的竞争,他们一年中数不清要上多少门课,参加多少形形色色的项目,而目的只有一个:在围绕绩点的竞争中尽可能排名靠前,从而在保研或者找工作的竞争序列中取得尽可能多的机会。而这一切,似乎只是为了找到一份“钱多、活儿少、离家近”的工作。 职业生活,到底对现代人意味着什么?在这一章中,这将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 ◆ 带你看懂内卷、社恐、消费主义背后的底层逻辑 ◆ 刘擎、施展力荐!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孟庆延新作! ◆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透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究竟是什么 ◆ 社会学概念无障碍阅读:透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讨论现代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 ◆讲点不一样的社会学:回到“现代”发生的历史时刻,来重新审视现代以来的一切“群体现象”。 ◆ 翻开本书,和社会学家一起看透现代社会。 ◆ 读客轻学术文库,既严肃严谨又轻松好看的学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