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难民革命:新的人口迁移如何改变世界的
ISBN: 9787514227499
马克·恩格尔哈特,1971年生,从事自由记者工作已有12年时间,最初驻内罗毕,目前在日内瓦工作。他还为德国广播电视台、ARD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工作。他长期主持最大的德语记者网站Weltreporter,该网站汇集了来自160多个国家的自由记者。全书其他作者来自从雅典到华盛顿特区的世界各地。
本书的标题并非偶然,而是经过考虑后挑选出来的。德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现在经历的并不是难民危机,即使确实是危机导致数百万人逃离他们的家园。我们所经历的,实际上是一场难民革命。超过6050万人离开了他们的亲人朋友,放弃了他们的财产、职业、文化和他们所熟悉的一切,简言之: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逼无奈。出于对家乡毁灭的恐惧和对自己孩子未来的担忧,他们选择逃走,以躲避战争、暴力、自然灾害、不平等和迫害。他们中的一小部分逃到了欧洲。 逃亡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有人逃离叙利亚,也有人逃离厄立特里亚、也门或者刚果。他们中有的人逃到德国和美国,同时也有人逃到黎巴嫩、南非,甚至有人逃到很多人想要逃离的索马里。据联合国统计,86%的难民最后在发展中国家安顿下来。从同一个国家逃亡也并没有固定的一条路线,就像每个人逃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逃亡的出发点不同会令难民们的生活变得不一样。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做出不一样的决定。我们在这本书中收集了来自世界上各个角落不同个体的命运,这其中没有一个人是轻易地决定放弃过去的生活转而去寻找不确定的未来。没有人是草率地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逃亡的。更没有人毫无理由就决定放弃他人生中过去做到和得到的一切。 日内瓦视自己为一个全球性的城市,国际人道法的理念就诞生于这里。逃亡一直是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三百多年前,这座城市接收了数以万计从法国逃出来的胡格诺派成员。今天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日内瓦家族都是他们的后裔。1951年,《日内瓦公约》在这里通过,共有147个国家是这一公约的缔约国。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也位于日内瓦,它坐落于万国宫对面的一座现代玻璃高塔顶楼。但是要想找到难民必须要到这个城市的其他地方:这是一个位于日内瓦工业区的一个购物中心,一个符合全球标准的双层钢铁立方体,外立面被刷成黄蓝两色。 早上九点,当宜家家居的餐馆打开大门时,那些住在主干道另一侧难民营里的居民们不急不慢地进去了。在唯一开放的收银台前掏出橘黄色宜家会员卡的人,主要是年轻男性,用这张卡他们可以享用免费咖啡。在自动柜员机可以免费得到这张卡。许多难民在得到其他各种到达欧洲的应有文件前就先成为了宜家会员。喝着热气腾腾的咖啡,他们坐在最靠近窗户的桌子旁,外面阳光明媚。男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叙利亚人坐一桌,阿富汗人会坐在另外一桌。一个尼日利亚人坐在科索沃人对面,伊拉克人坐得稍远一些,他们和其他人之间隔着两排桌子。 “难民营里面很挤,在这里我们稍微有点私人空间,”犹豫了很长时间之后,一个要求署名为阿卜杜拉的伊拉克人加入了对话。他是穿过巴尔干来到这里的,那时候那条线路还没有被关闭。“尽管那是一条又长又艰难的路,现在我在这儿,在这里的等待和不确定性几乎比那还要糟。”阿卜杜拉有家庭,他们还在土耳其等着。他每周给家人打一次电话。然后他会跟他们说不用担心,让他们继续等待。阿卜杜拉的难民身份被承认的机会很大。《日内瓦公约》保证,任何人都不得被遣返回他们因为战争或冲突而蒙受破坏的国家。 与之相反,来自尼日利亚北部的乌玛卢的情况更糟,他过了一会儿也和我们聊了起来。“我来自一个小村庄,在那儿我没什么可做的。中学毕业后我试着找个工作。”他在几百公里外的大城市卡杜纳也试了。“什么都没找到。我想要工作赚钱,因为没钱的话我没法成家。可是在尼日利亚这是不可能的,那儿的工作机会太少了,也没有人能帮你。”半个村庄的人一起凑钱帮乌玛卢逃到欧洲。“我只想过上正常的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不懂为什么这不行。” 乌玛卢在电视里看到过位于希腊北部伊多梅尼难民营的画面,数千难民在通往马其顿的边境关闭以后被困在那里。一直有人群尝试穿过铁丝网,尝试通过带着催泪瓦斯的警察,尝试通过带着警棍的士兵们。他们冲撞边境的围栏,扔石头,互相殴打。“我能理解他们的失望,”乌玛卢说,“暴力当然是不对的,可是如果是我站在那儿的话,我也会发火的。你不能阻挡阻止铁丝网和围栏这半边的世界去追求另外一边世界里的那种生活。”阿卜杜拉点点头,说:“逃亡是为了寻求庇护,可是也是为了追求自由和尊严。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它们。在伊多梅尼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的人都不应该需要请求才能入境,他们有权利这样做。我们有权利这样做! ☆ 从非洲到欧洲,从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从萨尔瓦多到美国,从三千年前到现在,难民与世界历史共存 ☆ 战争、歧视、贫困、气候变化,特殊监狱的囚徒,宜家与自建学校,难民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 人贩、黑帮、跨越大洲的黑色产业链条,被忽视与被利用,以及人性的光芒 本书作者追踪采访的难民都很“普通”,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走上逃亡之路,有的幸运,有的不幸,有的不愿谈及过去,有的已经失去未来,还有的仿佛凝固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毕希在难民营里卖羊肉创业,却永远也难离开营地;哈利玛从德国回到索马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名;塞纳德抛下在德国的一切回到故乡,自己的儿子依然要再度离开;莉迪亚面临选择:救自己的儿子还是先保护自己不被抓走。 国际政治博弈,国内政治考量,国家与民族的隔阂,历史上的仇恨与冲突,这一切都搅动着难民这股浪潮。但对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用来逃亡的生命只有一次,无论能否选择,生活都必须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