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齐鲁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7.20
折扣购买: 榆下夕拾(精)
ISBN: 9787533341145
漫谈旧剧之批评 在中国,批评家们像有着成例,“逢洋必好”,或“ 古色古香”为上,旧剧之为人诟病也久矣。有一派是看不 起“中国旧剧而为他们所看不起的大众们所喜欢的东西” ,于是用了从英国或法国所学来的戏剧学原理,批评旧剧 ,而嫌她不能在舞台上搭起门窗来,因为他们脑筋中为苏 联的大剧院所震动,而不能在国剧中感到布景的满足因而 如其说的。再有一派思想前进的人们,责备着国剧的不时 代化,其实他们太不认识艺术了,*近苏联上演莎士比亚 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视为革命戏院的代表作,一出古 老的罗曼斯剧本,一定使他们诧异不置了。还有一派是蔑 视旧剧而推崇昆剧的,因为昆剧的词曲雅驯,为士大夫阶 级所喜悦,而旧剧词多俚俗,不足登大雅之堂,这种人的 盲目大言*幼稚得厉害,胡适之先生常发挥着他的文学进 化论,大意是说唐诗在*句时期,旗亭画壁,成为民间歌 唱的普通材料,所以*盛。后来渐为文士大夫们所把持, 死去了,于是长短句的词代之即兴,北宋柳耆卿“杨柳岸 晓风残月”,多为倡优所喜咏唱。因而词大为兴盛,后来 渐渐变成模仿填词时代,词是死去了,元曲又代之而兴, 渐渐变成南曲的稠浓繁缛,又成了厅堂之歌了,剩下了的 昆曲,也成了将死的哀鸣了。如此说来,我们还要为旧剧 庆幸,因为她虽然是经过了鼎盛时期,虽然有文士如陈墨 香、齐如山等编排的富丽堂皇的新剧,然而始终为大众所 保持,保住了它的民间作品的高尚地位,这不能说不是一 种奇迹。郑振铎先生喜欢搜集旧书,对“元曲”“杂剧” “诸宫调”俱有深邃的研究,而独不欲整理旧剧,我想大 概还是材料太难搜集罢。前几年故去的刘半农先生倒是很 喜欢旧剧,曾有两部关于史料的文字发刻。梅浣华游美时 ,刘先生及其弟刘天华氏(音乐家,已殁)曾为梅氏编了 部很大的书并且译了不少旧剧的腔调,浣华在美的成功, 恐怕大半是得力于此。以上所谈,大概是一班主观太深的 人的批评,不可救药,不值一谈,如古愚先生驳徐讦一文 ,是以代表这类盲目的谈剧者。 还有一大派人,是因为直觉的印象不好,而始终厌恶 旧剧的,这都要怪旧剧的环境太劣,而非其本身之过,这 可以拿知堂老人来作代表,如在《北平的好坏》一文中所 云:“乙巳(一九〇五)的冬天与二十三个同学到北京练 兵处来应留学考试,在西河沿住过一个月,曾经看了几次 戏,租看的红纸戏目,木棍一样窄的板凳……都还约略有 点记得。”……*记:“十二月初九*,下午偕……至中 和园观剧,见小叫天演时,已昏黑矣。初十*下午……广 德楼观剧,朱素云演《黄鹤楼》,朱颇通文墨云。”看上 面所说,活显出一个南方人初至北京,语言不通,而看了 窄板凳、昏黑的舞台等而发出的感想,这些事情在*近似 已改善,如天津的中国戏院,即颇能得近代舞台的好处。 观众这些厌恶大概不会有了罢。周作人先生还提出几个具 体意见是:“(一)中国超阶级的升官发财多妻的*败思 想随处皆是,而在小说戏文里*为浓厚显著;(二)虚伪 的仪式,装腔作势,我都不喜欢,觉得肉麻,戏台上的动 作无论怎么有人赞美,我总看了不愉快;(三)唱戏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