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37.80
折扣价: 22.30
折扣购买: 12位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写给好奇者的经济学
ISBN: 9787540774738
叶心可,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现就职于新华社。 詹尼斯·默里(Janice Murray),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了20年,与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及保罗·萨缪尔森共事。她主编出版了《保罗·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第6、7卷,2011)。詹尼斯居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 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从1950年起就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经济学教授,现为学院荣誉教授。索洛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1987年凭借增长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多年担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董事,后出任董事会主席长达三年。索洛还曾担任美国科学院主席,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前任委员,罗素·赛奇基金会的基金学者。2000年,索洛被授予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和失业理论等课题上著述颇丰,还在《纽约书评》和《新共和》杂志上发表评论。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资本理论及其收益率》(1963)、《增长理论:一种解析》(1970)、《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1989,合著)、《作为社会制度的劳动力市场》(1990)、《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评论》(1995,合著)等。
抗击萧条 从其定义(至少以我的理解)来看,用我们抗击 经济衰退的通常政策(主要是通过央行降低利率的方 式来实现)来应对经济萧条是不够的。但是这并不代 表我们无计可施。关键在于改变思考方式。 事先声明,接下来提出的建议仅适用于利率逼近 下限的经济萧条时期。有时我们会见到一些“庸俗的 凯恩斯主义者”,他们主张在正常的经济状态下也适 用萧条时期的思维逻辑。但是这类人其实很稀少;我 们往往更容易遇到反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忽视或刻意 回避这样的事实:萧条时期的政策分析非同寻常,在 这种环境下提倡超前消费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情况下也 同样提倡。 那么,这样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首先, 节约的矛盾告诉我们,任何试图节省开支的经济参与 者终将对他人以及整个经济体的未来造成损害。相反 ,个体扩大消费的行为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来看都是 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此,至少有一类经济参与者是 有能力并且有责任将此种效应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的, 那就是政府。换句话说,对经济萧条的分析为财政刺 激措施提供了最直接的立足点——为了增加政府开支 ,或是为了通过转拨资金和削减税收的方式来促进民 间消费。 同样,在萧条时期政府借贷不会挤压民间投资— —恰恰相反,它很有可能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因为 经济越强劲,企业就更愿意扩张。 但是一味借贷并将债务负担留给后代的做法岂非 不负责任之举?答案是不,前提是我们正处于经济萧 条时期,而此时借贷的益处在于它能让闲置的资源重 新运作起来。实际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即 使单纯从财政角度来看,在经济萧条时采取财政紧缩 政策也是有害的。经济低迷会导致商业投资下降,进 而减少未来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它还会导致失业率长 期走高,削弱人们的工作技能和他们与职场的联系, 减少未来劳动力。其结果自然是产量的长期下降—— 而产量下降也就意味着财政收入的下降。许多经济学 家通过计算发现,在合理参数内,经济萧条时期采取 财政扩张政策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财政健康,而财政紧 缩政策则反之。其中最著名的是劳伦斯·萨默斯 (Lawrence Summers)和布拉德福德·德隆 (J.Bradford DeLong)在2012年发表的《经济萧条 时期的财政政策》。 如果我们严肃看待经济萧条问题会发现,财政扩 张这个例子并不是唯一的。经济萧条让我们有充分的 理由在正常经济状态下寻求并维持一定程度的通货膨 胀——大约4%的通膨率。 为什么?经济学家们认为,借贷和开支都有赖于 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所得。名义 利率不可能跌破零值,但是实际利率可以,而且事实 的确如此。如果当时我们能以4%而非2%的通货膨胀 率进入经济萧条期,那么如今央行就能将实际利率降 得更低。顺便一提,这绝非什么稀奇古怪的看法;很 多人都曾提出过这一点,其中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详见《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 报告》)。 一个更具争议的提议是使央行说服民众相信未来 的通膨率将比过去更高。这样的做法比较狡猾,因为 这一政策不是依据当前行动来制定的,而是对于未来 行为的承诺。它可能奏效也可能不奏效。然而要强调 的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央行在维护物价稳定性 上的信誉越低反而越有益。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广泛地明确一点:萧 条时期的经济规则应该另当别论。传统意义上合理的 政策——平衡预算、确保物价稳定——都使经济更加 低迷。 再强调一次,这是非常时期。大部分时候我们不 在经济萧条之中,但也有例外——2013年,在我写下 这个章节的此时,我们就正处于这样一个例外时期。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