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阅读/张炜文集

中年的阅读/张炜文集
作者: 张炜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年的阅读/张炜文集
ISBN: 9787506376228

作者简介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f)年发表小说。山东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发表作品一千余万字,被译成英、*、法、韩、德、瑞典等多种文字。在**及海外出版单行本四百余部,获奖七十余项。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十部);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诗《松林》《归旅记》等。 1999年《古船》分别被**三地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百年百种**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与作者分别被评为“九十年代*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在海内外获得全国**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畅销书奖等多种奖项。 大河小说《你在高原》获得华语传媒年度杰出作家奖、鄂尔多斯奖、出版人年度作者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等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十余奖项。

内容简介

校园忆 1958年是一个奇怪的年代,对于后来人而言,它 难以解释。 比如它的荒唐与无畏,游戏与**,残酷与悲悯,怯 懦与勇气, 一切复杂难言的东西都掺杂在一起。在那个大喧哗大 动荡的时 期,中国人的好奇心却全面焕发出来,做出许多了不 起的事和 幼稚可笑的事。不管对其怎样评价,有一件大好事是 我们一直 感激的,这就是当年的大办教育,它直接催生了我们 的母校:烟 台师专。 这所大学专科学校*初建在莱阳市,不久就迁到 了烟台市南 郊。七八年我们入校,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届学生。进 了校园,马 上看到的是一座座大屋顶红楼,一排排雪松。笔直的 路旁除了雪 松就是粗大的白杨。这里安静,深奥,美妙,似乎潜 藏孕育了一 种大气象。当时的校园也许不够宏大,但在我们这些 四处跋涉而 来的往届毕业生看来,一切已经足够好了。这所学校 不久即*名 烟台师范学院,校园也比原来扩大了几倍,甚至把附 近的几个小 山头也包了进去——现在的母校也许是***漂亮* 体面的校园 之一吧,记得有一年我陪一个四处游历的大诗人去了 那里,他一 进门就高声赞叹起来。 可是在我的心中,母校就是红楼与雪松,就是笔 直的路和白 杨树。还有,它就是那种安静、热烈、向上、质朴— —这一切精 神气质的综合。现在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要到南 南北北一些 大学里去。可是我觉得它们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像“大 学”了。我 觉得现在的大学很陌生。现在的大学乱腾腾的,喧声 四起,让人 *不了。当然,现在的大学有现在的优势与长处,可 是我们这些 50年代出生的人*不了。我们只适合在老式校园里学 习,在那 里有一种*安全*真实的感觉。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常 传出各种各 样的故事,都是我们不敢想象的——这大概就是时代 的进步与时 代的悲剧,可以用李叔同在*后时刻所说的那四个字 来概括:“悲 欣交集”。 1978年是人心思变、努力向上的特殊年代。在大 学校园里, 每个人都想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每个人都在心中崇 拜**的英 雄:诗人,科学家,教授,学者,作家,艺术家,以 及诸如此类 的人物。人们的价值标准就是这样,它和人类千百年 的历史形成 的相对固定的标准大体一致。当时人们还如饥似渴地 学习,追求 自己的目标,并且对种种刻苦的追求深以为荣。不论 是深夜还是 黎明,只要走到校园里随便一个安静的角落,都会遇 到那些埋头 读书的人:背外语单词,背古文。阅览室里总是人满 为患,图书 馆永远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之一。 入校**年,我们几个有志于文学的人便组成了 文学社。因 为当时全校有不止一个文学社,也不止一份油印文学 刊物。我们 的文学社比较壮大,组成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出版 有*漂亮的 油印文学刊物《贝壳》。当时我们的刊物与省内外许 多大学文学 社团的刊物交换,活动频繁。文学社的各种文学讨论 会、作品朗 诵会不时召开s是对文学的虔诚无私,把我们这些不 同年龄、来 自不同地区的人凝聚一起。没有一个人开文学的玩笑 ,文学在当 时是不容置疑的神圣之物。 中文系主任、作家肖平关心我们的文学活动,中 文系的老师 与我们一起讨论稿子。不仅是中文系,即便是化学系 、英语系的 学生也来参加我们的文学社。我们油印刊物的征稿启 事吸引来大 批稿件。当时一些**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一些作品常 常为我们所 注意,有时围绕这些作品还发生激烈的争论。如果有 好的作品, 就迅速在同学们当中传阅。学校团委常常把影响较大 的小说之类 油印出来,如果有人手持一份这样的打印稿,那是很 让人羡慕的。 记得当年有一部长篇抒I青诗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 我们学校的许多 活动——如新生入校欢迎会、文艺晚会、班级文娱表 演等场合,都 有人朗诵这首长诗。那种群情激荡的场景至今还历历 在目。 全系文艺汇演在当年是一件大事。每个班级都要 认真准备, 拿出自己*好的节目。这成了像春秋两季体育比赛一 样的盛大赛 事。学生会分管文艺的干部在汇演前要仔细考查审定 节目,优中 选优。一部作品——朗诵诗、话剧、歌曲,只要能够 参加汇演, 就是极大的荣誉。文艺干部往往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他们不是漂 亮,就是伶俐过人,而且还是文学的半个**。总之 他们是学校 一个时期的象征和代表。人们在回忆往昔的学生生活 ,就要连同 他们一起回忆。他们成了那段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学校地处市郊,不远处有一座稍大点的山。 我们常常爬 山。在山顶,一些写诗的同学就不停地朗诵自己的作 品。山下是 大片的果园,在果园里,我们开了不少文学讨论会, 会上总是争 论得面红耳赤。我们当中有出色的辩才,有绘声绘色 的讲述者, 有强闻博记的人,有冲动起来像个疯子的可爱人物。 **看,那时的文学和艺术似乎多了一些。但在 当时它们多 而不腻,并且是永远清新,是灵魂深处的需要。在它 的面前,人 变得个性分明;有它的牵引,每个人都积极乐观。转 眼二十余年 过去,生活给人如此鉴定:当年所有挚爱文学和艺术 的同学,今 天都成为各个方面****的人才。他们都在自己的 领域里做出 了很大的成绩,都始终保持了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这种精神正 是文学和艺术的精神,是生命的创造特性。 在许多的风气变异之中,能够始终坚持追求人类 一贯追求的 崇高目标、不为时尚所动者,也就成了令人敬仰的人 。在人类历 史中,有些价值的确是永恒的,比如文学。文学正像 一切伟大的 事物一样,也需要有人去为它做出牺牲。当一个人做 出了这种牺 牲,就获得了一份光荣。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