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72.80
折扣价: 47.40
折扣购买: 我的教育理想——让生命幸福完整
ISBN: 9787540793920
朱永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法、日、韩、俄、蒙、阿拉伯语等28种文字。主编有“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图书。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教育十大风云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先后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一丹教育发展奖”等奖项。
上 篇 上篇里有五篇文章是我应《新教育周刊》主编宗平之约而完成的。2000年夏,在美丽的太湖之畔,我给参加创新教育笔会的老师们做了题为《我心中的理想教师》的演讲。从现场及会后的反馈来看,讲演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根据讲演整理的文章发表后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教育报》头版摘要转载。大家认为,我们太需要这种充满激情和诗意的理论文章了。在大家的鼓励下,我又陆续撰写了《我心中的理想学校》《我心中的理想校长》《我心中的理想父母》《我心中的理想学生》等一组文章。后来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又写了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五篇文章。这十篇文章的共同主题讲我的“教育理想”,自然免不了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我始终认为,没有理想的教育者就不可能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和活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让我们用远大的教育理想来拥抱新世纪的阳光吧! 第一章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 近些年来,一些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现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从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陈果自焚,从北京的14岁男孩残忍地杀害同学的妹妹,到江苏徐州的违纪学生疯狂地砍死校长的四位亲人……面对这些令人发指的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多年的教育究竟有没有深入孩子的心灵?我们的德育怎么了? 鲁洁教授在《教育的返本归真》一文中写道:“20世纪的一切都说明人类患下了‘分裂症’。在物质方面,人类已达到造物主的水平,几乎已经无所不能,可以无所不为;但是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在自我认识、自我把握等方面,却是如此的发育不良,水平低劣。”缺乏大智慧的中国人其实是用小智慧在毁灭自己,“这就使人类处境特别危险,就像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拿起一把子弹上了膛的手枪”①。鲁老师讲的返本归真,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重视德育。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发表的《教育声明》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德育重要性的论述当然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们仅从这三位教育家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把德育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一、重视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养成德行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比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儿,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儿。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这样自然的活动就可以让儿童学到许多道德规则,许多的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不需要父母的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就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上学前被关在“铁笼子”里,孩子们大多时候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上学后,尽管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学生从七八点钟到校到下午四五点钟放学回家,其间的大部分时间也主要是忙于上课和做作业,仍不能随便交流和活动。 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行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养成的。 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的交往中,在孩子与老师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社会上有一些人尽管文化素质不高,但是他们的道德境界却很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勤于奉献。这些人德行的形成原因肯定有其不同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部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知识和道德虽然有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是没有绝对的必然性。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即能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中就十分注重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使学生的心灵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一书中描述了他把学生置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的经历。他说:“经历了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我们就深信:美是善良和诚恳之母。赞叹长着火红色的硬果的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株——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在儿童心里,一株植物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在凛冽的寒风中会索索发抖,于是孩子就想保护它抵挡严寒。……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周围,这样拨动心弦的德育已经很少很少了。 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 本书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代表作,深受专家学者及广大教师欢迎,畅销多年。 本次文集版对内容进行了修订,更全面。 装帧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