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长安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吃亏是福(吃小亏赚大便宜的101个智慧)
ISBN: 9787510703034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夺利的斗争极其 复杂,瞬息万变。因此,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 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竞用数万兵 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 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在 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 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 竞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 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他早有自己的盘算。原来李渊根 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 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 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 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既要全部屯驻太原,应付 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 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 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退一步海阔天空,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 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 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 其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 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 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 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同唐求和称 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 暂时的低头屈就,是一种斗争策略,并非永久消沉下去。还是 那句俗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著名 的韬光养晦的故事,出自刘备。 《三国演义》中,当刘备在沛城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而当 曹操剿除吕布后,却借故把他挟持,留在许都不放,他虽身为皇叔, 但有权无势,乃在曹操掌握之中。当时,由于献帝曾认刘备为皇叔, 国舅董承也多次上门恳请刘备加入谋曹密盟,但这是极其危险的事。 那时因曹操被认为是国贼,而董承怀有天子密诏,刘备不得不在谋 曹义状上签名押字。这样,刘备就如掉进了虎狼之穴,随时都可能 遭到灭顶之灾。他知道,曹操没有杀他,是谋曹密盟尚未暴露,曹 操在权衡利弊后才暂不杀他,但他随时都可能改变主意。 在曹操的控制下,刘备深为己志难酬而苦恼,恨不得能生双翅 飞离许都,摆脱曹操的羁绊,内心虽如火焚,又怕曹操看出破绽, 只好用韬光养晦之法麻痹曹操,使其失去戒心。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