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钟楼/浦东文化丛书

遥望钟楼/浦东文化丛书
作者: 潘建龙|总主编:张泽贤
出版社: 上海远东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4.60
折扣购买: 遥望钟楼/浦东文化丛书
ISBN: 978754761145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个伟大的起点 艰难和困苦往往像石头,可以成为前进道路上的 绊脚石,可以成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支点,更可以成为 “浦东开发开放大厦”的万世基石。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15年前,小木楼东墙下栽 种的6株银杏树郁郁葱葱,早已长过屋脊,结出了丰 硕的果实。采撷一枚青涩的银杏,心底涌起一层层涟 漪。小木楼昨天发生的故事,今天依然历历在目。 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大 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上,向全世界宣 布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短短15天后的5月3日下午3时,“上海市人民政 府浦东开发办公室”的铭牌就挂在了小木楼的门口。 从此,小木楼前车水马龙,人流不息,成为开发开放 浦东的前沿指挥部。从此,小木楼连接大江南北,通 向五洲四海,中华儿女和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共 同在这里探寻发展的机遇。从此,一张张蓝图在这里 绘制,一个伟大的事业从这里起步。 10年后,时任浦东开发办公室负责人的沙麟在回 忆5月3日下午的情景时写道:“为了‘遮臭’,我们 把下层过道用一块门板挡住。朱镕基同志来到办公室 ,看到这块门板,便问我里面是什么。我说里面是杂 物,霉味太重,所以用门板挡一挡。朱镕基推开门板 向里看了一眼,指着黑洞洞的过道对我们说,要让来 开发办的人看一看,我们浦东开发是在什么样的基础 上开始的。” 艰难和困苦往往像石头,可以成为前进道路上的 绊脚石,可以成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支点,更可以成为 “浦东开发开放大厦”的万世基石。 浦东开发办第一任主任杨昌基说:“当时,朱市 长叫我筹建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开发区,尽快 启动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需要开发资金20亿元。朱 市长说,一个公司给你3亿,滚动起来用。过了几天 ,又对我说,三个公司给9亿不行,因为振兴和改造 上海也要花钱。这样吧,一个公司给1个亿,先张罗 起来吧。”从一家3个亿,砍到三家3亿,资金的锐减 ,没有困住浦东开发者的手脚。当年9月11日,负责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 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 司和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在由由饭店宣告成立, 从而标志着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人们诠释历史时,往往会使用“无情”与“残酷 ”,然而历史偶尔会露出温柔、多情的微笑,至少对 于13位初来乍到浦东开发办的工作人员是如此。在20 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里,当沙麟、李佳能、白文 康、张鸣、黄仲杰、董毓柱、王安德、黄开旭、杨小 明、方春鸣、李培良、张贤训、舒榕斌走进浦东大道 141号那幢小木楼时,尽管困难重重,千头万绪,百 业待举,但是历史已经开始微笑,前进的小路上除了 荆棘,还有盛开着的鲜花。13位拓荒者,13位幸运儿 ,在与小木楼共处的日日夜夜里谱写了生命中一页最 激越美丽的乐章。 今日,小木楼完成了使命,从热闹回归平静,从 辉煌归于平淡。当年匆匆步履敲击木地板的响声,已 是那样地遥远。深夜玻璃窗内灯火映出的剪影,变得 越来越模糊。面对四周雨后春笋般成长的高楼的骄傲 ,矮矮的小木楼默默地坚守原处。她知道自己的位置 ,她是一个伟大事业的起点,这已经足够自傲一生一 世。 小木楼上下二层,砖木结构,红瓦白墙,建于上 世纪70年代,位于浦东大道141号。 2004年4月10日,《文汇报》头版刊登上海635处 不可移动文物的新闻,浦东大道141号内的小木楼列 入其中。 2004年7月 永远的四月十八日 四月十八日,是一个诱惑,一次机遇;是一个旧 浦东的结尾,新浦东的开启。 东海日出,浦江澎湃。4月18日,这个原本普普 通通的日子,因为有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决策而变 得灿烂辉煌。浦东旋即成为全中国、全世界关注的热 点。 面对4月18日,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回忆和感慨 。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的“东方大港”,到民 国政府的“大上海计划”,直至20世纪80年代关于振 兴上海是实施南下、北上、西移还是东进方案的讨论 ,才有了要振兴上海就“必须开发开放浦东”的共识 ,才有了4月18日开发开放浦东的世纪性宣言。在这 个不平凡的日子里,重温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关 心与嘱托:“浦东如果和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 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 浦东的问题,是关系到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 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 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更能深刻地 领悟浦东开发开放决策的来之不易,更能坚定我们开 发建设浦东必定成功的信念。 4月18日,是一个诱惑,是一次机遇。好几次听 到我的同事老陈讲述他来浦东工作的经历。他说,是 4月18日打破了自己原有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当时 在北京某报社当记者的老陈本来全家已经从浦东迁往 北京,日子过得悠哉游哉。然而正是1990年4月,在 上海采访的老陈耳闻目睹了浦东开发的盛况后,内心 久久不能平静,从此萌生了回家乡开发浦东的念头。 1994年春天,他终于如愿以偿,举家南飞,加入了开 发建设浦东的行列。 我也有幸遇见过闯荡上海浦东的弄潮儿。1993年 年末,一位女士急匆匆地叩开了位于浦东大道西端的 办公室大门,进门就直直地问:“你们单位要不要人 ?”从外表看,她已年近40,自我介绍说来自西部历 史名城西安,以前从事财会职业。当时我十分钦佩这 位女士的勇气,在这样的年龄居然还单枪匹马闯荡浦 东。至今我不知道她的姓名,后来怎样发展,但是相 信凭着她的自信和勇气,这块土地一定会欢迎她,留 有她的位置。像老陈,像那位西部女子,因为有了4 月18日而改变人生轨迹的人,还有多少呢? 4月18日,是一个旧浦东的结尾,新浦东的开启 。在陆家嘴,在外高桥,在金桥,在江镇和施湾,曾 经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挥泪告别家园、全家迁居异地的 动人场景。为了新浦东的灿烂明天,一个个村落,一 条条小巷,在浦东大地上悄然消失,才成就了东方明 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滨江大道、世纪大道、新 上海商业城、浦东国际机场等伟大建筑的勃发英姿。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