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104.30
折扣购买: 东亚汉诗论丛(第二辑)
ISBN: 9787550641242
严明,苏州大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全国明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理事,江苏省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明清 诗歌小说及东亚汉诗学研究,承担多项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清代广东诗歌研究》《中国诗学与明清诗话》《红楼释梦》《红楼梦与清代女性文化》《东亚汉诗的诗学构架 与时空景观》《中国题材的日本汉诗》等10余种,发表论文70余篇。
一、 汉诗何以东亚 东亚各国汉诗史的起讫时间有别。大致而言,可认为始于公元3世纪(朝鲜津卒妻丽玉所作《箜篌引》),终于20世纪中叶(包括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汉诗)。东亚各国至今仍有零星汉诗写作,则可另当别论。东亚各国汉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本土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内容及诗作特色,成为东亚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的东亚汉诗研究,大都着眼于国别汉诗人与诗作,包括汉诗人的生平创作、师友社团及汉诗的接受传承等。这样的单面线性的研究,优点是条理清晰、叙述简捷,缺点是容易忽略东亚各国汉诗发展的共通性及差异性,最终难以明辨东亚国别汉诗的特质及诗学价值。因此,我们推进对东亚汉诗的共通性与国别差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通过东亚汉诗通论与国别汉诗史分立交汇的研究构架,力求多方面、多维度地论述东亚汉诗史进程。 本次大会提出“东亚·汉诗·史”的复合视角:“东亚”视角包括了“时空景观”“朝政体制”“文化交流”三方面要素;“汉诗”视角包括了中国诗歌经典(诗作、诗论、诗体、诗教)的传入、东亚汉诗人的接受取舍以及异域观照;而诗“史”视角,可分为汉诗流变、汉诗与本土歌谣互动、汉诗文献传承三个方面。 本次大会多篇论文通过分析东亚汉诗史的典型个案,探索东亚各国对中国诗歌经典接受和创新的途径;也探索东亚各国汉诗之间互相影响共生联动的发展模式;更关心东亚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素如何渗透汉诗创作并造就其独特风貌。这样的探讨过程,对比较诗学中的外来与本土、模拟与创新、趋同与变异、民族性与普世性等基本诗学范畴研究,提供了有建设性价值的东亚汉诗史研究范式。 东亚各国中的有识之士早就提出把中国诗文进行本民族化改造的主张,这种对汉诗进行本民族化改造的努力,使得朝鲜、日本、越南都出现过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汉语诗话。对此宝贵遗产,至今未有研究者进行过中日韩越四国汉诗学的整体对比研究。因而有关朝鲜、日本、越南汉诗的创作特色,东亚汉诗学的理论特点,以及中国诗歌和诗学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越南之后发生过哪些重要的解构和重构,出现过哪些重要的变化等,对这些重要的诗作实践和诗学理论的问题,汉学界还期待着进行深入扎实的整体研究,而本次大会有不少论文对此进行了尝试探索。 关于东亚汉诗的本土特性探讨也待深入,以日本为例: 日本作为一个孤立的岛国,对汉文学的接受有直接(中国)和间接(朝鲜半岛)两个方面的来源,在汉文学的接受速度与程度上较韩国滞后。另一方面,韩文15世纪末才创立,日文却在汉字传入后不久就诞生了,所以日本的国语文学比较发达。也正因为如此,日本汉诗比韩国汉诗拥有更多的本土特性: (1) 浓郁的世俗气息。日本江户时代的狂诗,从诗作形式上看往往是将唐诗诙谐化和通俗化,尤其是对传颂千古的唐代绝句作极为可笑和滑稽的改写。如狂诗《春前》:“证文不知数,处处步挂鸟。野郎风气时,行残知多少。”这首狂诗套用唐代孟浩然《春晓》一诗,描写江户最负盛名的冶游地吉原的实况风貌,诗中多处引用日本市井俗语,极尽狂悖调侃之能事,这种混淆高雅与粗俗的鲜明对比,造成极为强烈的滑稽效果,显示出日本汉诗的世俗化特征。 (2) 不同于韩国“恨”文化,日本民族偏尚“幽玄”“物哀”。特别关注自然季节的变迁,用细腻的笔调描写“花开花落”的四时景观。如被俞樾评为“东国诗人之冠”的广濑旭庄在《梅墩诗钞》中有大量“幽玄”的作品。再如,同样是对中国诗人王维的接受,日本汉诗人着重接受以《辋川集》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在山水诗中充分表现自己“幽玄静寂”的审美感受。相较之下,韩国汉诗人则更多地吸收王维诗绘画美的一面。 (3) 日本诗话从内容及功用上可分为诱掖初学之诗话、品评赏鉴之诗话、论述日本汉诗发展史之诗话和诗学论争之诗话等分类。但相较于中、韩的诗学批评,日本的诗学批评比较薄弱。不仅兴盛的时间较晚,内容上大部分只是作为学诗者的入门书,这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如所谓《诗法正义》《诗律初学钞》《初学诗法》等,有点类似于中国宋诗话之前,唐之律诗尚未完整前的诗格诗法论。日本诗话从空海(774—835)《文镜秘府论》始,后五百余年寂寥无一人作诗话,至虎关师炼《济北诗话》后又三百年复无诗话出现,一直到19世纪才盛行于世,而韩国在17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整理诗话作品,至18世纪,出现了更多的诗话汇编丛书。 (4) 日本汉诗对和歌、俳句等日本国语文学的大量借鉴,也是日本汉诗的特色。如诗话作者常常用和歌、俳句的理论及实践来探讨汉诗的创作,和歌、俳句则是他们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如创作技巧、意象来源等。东梦亭在《鉏雨亭随笔》中将藤原为家、藤原俊成的和歌创作论引入其汉诗批评,他说:“藤原为家尝诲人曰:‘凡作和歌,如渡危桥,不可左右回顾。’又曰:‘譬之作五重塔,始自基址,当留心下句。’作诗之法亦不出此范围矣。”津阪东阳于和歌、俳句、物语有很深渊源,其《夜航余话》下卷的内容即由汉诗与和歌、俳句的比较论构成。当代学者揖斐高指出,在江户时代的诗话当中,《夜航余话》最显著地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于汉诗与和歌、俳句共通性的认识。 二、 东亚汉诗何以成史 1. 东亚汉诗研究历程 ............. 打开东亚汉诗研究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