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品诗(精)/新地文丛
ISBN: 9787559427120
邵燕祥,浙江萧山人,1933年生于北平。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诗刊社当编辑。1951年出版**本诗集。1957年因杂文和讽刺诗而*到政治批判和组织处理,随后二十年间被剥夺了发表作品等项权利。1979年后继续写作诗文,至今出版作品集数十种。近年有人生实录《沉船》《人生败笔》《找灵魂》《一个戴灰帽子的人》,以及《南磨房行走》《蔷薇叶子》《痛与痒》等文章面世。
一诗一世界 在我认了些字,喜欢东翻翻西看看的时候,读到一篇 文章里引用的一首李白诗,只有四句,念着押韵好听,加 以对仗易记,当时就记住了: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课外阅读,没人辅导,记住了不等于领会了。真正领 会,是后来知道了子规鸟又叫杜鹃、杜宇,阳春三月杜鹃 鸟飞鸣的时候,在南方正是漫山遍野杜鹃花开,这花又叫 映山红、山踯躅,大概是因开花时候到处可听见杜鹃鸟叫 ,所以才叫杜鹃花。杜鹃又名布谷鸟,“布谷,布谷”, 唤人播种,而北方民间说它叫的是“光棍好苦”,古书中 则说其叫声是“不如归去”,诗文爱用这个典故。 那时候粗知巴蜀是四川,并不确知宣城的方位,只晓 得是下江的一个县城,李白曾经流浪到那儿。他在那儿看 见了山野的杜鹃花,想起故乡这时的杜鹃正叫着“不如归 去”;劈头这两句,就有声有色,声是杜鹃鸟的叫声,色 是杜鹃花的花色,一在故乡,一在异地,够游子魂牵梦萦 的了。 接下来的“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深 化了游子的乡愁。仿佛真能从“一叫一声肠一断”这七个 字里听到了一递一声“不如归去”的呼唤,让听到呼唤的 人随声而柔肠寸断;仿佛从“三春三月忆三巴”这七个字 里看到了家山的阳春烟景,杜鹃在蓝天飞鸣,杜鹃花遍地 开放,三个扬声的“三”字都带着鲜亮明丽的阳光。 那关于子规鸟叫声是“不如归去”的附会,如一把钥 匙,开启了全诗的意境,就足可使一个对李白身世知之不 多的孩子在这个意境里徜徉。等到后来知道了李白的行踪 ,只不过大体摸索到这首诗编年的序位,于诗味的领略, 并没有增益什么。 *近看到一篇关于作者和作品何者*重要的讨论。我 想,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知人论世”是必要的,不知 全人,有时对个别作品的诠释也许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 ;然而就一般读者的审美欣赏来说,作品是**位的,凡 是须得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多方背景才能读懂的作品,那 作品是否有所欠缺?自然,有些社会性特强的作品,背景 复杂,而作者又迫于时势或难言之隐而故作曲笔的,另当 别论。 如果意在向小读者灌输文学史知识,作品选读只是意 在举例,那么,强调在读作品的同时尽量多了解作者生平 ,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只是向小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 功夫恐怕还要多用在就作品领会内蕴,至于作者是哪里人 ,做过什么官,生年卒年,活了多大岁数,并不是*重要 的,不妨作准确简要的注明,但这部分就不必强求记诵了 。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顶多是为了应付某种考试,而考 官一味出这样的题目,则似有冬烘先生之嫌,他们所致力 的,实际上就是败坏孩子们审美的兴致和胃口,离古典诗 文的普及教育很远很远了。 2003年2月1*,羊年元旦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