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人美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梵高噢梵高
ISBN: 9787534076367
平静眼光看世态——荷兰 画家传统 梵高的全名是文森特·梵 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 兰南部布拉班特州的一个小 村庄——弗洛特·尊德特。 梵高的父亲提奥多勒斯 是村里的牧师,为人忠厚笃 实。母亲安娜·柯妮丽亚是 宫廷装帧师的女儿,性情比 她丈夫活泼。 梵高的少年时代 这种牧师和装帧师的血 统不只是来自父母,且是源 于久远的家族。梵高的家族 世居布拉班特州,从17世纪 以来就以担任圣职和产生艺 术家而闻名。因此,梵高的 人生之路仿佛是早就注定了 的。 梵高本来有一个长他一 岁的哥哥,但是兄长出生不 到几个星期便夭折了,此外 ,他还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 妹。在他一生中,最了解他 、肯赞助他,并在他过世后 致力于让社会承认他真正价 值的人,就是比他年幼四岁 的弟弟提奥。 少年时代,梵高几乎是 在父亲一个人的教育下成长 的。和尼采一样,父亲的教 育方式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 了影响。 天空低垂的单纯水平线 荷兰的面貌也在梵高的 画中有所显现。在布拉班特 附近、位于荷兰与比利时交 界的弗洛特·尊德特,由于 土地平坦,天空低垂,所以 视野被单纯的水平线和垂直 线所限制。单调笔直的树木 ,平缓连天的远方,没有什 么戏剧性波动的景观,对荷 兰画家而言,这真是天然的 画框。 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1638—1709) 把这种单纯的线条巧妙地整 理成一幅意象风景;贝伊亚 连等人则重视室内静物的秩 序;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等人则以平 静的眼光去关注人们的精神 。可以说,后来孕育梵高的 绘画观点的,大概就是这种 荷兰传统吧! 苦涩的初恋——青春热情 艾修拉 这个顽固的少年,十二 岁就离开父母,到寄宿学校 就读,一直到十七岁为止。 据他妹妹的描述:“梵高由 于经常低着头,姿势不良, 所以有些驼背,他短短的头 发露在与众不同的麦根帽外 面。” 除了提奥之外,他很少 和家族的亲友及学校的同学 接触。他在寄宿学校时代的 情形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似 乎在这时候成长为一个只有 在读书休假时,才能和大自 然亲近的特殊少年。 为了让这个少年及早适 应校园外的生活,家人们将 他送入社会中去学习。 1869年7月,梵高进入海牙 的古皮尔画廊当店员。这家 画廊原本由梵高伯父所经营 ,后来转让给了古皮尔公司 。不久之后,提奥也进入古 皮尔公司分店任职。从 1872年开始,兄弟两人就 开始通信,直到梵高去世为 止。 开始倾心米勒的田园风 二十岁时,梵高转到古 皮尔的伦敦分店工作。在海 牙(The Hagmj)时他便养 成了空闲时读书和游览美术 馆的习惯,到了伦敦之后, 他更加热爱美术,特别倾心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的作品。他 平常喜欢阅读卢南、狄更斯 、米修雷的著作,有时沿着 泰晤士河散步,过着安详平 静的生活。 但是他沉寂的心湖却因 为爱情的到来而涌起波涛, 那使他展现青春热情的姑娘 ,是房东的女儿艾修拉。梵 高疯狂地爱着艾修拉,他以 为艾修拉也同时坠入了情网 。但当他鼓起勇气向艾修拉 求婚时,竟遭到了冷酷的拒 绝——原来她已名花有主了 。 失恋后转换环境到巴黎 失恋的挫折对梵高的打 击非常大,他的父母和伯父 为了调整他的情绪,便决定 让他去巴黎度假,并在 1875年把他转调到古皮尔 公司的巴黎分店。 不知是因为失恋的低潮 ,还是梵高天生的叛逆心理 ,他逐渐对工作失去了兴趣 ,经常提不起精神上班,不 然就是和顾客发生争执,他 甚至认为“做生意简直是有 组织的窃盗”。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