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史笔红楼梦

奇文史笔红楼梦
作者: 林方直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奇文史笔红楼梦
ISBN: 9787100132541

作者简介

林方直(1936—),籍贯辽宁省沈阳市。196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3年起指导硕士研究生,1988年晋升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曾为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学术著作《红楼梦符号解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2000年退休。

内容简介

第八章 贾宝玉的“痴”文化人格 周策纵先生1980年为周汝昌《曹雪芹小传》所作序已注意到“痴”的范畴,周汝昌先生1998年的《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专设一章讲“痴”。这是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痴本为生理概念,如《论衡》所言“痴狂之疾”“痴愚之人”,痴又是文化心理概念,在智力、气质、性格、心理、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显现。它的中华人文精神蕴含,有着经久传承下来的丰厚积淀,形成一种“痴”文化人格。“痴”不孤单,还有呆、傻、疯、颠、狂、癖、迂、愚等为其族群,常有各式组合。佛家持“三戒”,“戒贪,戒嗔,戒痴”;为何要戒痴?因为“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谁迷惑、颠倒、邪行于佛家事理之法,谁就中了痴毒。谁迷恋、沉溺、执着于“事理之法”以外的领域,就是痴人。凡是多少离经叛道、抗世违俗者,乖僻邪谬、迂阔怪诡、偏僻乖张,类宝玉者,皆为痴人。魏晋名士往往以痴、黠手段做掩护以求在魏晋易代夹缝中生存。许褚是单纯的“虎痴”,阮籍尤好庄老,“当其得意,时人多谓之痴”,于庄老是真痴,于世道则是装痴;痴而装,即痴黠。“号曰蛮夷,外痴内黠。”桓温说顾虎头“痴黠各半”,他的痴中有智黠。嵇康也有痴黠。山涛举以自代,他回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实为绝交司马氏。他料定司马氏要害他,为不连累山涛,故意来个切割,划清界限,保住山涛以便托孤,“临诛,谓子(嵇)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山涛果然不负所托。 古代品评诠选人才的标准有“九品论人,七略裁士”,孝廉、明经、贤良方正等,体现了官方和儒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痴文化人格体现的是非官方的一种价值观、审美观。魏晋名士以降,唐代韩孟诗派的孟郊、刘叉、卢仝、姚合等,多以狂、颠、痴、戆、憨、癖等词语自画其狂放怪异、与时不合的精神状态。如孟郊《乱离》诗:“积怨成疾疹,积恨成狂痴。”《寒溪》:“痴坐直视听,戆行失踪蹊。”卢仝《月蚀诗》:“痴牛与女,不肯勤农桑。”《示添丁》:“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答石》:“遍索天地间,彼此最痴癖。”《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谢井》:“井公莫怪惊,说我成憨痴。”《自咏三首》:“物外无知己,人间一癖王。”刘叉《答孟东野》:“万事付杯酒,从人笑狂痴。”《自问》:“自问彭城子,何人授汝颠?”姚合的诗也多以“恣狂疏”“狂僻性”“疏狂”“颠狂”描画自己。宋黄庭坚评价晏几道:“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晏)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评价)。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赀千百万,家人饥寒,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之而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黄庭坚对晏几道的“四痴”予以赞美,晏周围的人初不理解,经黄庭坚解释,都明白了。明袁中道“平生有山水癖,梦魂常在吴越间”,道出“三袁”共性。袁宏道赞癖云:“嵇康之锻也,武子之马也,陆羽之茶也,米颠之石也,倪云林之洁也,皆以癖而寄其磊傀俊逸之气者也。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宦贾之事?”痴文化人格就这样自占地步,赢得了历史地位。自许“永托旷怀,痴且不讳”的蒲松龄塑造孙痴(子楚),是对痴文化人格的有意识建树。到曹雪芹及其贾宝玉,则陡然来个历史的跃进,非常深广地开拓和丰富了痴文化人格,达到新的顶峰。 一、曹雪芹的痴—痴出《红楼梦》 曹雪芹把魏晋名士的痴黠发挥到极致,他的书是“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叹惜“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以愚见,中华文化史上庞大的痴族群中,夺冠者当属雪芹。这要以痴出的成果来衡量。许褚痴出个虎将,嵇康痴出个锻铁,顾恺之痴丢了画作,杜预癖出了《左传集解》,米芾癫出个拜石,郑板桥画字痴至妻腹;牛顿痴得把手表当鸡蛋煮了,爱因斯坦痴得掉下梯子,爱迪生痴得趴在鸡窝里孵蛋,巴尔扎克痴出了《人间喜剧》。曹雪芹痴出了什么?《红楼梦》!作者若不痴,何由产生《红楼梦》?雪芹之有《红楼》,盖自痴生也。宝玉的“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实为作者随人物的情感流动而流动;“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再大的天才,也须付出难以想象的苦功。雪芹创世般伟大成果,由三大元素运化而成:天地氤氲,阴阳交感。地者,时代社会现实;天者,中华文化母体。两大元素均须雪芹运化,此之谓人。“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也枯”,“辛苦才人用意搜,都来眼底复心头。新愁旧恨知多少,争不教人赋穷愁!”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仿佛都被雪芹的魔法吸进他的“红楼魔瓶”!这样体大、思精、用闳而虑周的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如太公曰:“知与众同者,非人师也。大知似狂,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不能成事。”蒲松龄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设计创造这样的工程,不入疯魔,不奋激情(司马迁语:“不困厄,恶能激乎?”),不沸热血,不沉湎酣溺,不豁出性命,“不能成事”;顶不住利诱,忍不住饥寒,受不了讥嘲,绝不会修成正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那种艰苦卓绝的精神毅力,不是几句轻巧的废寝忘食、冥思苦想、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所能了得的。 王蒙以作家之心度雪芹作家之心;以己之痴悟彼之痴,惺惺惜惺惺,同是一对痴人。唯痴者能解痴者,我很愿听王蒙解雪芹的“痴”: 痴的意思它就是执着,一个是艺术的执着,一个是爱情的执着。……你吭唧吭唧一辈子,就写一部《红楼梦》,你有什么意思?你连科级干部都没当上,是不是,你也没有铁饭碗,也没有退休金。写了《红楼梦》也没有加入作协,也没当理事。你有什么意义?这本身就是一种痴,所以艺术永远是痴人的选择。……所以我们最容易责备一个人的痴的,一个是痴心于艺术,痴心于永恒,痴心于一种非功利的这样一种精神的升华。第二是痴心于情,用一种与天地同辉的、与日月同在的、与江河一块奔流的,这种情感来拥抱一个人,来爱一个人,来为这个人付出代价直至生命。你有过这么一次体验,痴过这么一次,我觉得挺棒。所以呢,都云作者痴,这里头既表达了曹雪芹作者对艺术的痴,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痴。 曹雪芹听到这番话,定会发出“虎溪三笑”! 痴之义,有性格单纯、天然、本真、不择地而出的一面,也有做掩体、自卫的用处,这就近于黠。曹雪芹有深重的“新愁旧恨”,他要寄托于书中。在“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的康、雍、乾大兴文字狱恐怖期间,为躲文祸,不能不启智黠法门。诸如“作者之笔狡猾之甚”,“真真假假,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可谓狡猾之甚”,“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烟云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总之是开宗明义所云:真事隐于假语村言的办法。顾虎头是“痴黠各半”,曹雪芹尤甚;痴者会攻,黠者能防;必具两种策略方可成事。许褚是驰名的“虎痴”,他痴到脱下盔甲,赤膊上阵,裸衣战马超;他缺黠的一面,放弃了防,后果是臂上挨了两箭,“惭”败而归。鲁迅先生当时对那些只有激情而鲁莽从事的人,殊少谋略不讲战法的人,不知防护的人,很不赞成。有感而引许褚的教训说:活该,谁让他赤膊上阵呢! 依照“作者分身”理念,曹雪芹把先河远影中假借来的和自身多元富集的“痴”心理质素分赋给笔下人物,形成可观的情痴族群。其中最核心的人物自然是贾宝玉,作者成功塑造了“痴”文化人格,并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旨归。他有常见多发的痴处:“发作起痴狂病来”“警其痴顽”“痴儿竟尚未悟”“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千古情人独我痴”“痴了半日”“牛心,呆痴不改”“叫他收了痴心邪话”“痴痴的”“痴倒”“痴病”“痴及局外”“痴看”“看痴了”“揆痴理”“情色若痴”“这篇痴话”“痴公子杜撰芙蓉诔”“痴痴呆呆的”。林黛玉:看了西厢“如醉如痴”“不觉心痛神痴”“痴懒”“侬今葬花人笑痴”“痴病”“痴情女”“痴颦”等。小红:“痴女儿”“妄想痴心”。龄官:“划蔷痴及局外”“痴丫头”“痴了”。尤三姐:“痴情待君”“妾以死报此痴情”。晴雯:“不料痴心傻意”,等等。还有群体的世人:“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正邪两赋人中有一批“情痴情种”;警幻仙子:“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幻境里的“痴男怨女”,“痴情司”,痴梦仙姑,等等。作者已经择个绝世情痴的贾宝玉做了《红楼梦》的主人公。作者给书中一批人物贴上痴的标签,打上痴的烙印,都是能指符号,都具深刻的所指含义,即“其中味”。换言之,痴是切身事物“感荡心灵”的反应,痴出有因,通过痴的窗口可以看到宝玉的文化人格和思想旨归。 宣传语:品红楼之趣,解未解之谜 1. 本书解决了红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论证严谨,令人信服。 2. 作者通过解读符码(即“奇文”),破解了《红楼梦》思想的核心。 3. 作者以“史笔”评《红楼梦》,给它以全新的定位。 4. 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者可以从其发微联类中感觉到迂回婉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