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6.84
折扣购买: 东方古典画论研究:写生之中国与日本
ISBN: 9787203134688
引论 绘画理念之写生 一、写生概念上的文化意义 本书的研究对象——写生概念——不仅是中国古典 绘画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方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 涵盖西方现代美术的艺术实践,这种“印象—心象”样 式的绘画意在克服外界形态的模仿再现。在当时,西方 现代艺术实践是对绘画再现模仿性功能的挑战。绘画不 再秉持单纯的教育意义和知识传达,不再强调以二维平 面来实现三维塑造,而是走向了艺术表现,注重绘画二 维的平面性与情感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世纪西方 绘画史是对模仿写生的彻底挑战。超越传统形式的水准 ,向最具艺术性的绘画挑战,如马蒂斯对色彩与想象的 倚重、杜尚现成品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反叛、达利对达· 芬奇《蒙娜丽莎》的戏仿等,这些都显示西方现代艺术 中出现了新的艺术表现理念。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西 方现代艺术的表现转向,对艺术家想象与情感的重视, 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实践方式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拓 展了西方世界的中国艺术研究路向,涌现出了大量的汉 学家,如沙利文、柯律格、高居翰等。事实上,中国传 统意义上的写生概念,绝不是单纯的现实模仿或相像性 的写实性再现,而是生命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在现代 艺术观念中,模仿再现被看作是绘画能力低下的表现。 画家如果只拘泥于此,或者只能用逼真的水准进行 绘画描写,那么画家的艺术才能与实践能力会被蔑视。 与之形成历史对比的是,中国现代艺术开始于模仿艺术 的寻求,讲求逼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却是追求表现, 强调抒情。因此,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中,相像— —或者说用对象的形态为准绳而完成绘画——被认为绘 画水平低下。中国传统写生观与物远,与心近。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提出将气韵 生动作为绘画品评的最高标准。气韵指的不是物之是非 真假,而是指向心之气度风韵。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 画记》也明确了理念与思想对中国绘画实践与批评的重 要性。20世纪现代艺术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是起于19世 纪照相机的发明与写真(摄影)的流行。照相机及摄影 自身的写实特性与逼真特质,给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传 统艺术带来了巨大危机,注重写实与记录功能的写实绘 画有被摄影取代之势,绘画艺术该如何使自己区别于摄 影成为艺术发展必须反思的问题。在现代艺术反思之路 的进程中,写实艺术所附带的焦点透视、三维空间、体 量感、素描、叙事等属性,成为现代艺术的批判基础。 现代艺术以之为参照,开始走向反理性、反透视、反素 描、反叙事的方向,将“我所感”与“自我重建”的努 力视为现代艺术的终极所向。在此路径下,“什么是真 正的艺术”成为现代艺术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以否定和批判的姿态与模仿艺术展开较量,从思想 与实践的双重路径上进行突围。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均以 团队的形式进行,均有思想宣言与宣传阵地,如达达主 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换言之, 20世纪的美术远离了再现外界的描写,转向主体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