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生(涂铭旌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材料人生(涂铭旌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作者: 曹萍|总主编:王春法//张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4.30
折扣购买: 材料人生(涂铭旌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ISBN: 978750467449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材料科学作为一门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 备工艺、材料性能和应用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 其发展水平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人类文 明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 创造材料的历史。今天,中国材料科学研究水平居于 世界前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材料领域的科 学家长期执着追求、不懈奋斗的结果。金属材料及热 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就是其中杰出 的一员。 涂铭旌,生于1928年11月15日,四川巴县(今重 庆市九龙坡区)圆明乡人。1951年,他毕业于同济大 学机械系,次年,其毕业论文《钢的热处理》经上海 龙门书局出版发行,成为全国第一本关于钢的热处理 研究的中文专著。涂铭旌二十岁出头便已崭露头角、 初现锋芒。自1951年起,他先后担任过同济大学助教 、交通大学助教;1952年11月被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 学(后转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回 交通大学继续任教;在而立之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决 定,随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了 三十年。在此期间,涂铭旌长期担任周惠久院士的学 术助手,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先后参与了“低 碳马氏体的运用研究”“液体金属对钢及耐热合金的 强度、塑形影响”及“铁索体、耐热钢及其高温强度 ”等材料方面的课题。1970-1981年,他协助周惠久 院士主持“论发挥金属材料的强度潜力——强度与塑 、韧合理配合”科研项目的开展,并与周惠久、邓增 杰、朱维斗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上分两期发表了 题为“再论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问题——强度、塑 性、韧度的合理配合”的论文。在此基础上,他与周 惠久院士一起创立了以“从服役条件出发”为核心内 容的金属材料强度理论,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产生了 重要影响。他还先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强 度研究室副主任、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副所长、所 长等,为推动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科建设做出了极大 贡献。1988年,为实现回报桑梓之夙愿,花甲老人几 经周折,叶落归根,由西安交通大学调到成都科技大 学,任成都科技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在这里, 涂铭旌从27平方米空房起步,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积 淀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因地制宜,重新确定了“利 用四川丰富的稀土、钒钛资源,大力研究、开发功能 材料”的研究方向。于是,他一手创建了稀土及纳米 材料研究所,指导或主持开展了“镧镨铈混合稀土在 冶金和机械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 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无钕贮氢合金镍 氢电池研究”“高耐候性与抗菌型纳米改性粉末涂料 技术研究”“室温磁致冷材料开发”等重大项目研究 ,逐步将本来基础薄弱的四川大学金属材料学科发展 成为全国知名的功能材料研究重镇。在此基础上,涂 铭旌面向四川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 效的政策建议和方案,如“关于大力发展四川稀土产 业的建议”“关于四川制定纳米稀土发展规划的建议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打造四川新经济” “深度开发攀西钒钛资源,打造钢铁、钒钛产业‘航 母’的思考和建议”等,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采纳。 涂铭旌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及强度和稀土、钒钛 、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越,硕果累累。更 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工程领域中 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84年,涂 铭旌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8 年,因“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及“低 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新钢种15MnMoVNRe钢的强韧化机理 研究及其生产应用”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 奖和二等奖;1996年,因对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获得香港伯宁(中国)教育基金“孺子牛金球奖”; 2007年,因完成项目“微特电机用纳米晶复合永磁材 料及其元器件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与此同时,涂铭旌院士执教六十载,培育了 大批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博士后等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 的建设和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涂铭旌 的同事兼好友、材料科学家、石油管材工程专家、中 国工程院院士李鹤林先生对涂铭旌的学术评价所说: 涂先生,十分重视科研为生产一线服务,面向国 民经济的主战场……他的科研成果在这些企业应用后 取得重大的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涂铭旌院士学识渊博,高瞻远瞩。他的学术思想独树 一帜,是对周惠久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涂先生既 是杰出的材料科学家,又是优秀的战略科学家和哲学 家。他的许多学术观点经受了长期的工程实践考验, 是我国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宝贵经验。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