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时代文艺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7.60
折扣购买: 世界顶级狙击手/铁血文库
ISBN: 9787538741643
丹·米尔斯,16岁即加入当地的步兵团——女王兵团,即后来的威尔士王妃皇家兵团。在之后的24年中,他曾在北爱尔兰、波斯尼亚、科索沃、伊拉克和阿富汗多地服役。他因在2005年3月伊拉克战争中的的英勇行为而被授予了英国最古老的的奖励——在战报中得到表彰。他创作的第一本书《一号狙击手:被包围中的英国战斗小组》引起很大的轰动。
第一章 西蒙·海耶:白色死神 罗杰·莫尔豪斯 仔细打量照片,恐怕会令人感到相当困惑。你会 发现照片上的这张面孔像是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脸部 光洁,带着些许孩子气,几乎就是一副天使的面容, 两眼间距不大,双唇饱满。再看他的身高,对于他年 轻纯真的印象也会增加几分,1.60米(即5英尺3英寸 )的身高比他拿的步枪高不了多少。而他居然是二战 时杀敌最多的狙击手,也是所有大规模战争中经确认 的杀敌数最多的狙击手——同伴们称其为“白色死神 ”,这自然令人难以置信。 尽管西蒙·海耶声名远播,但他一直保持着单纯 的本色。他于1905年出生在芬兰大公国南部的一个名 为劳贾福的小镇附近,当时芬兰大公国从属于沙俄帝 国。海耶在家里八个孩子中排行老七。他的早期生活 是在家庭农场度过的,日常工作就是打理甜菜地和林 地,也养一些马匹及其他牲畜。正是这些工作,他学 会了自力更生,这些基本技能在他后来的战斗中发挥 了极大的作用。 沙俄帝国于1917年灭亡后,芬兰独立战争爆发, 海耶和同时代的人一样,极富爱国热情。几年之后, 他被征集到国民警卫队,当时他年仅17岁。海耶性格 安静、矜持,可以说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很快,他 在当地及其他地区的各种射击比赛中获得无数奖项并 被冠以“神枪手”的称号,足以证明海耶是一个射击 天才。1925年,海耶应征到芬兰陆军,服役期长达15 个月,并且提升为下士。1927年,他离开军队,回到 了家庭农场。其后,他对于命运的安排全然不知。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和其他在沙俄帝国灭 亡后独立出来的国家一样,局势动荡不安。苏联政府 主要透过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外部世界,即 转变敌人和扩充领土,然而这种革命性的思维中也充 斥了大量过时的沙俄民族主义。比如芬兰等国家的领 土,曾是沙俄帝国的一部分,一旦情况允许苏联边界 重新排序时,这些领土将会处于同一战线。 芬兰和苏联的关系表面看来正常,甚至偶尔还很 友好,但是芬兰国内总是弥漫着反共产主义的气氛。 1932年两国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又做了进一 步修改。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越 发地耀武扬威,比如限制行经拉多加河和芬兰湾水路 的芬兰商船。到了30年代末期,整个波罗的海东部地 区都非常担心苏联的扩张。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更大范围的欧洲战 争爆发,赤裸裸的侵略成了家常便饭。和其他波罗的 海邻国一样,芬兰面临着一个新的政治现实。根据苏 德条约的秘密协议(该协议于1945年后才被公之于众 ),芬兰和其他波罗的海国家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1939年9月下旬,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三 国的外长应邀到莫斯科进行“谈判”,谈判的结果是 :在随后的一个月中,互助条约的签署使得这几个国 家和莫斯科的联系日益密切,同时也开始了被纳入苏 联的进程;而芬兰则成为下一个目标。 1939年10月5日,也就是希特勒在波兰首都华沙 巡视获胜军队的那一天,斯大林向芬兰政府发出了在 莫斯科“谈判”的邀请。芬兰政府警惕地进行回应, 派出谈判老将尤霍·巴锡基维,针对苏联的提议前往 谈判。提议包括:向北扩展靠近列宁格勒地区的卡累 利阿地峡的边界,租借位于芬兰湾河口的汉科港口30 年。苏联此举的逻辑十分明显:鼓动德国发动二战, 以及同年秋天和德国共同入侵波兰。苏联打算坐视资 本主义列强像一战时一样拼个你死我活,从而加速共 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与此同时,莫斯科所要做的 只是:加强其防御能力,集结部队,对边界做一些调 整部署。 然而,芬兰人不会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因为他 们认为苏联会得寸进尺。另外,苏联提出的那点所谓 的补偿丝毫没有让芬兰人动心。不幸的是,北欧邻国 及盟国德国并没有向芬兰伸出援手;相反,德国一直 在敦促芬兰顺从苏联的要求。在长达三周之多的协商 无果后,芬兰代表团于11月中旬回国。继恐吓和“协 商”无效后,苏联开始找寻其他办法来强行实施它的 计划。月底之前,一场交战在所难免。 至少从表面看来,1939年冬天入侵芬兰这场战争 ,对于苏联来说是小菜一碟。苏联红军派出的26个师 和100万士兵足以横扫芬兰军队微不足道的10个师和 30万士兵。不管怎么看,苏联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士兵数量是芬兰的3倍,飞机数量为30倍,坦克数量 为1000倍。例如,在卡累利阿地峡主战场,苏军作战 人数达12万人,坦克1400辆,大炮900门;而芬兰方 面,作战人数仅21000人,大炮71门以及战防炮29门 。另外,苏联深信芬兰的工人阶级将会挺身支持共产 主义解放者,并充当敌人后方的第五纵队。 然而现实却截然不同。苏联军队在装备和数量上 的优势,在芬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冬天并不能发挥 多大作用。苏联红军所跋涉的大多是道路不通且被积 雪覆盖的密林荒地,纵横交错的冰冻的湖泊、河流和 沼泽地,对于一个现代化的机械化军队来说,这样的 地形很难逾越。此外,在南方列宁格勒北部的卡累利 阿地峡地区,芬兰的工程师们预测出苏联即将进攻的 主要目标,随后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连接地堡、战壕、 障碍和土方工程的防御阵地,即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 。这样一来,苏联军队装备上的优势被大大削弱了。 另外,芬兰军队的质量远不是苏联所预想的那样 ,而且芬兰的工人非但没有欢迎苏联红军,相反,芬 兰人民积极挺身保卫自己的祖国。他们的士气高涨, 从那年冬天流传的一句俏皮话就可看出,“他们的人 那么多,而我们的国家这么小,上哪儿找地方埋葬他 们呢?”芬兰人还擅长利用大量训练有素的预备役人 员,如西蒙·海耶这样的人,来支援他们的军队。尽 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现代化装备,甚至连步枪也 没有,但是国民警卫队的退伍士兵们经常去向他们传 授作战技术、生存技能以及至关重要的常识。 相比而言,苏联军队则准备不足,并且仍遭受着 几年前肃反运动的恶果,即失去了超过80%的高级官 员和分区指挥官;另外,不完善的培训制度和领导能 力的缺乏加剧了士气的低落,苏军的战斗力被大大削 弱了。尽管装备精良,苏联红军却缺少冬衣和伪装器 材,而这二者是在极冷环境中作战必不可少的装备。 那年冬天,在芬兰边境行进的大多数苏军坦克、车辆 及驾驶员的服装同样是醒目的深绿褐色,在芬兰白雪 皑皑的冬天里,自然容易被发现。 另一方面,从作战策略上来说,苏联士兵极其缺 乏作战技巧和创新。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一味通过 正面聚集来攻击敌人。再加上他们明显经常缺乏军事 冲刺训练,只要芬兰显示出一点点的反抗,苏联军队 就会采取过分谨慎的作战方式——发动持续数小时的 进攻。显然,这种作战策略正中芬兰下怀。考虑到实 际情况——只有仅有的几条道路能穿过密不透风的森 林,苏联的进攻很快变成了巨大的交通堵塞,于是芬 兰士兵能够以相对较少的人员牵制苏联的先锋部队。 正当苏联停滞不前的时候,芬兰人进行了反击。 他们使用小股移动滑雪部队智胜侵略者,并且阻断了 侵略者的物资供应。芬兰人还最大限度利用了北欧冬 夜漫长的特点,组建了专门的军队,在夜色的掩护下 ,使用简易炸药,如炸药包或著名的莫洛托夫燃烧弹 ,来骚扰和伏击敌人。其中还有一些更奇妙的点子。 例如,芬兰士兵经常攻击敌军的行军炉灶,使得苏军 时常挨饿。时间久了,芬兰的这种作法就成了一种公 认的作战策略。在受到不断反击和冬天恶劣天气(温 度可低至零下25℃)的双重打击之下,苏联军队受到 孤立和牵制。这种策略成为了著名的“莫蒂”包围圈 策略,该词来自芬兰语,原意是测量用作柴火的伐木 。该词隐含的意思是指苏军已被包围,只等着被烧了 。 通过这些方法,芬兰取得了一些重大胜利:1940 年平安夜,苏军第139师和第75师被歼灭;1月上旬, 第163师和第44师也被歼灭。值得一提的是,苏军第 163师在苏奥穆斯萨尔米附近地区遇到了顽强抵抗, 第44师被要求前去增援。很快,第44师遭遇了相同的 境况:沿着一条狭窄的道路走出了30多公里后,他们 被困在湖泊和密林之中,前行的进程被一个坚固的路 障所中断。由于不断受到快速移动的滑雪部队的骚扰 ,该师逐渐分为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分队。与此同时, 被包围的士兵们已经是饥寒交迫,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而芬兰却得到了至关重要的补充装备:43辆坦克, 50门野战炮,270辆机动车和6000多把步枪。来自两 个师共约40000名苏军被确认死亡。 芬兰军队的另一项专门的作战技术就是狙击手的 运用。由于苏联的前进停滞,导致战争冲突绝大部分 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于是狙击手在前线和缩小各种莫 蒂包围圈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狙击手在缩小莫蒂包 围圈的同时,还会产生一个重要的心理作用:狙击手 能够最大程度地让被包围部队士兵精神上承受着痛苦 ,例如,狙杀敌军指挥官或是当士兵们挤在一个营火 取暖时,击中营火。作为一个狙击手,西蒙·海耶在 战斗中赢得了自己的名声。 一回到芬兰军队,西蒙·海耶就被分配到了地处 拉多加湖东北部的茂密森林的第34轻步兵团,该团距 离列宁格勒以北约280公里。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 域,可保护卡累利阿地峡免受来自拉多加湖北岸的攻 击,该攻击能摧毁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而曼纳海姆 防线在芬兰防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因为有 这条沿着柯拉河由北到南方向延伸的防线,尽管芬兰 人在数量上寡不敌众,且苏军就在防线的东边,芬兰 人还是成功稳住了前线。仅次于卡累利阿地峡,柯拉 河前线成为了象征芬兰顽强抵抗的第二标志。 起初,海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步兵在柯拉河前 线战斗。但是很快,他的杰出枪法就被上级注意到了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和神枪手,他很快就被选 中去执行更多特殊的任务。他早期的一个行动是去除 掉一名苏联狙击手,该狙击手已射杀了三位芬兰指挥 官和一位军士。在这次挑战中,海耶表现出了不凡的 耐心和细致的准备,并且这些品质最终成为了他的标 志。寻找到有利的开火位置后,海耶穿着暖和的迷彩 服,一动不动地坐着,注视着步枪的瞄准具。几个小 时之后,夜幕渐渐降临,他的机会终于来了。一束从 望远式瞄准具的反射光在一瞬间暴露了目标的位置, 海耶看着这个苏联人从藏身处站起,丝毫不加小心, 他无疑认为即将到来的夜幕不存在任何危险。然而, 从海耶步枪里射中他头部的子弹证明他错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耶的狙击技术越发精进。在 许多方面,狙击和其他专业技能非常类似。海耶从户 外活动爱好者、猎人和设陷阱捕猎者的经历中吸收了 大量的技能和经验。例如,在海耶和另一位伟大的苏 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两人的背景中,有一 个明显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在乡村长大,都亲近自 然,并且都是天生的追踪者和猎人。拥有这种背景, 海耶身上善于观察和隐藏的品质成了他的第二天性。 例如,在找寻一个好的开火位置时,海耶会格外讲究 ,这个位置既要能够俯瞰敌军的前哨站或者干道,也 要保证自己不被发现,当然也不能由于周围物体或者 光线的改变而暴露位置。矮小的身材为他在寻找森林 提供的天然藏身处方面几乎没有困难。 雪地装和伪装一样重要。海耶喜欢自己的藏身处 看起来尽可能的“自然”,他用白纱把步枪裹起来, 并且只利用周围的雪作掩护。有一点他会格外谨慎— —他会把藏身处正前方的雪拍实,以防开火后激起疏 松的雪暴露他的位置。 耐心是另一种重要的品质。海耶白天在位置上不 会活动,只有在夜色的掩护下才会开始移动。另外, 他只靠糖块维生,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移动,经常连续 数小时坐着一动也不动。他密切观察敌人,了解他们 的行为、作息和习惯,等待一个合适的目标出现。直 到第一枪发射,敌人才知道他的存在。 除了这些常规技能,海耶还具有其他特质。首先 ,他很少使用瞭望哨—— 一个叫马尔米的下士,通 常他更愿意独自行动。从海耶现存不多的资料来看, 很难判断出他这么做的原因,或许只是因为这项工作 由一个人完成更为安全。 海耶的武器同样令人惊叹。他所使用的是芬兰古 老的改良版莫辛-纳甘栓式步枪,型号为M/28-30,于 19世纪90年代面世。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是一把没有 瞄准镜的步枪。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此项技术已有 很大进步,但芬兰军队仍缺乏高规格的装备。就这样 ,海耶无法享用高科技的武器,只能继续使用最原始 的铁准星。海耶把这个不得已之举假装说成是有利的 事,声称铁准星使得他不易于被敌人发现,而那些使 用望远式瞄准具的狙击手,需要抬高头部,反倒容易 受伤。 为了弥补技术上的明显劣势,海耶精心维护他的 步枪。除去在战场上的时间,在他醒着状态下的所有 剩余时间,都用于了拆卸、清洁和上油的工作,从而 确保他的武器保持完美的状态。 通过运用这些战术,海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平 均每天的射杀数达十几人。有时碰上好的时机,射杀 的数量还不止这些。在1939年12月的三天内,海耶共 射杀了51名苏军官兵;在同月稍后的一天,海耶创下 了单天杀敌最高纪录——经确认为25名苏军。海耶作 为一名猎人和户外活动爱好者所掌握的技能,在战斗 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例如,1940年2月上旬的一天 ,他发现了一个新建的接近前线的地堡,且离他的一 个观察哨不远。海耶和他的助手在灌木丛里秘密潜行 ,在距离地堡150米处建立了一个开火点。“我们一 整天都在那儿,”海耶后来回忆说,“共射杀了19名 苏联人,他们丝毫没有察觉我们在哪里。” 然而,有时候,苏联人十分清楚海耶的位置并且 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反击。由于海耶杀敌众多,很快就 成了名人,苏军悬以重金来取他的性命。后来海耶发 现,在前线作战时,自己经常陷入狙击手对决的情形 。苏联为反击海耶的狙击行动并试图永久地除掉他, 经常采用大炮或迫击炮对其进行轰炸。一次,海耶试 图摧毁敌军一个配备了潜望镜的前进观察哨时,陷入 了重型炮火炮轰的危险之中。尽管弹片和碎屑漫天飞 舞,海耶却活了下来并且安全地撤退。当天晚些时候 ,海耶又折了回去,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成功找到了一 个新的开火点。这一次,他摧毁了潜望镜,他成功了 ! 渐渐地,海耶声名鹊起。他收到的礼物开始和获 得的喝彩一样多了起来,其中大多数都是芬兰的普通 百姓听说了他的事迹后自发赠送的。官方和非官方奖 项也接踵而至,后来海耶获得了自由奖章和自由秩序 荣誉奖章。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当属1940年2月中旬 ,奖励给海耶的那把纪念版M/28 步枪。这把步枪由 芬兰沙科公司制造、一位瑞典人士赠送。但在此之后 ,海耶仍旧使用他原来的步枪。正是使用原来的那把 步枪,海耶总共射杀了542名苏军。 海耶对于这项特殊使命的态度令人困惑,如果非 要用个词来形容的话,可以说是“冷淡”。显然他对 于苏联入侵者并无特别的恨意,对射杀人数的不断增 加也毫无快感。在他的晚年生活中,他甚至不愿谈及 该话题。他的态度更像是得到了一份工作,他只是尽 全力完成而已。对于自己在这场冬季战争中所扮演的 致命的角色,他从未感到困扰,在战争期间及之后的 日子里也从未因此失眠。 尽管海耶已竭尽全力,但是面对更大范围战争的 爆发,形势对于芬兰逐渐不利起来。随着苏联增援力 度的不断加强,战局势必会有突破性的转变。在柯拉 河前线,芬兰仅仅以四个营的兵力抗击苏联整整两个 师的攻击,明显已经寡不敌众。到了1940年1月,苏 联方面继续增加炮兵连,大炮数达到约200门,数量 是芬兰的整整10倍,双方兵力差距进一步拉大。尽管 苏军在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明显,但战术仍旧毫无新 意,主要就是正面攻击芬兰的阵地。最著名的例子当 属“杀手山之战”。在这场战役中,芬兰仅以一个排 ——30名士兵的兵力,足足牵制了苏联一个团—— 4000名士兵。 虽然芬兰人民意志坚定,充满智慧,但也经受不 住敌人长期压倒性优势的打击。2月下旬,一方面, 芬兰逐渐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另一方面,曾经无法 穿越的森林现在已是一片狼藉,弹壳满地,树木残败 ,从中行军已不成问题,苏军数量上的优势开始显现 出来了。在这种情形下,尽管柯拉河和卡累利阿防线 还未攻破,但是芬兰士兵所擅长的静态战争不复存在 ,这一切预示着芬兰防线将发生大范围的崩溃。 值得一提的是,西蒙·海耶最终以一名普通步兵 的身份,而不是一名狙击手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战 斗生涯。1940年3月初,海耶带领一个班的士兵,受 命去阻挡苏军第128师在柯拉河前线继续行进。和往 常一样,芬兰采取防御战术。海耶回忆道: 我们在拂晓时分——大约早晨五六点时,到达了 我们的位置。那里有一个约为300米宽的沼泽地,有 机枪作掩护,我们轻松地过去了。刚穿过沼泽地后, 气氛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因为敌人离我们真的很近 ,有时近到只有2米的距离。当时我的狙击状态良好 。面对我们的狙击行动,敌人被迫开始撤退,但也有 一些勇敢的敌军士兵仍然进行反击,给我们造成了严 重的损失。突然,一颗大概从50至100米处射来的子 弹击中了我。当时只感到嘴里“砰”的一声爆炸,随 后我就失去了知觉。 海耶被一颗爆炸性弹头击中嘴部,并且贯穿了他 的左脸。左下巴的上半部位几乎全部被子弹带走,下 半部位也被击碎了。海耶后来回忆说,当他开始恢复 意识时,他感觉到嘴里全是骨头碎片、断牙和血。他 记得自己手下发了疯似地呼叫医生,慌忙把他放到一 个简易的雪橇上,送往了后方部队。很快,他又晕了 过去。海耶持续昏迷了一个星期,除了3月13日那天 醒过一次。也就是在那一天,芬兰和苏联签署了停战 协议。 海耶的康复过程相当艰难。在从前线撤退后不久 ,由于一位医生错误地诊断他的伤势是致命的,海耶 一度被丢进一堆尸体当中。在海耶的伤势稳定下来后 ,他被转移到了芬兰中部的一所军事医院。在那里, 他开始了全方位的治疗。为了修复面部,海耶总共经 受了多达26次的手术。他的下巴和上颚必须重造,而 重造所需的骨头取自他的臀部,以至于好几个月,海 耶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吃除液体食物外的任何东西。 尽管负责治疗的外科医生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因为 伤口的严重程度,他脸部留下了严重的疤痕且左脸毁 容。海耶于1941年5月出院,此时距离他受伤已有14 个月之久。海耶回到了乡村,在南卡累利阿区的鲁奥 科拉赫蒂湖区的农场上,他养养狗,做些林间活儿。 然而,芬兰的麻烦远没有结束。根据1940年签署 的《莫斯科条约》,芬兰被迫割让11%的领土以及30% 的经济资产给苏联。芬兰人认为,苏联人的胃口根本 不会得到满足,很多人吵着要重新发动战争,以收复 失去的土地。当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 时,芬兰人紧随其后,行军至1939年划定的边界线, 这场战争被称为“继续战争”。海耶也想报名参加这 场新战争,但由于伤势过于严重而被拒绝。 在随后的岁月里,海耶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在 割地给苏联后,海耶失去了他的家庭农场。后来海耶 在尤图拉地区得到了一块面积为50公顷的农场,该农 场位于距离列宁格勒北部的苏联边境50公里处。之后 他继续在那片农场上劳作。海耶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 态,他热爱打猎、滑雪和钓鱼。除此之外,海耶就在 农场和林间忙活。 海耶无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不爱与人来往 ,他天性保守、谦卑而羞怯,又因为受伤导致说话困 难。他终身未婚,喜爱与狗为伴,亲近森林,这二者 常常让他感觉到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尽管如此,海耶 还是受到芬兰军队和芬兰狙击手协会于1978年的邀请 ,他们将以海耶的名义举办一场狙击比赛,而且比赛 每年举办一次,向所有平民和军人开放。在以后的几 年里,他还在来自美国和其他地区的狙击爱好者的聚 会上出现过。后来,他和芬兰军官塔皮奥·萨雷拉恩 合作,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西蒙·海耶于2002年4月 去世,享年96岁。 考虑到海耶谦卑的性格,也许不难想象,他在冬 季战争中的成就相当卓越。有人可能会认为海耶是一 名狙击技巧的有力的倡导者,但又不仅仅如此。除了 海耶惊人的杀敌数,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成就了海耶 的无与伦比的战绩。首先,和二战中其他狙击手相比 ,海耶只用一把带有铁准星的步枪就射杀了500多人 ;其次,他作战环境的艰苦常人难以想象,斯堪的纳 维亚的冬天能最大限度地考验人和武器。 最了不起的一点在于,冬季战争从1939年11月下 旬爆发,到1940年3月中旬结束,持续不到四个月, 而海耶因受伤致残提前退出战斗,实际他在前线作战 不足100天。也就是说,在他作战期间,他平均每天 的杀敌数超过5人。这个谦逊、矮小、长着一张孩子 气脸的男人,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狙击手之王 ”,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