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

观复
作者: 腾讯今日话题编辑部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5.75
折扣购买: 观复
ISBN: 9787568013369

作者简介

《今日话题》栏目是腾讯网的金牌栏目,居于网眼位置,其志在“聚焦”,一方面,坚定民生立场,追求新闻的快捷和信息的全面,注重议题的设置和新闻策划,拉近读者与新闻事件的距离,主张观点的展示和碰撞;另一方面,秉承鲜明的新闻价值观和不流于浅易的叙述,加强了核心观点的引导和输出,深入剖析问题与现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形成了“有良知”的形象。

内容简介

中国人“谁都不容易”? 丁阳/2012年3月30日第2022期 导语 “我们这个行业,卖身卖艺卖青春,用欢笑泪水 ,献爱与自由……从未干过伤天害理之事。演好了, 鞠躬拜票谢观众,演砸了,诚惶诚恐不成眠。顶三五 载虚浮名,挣七八吊养老钱。终归零落成泥,随风散 去……” 在近日“舒淇退出微博”风波中,演艺人高晓松 力挺舒淇的这一段话,因字里行间道尽演艺圈光鲜背 后的辛酸,引得众多网友纷纷效仿,疯狂撰写自己行 业版本的辛酸史,有网编版、教师版、建筑版、企划 版.......统称“高晓松体”。一时间,“谁都不容 易”成为全国网友的共鸣。“谁都不容易”,真的是 这样吗? 一、“比惨”之风盛行 1.少数人“炫富”,多数人“比惨” 自郭美美“微博炫富”以来,“炫富”一时成为 了一个流行词。俗话说得好,“富贵不还乡,如锦衣 夜行”,“晒幸福”、“炫富”都不过是一种很自然 的心理需求。 然而,不要说够资格“炫富”,能够“晒幸福” 的在人群中也只是少数,其他人怎么办呢?不能“炫 富”,只好“比惨”来苦中作乐,在广大自称“穷矮 丑”的网友之中,“比惨”甚至于成为一种时尚。无 怪乎“高晓松体”一横空出世,便受到了如此追捧。 而且,这次不光是“穷矮丑”们追捧,各行各业的失 意人士,纷纷把自己的从业经历改编为各式各样的“ 高晓松体”,汇成了一曲“中国人都不容易”的大合 唱。 2.中产阶级:工作压力大,买房压力更大 在这场“都不容易”的合唱中,一个庞大的群体 就是程序员、记者等“小白领”、所谓的“中产阶级 ”。他们的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大”,诸如“卖身卖 想法卖青春,用通宵熊猫眼,献项目上线”;“写好 了,不敢自夸谢编辑,写砸了,诚惶诚恐怕退稿”等 确实是真实写照,*悲剧的是即使享有不错的收入, 在大城市想买房也仍然遥遥无期。 3.医生、教师:医患关系差,师生关系差,社会 观感差 吐苦水的人群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事业单位人 员甚至是公务员。其中以被称为“白衣天使”、“灵 魂工程师”的医生、教师*喜欢说“不容易”。医生 版高晓松体曰“治好了,谢天谢地谢谢病人来的早, 治不好,挨骂挨打挨菜刀。用无日无夜无休假,换得 人间一片骂”;教师版则曰“教好了,谢完领导谢同 事,教砸了,骂声批评不绝耳。顶一辈子虚浮名(人 类灵魂的工程师),挣几个辛苦钱(教师工资低于公 务员)。” 4.干部官员也自称“弱势群体” 更有甚至,连领导干部们也要出来吐苦水。虽然 这次官员版的高晓松体以网友恶搞居多,但什么“干 砸了,诚惶诚恐不成眠”、“官场总会有新宠,不复 念旧人”也确实是领导们的心声。或许网友们都还记 得,人民日报前年曾做过一个调查,认为自己是“弱 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多达45.1%。 二、“谁都不容易”为何得到共鸣 1.对于很多人,收入增加确实已经难买到幸福 “谁都不容易”的感叹,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 体现这一概念科学的说法是“主观幸福感”。对于这 一概念,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中叶起便有人进行专门研 究,以考察随着科技发展、财富增长人们的幸福感是 否有所增加。然而,研究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人 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甚至有所下降。我国也出现 了同样的状况,根据“世界幸福数据库”提供的数据 ,1990年我国居民幸福水平的均值为6.82,1995年为 6.44,到2007继续下降为6.4。尽管这一期间居民的收 入水平持续增长,但幸福水平却没有随之提高。原因 何在? 2.物质需求能够满足,相应的精神需求也得不到 满足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随着低层 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对高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 ,越来越高。以前吃饱喝足就能感到幸福,现在则需 获得成就、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等等才会感到满 足,这时候主观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相关就会降低, 而与高层次需要满足的相关会增强。这就是为什么很 多高收入者越来越富足,但却总也不满足甚至感到苦 闷的原因。对于整个社会,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 满足往往体现为政治参与不足、社会缺乏自由公正、 帮助他人精神的丧失等等。 3.收入差距拉大,让低收入者感觉更不幸福 另外,当收入普遍增长时,不同个体之间的收入 增长幅度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外部性,对于增长幅度 低的个体,这种外部性体现为负。这即是说,尽管收 入普遍增长,但是由于收入差距在拉大,低收入者的 幸福感水平并不会得到改善,甚至还会降低。 4.阶层分化、职业壁垒让人群互不认同,产生委 屈感 收入差距的加速分化,只是阶层分化的一个方面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等各种因素,整个社会的 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各个行业内部的弊端和腐败也 让人群对立起来。像医生、教师等等,本该是受尊敬 的职业,但由于行业普遍的制度性问题,导致部分人 出现腐化、工作不负责等现象,从而导致普遍的批评 和不信任,并连累那些表现好的人员。所以很多医生 、教师甚至不少官员也不得不感叹“过得不容易”。 5.活得太累,理解万岁 看清了以上种种,就不难明白为何“谁都不容易 ”之叹为何那么受欢迎了。都活得太累,所以呼唤理 解万岁。 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三、谁都不容易,但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不容易 1.统计上看,收入高者远比收入低者幸福 在关于“收入与幸福”的研究中,还有一个公认 的论断,“在一个国家内,即在同一个社会发展水平 条件下,富人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在 发展中国家,这个论断尤其成立。在一项2007年的对 武汉市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中,收入对主 观幸福感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满分为10分的幸福感打 分中,月收入500以下的平均只打了4.5分,月收入 500至1000的为5.3分,月收入1000至2000的为5.9分 ,月收入2000至5000的为6.4分,超过5000的则达到 了7.7分。 这意味着,穷人虽然可以找穷乐子,富人也有富 人特有的烦恼,但总体上看,富人的幸福程度比穷人 要高得多。例如演艺圈,虽说人红是非多,但收入摆 在哪里,艺人们随时能够去马尔代夫、巴厘岛度假, 穷人们则可能一辈子出不了国。范冰冰大手笔可以为 旗下工作室所有员工包办婚礼,而一个普通人则可能 要为一次婚礼消耗巨大的积蓄,幸福得打折。又比如 官员,虽然在中国当官员也确实有不少风险,但众多 的“灰色收入”已足够回报他们普通百姓毕生难享的 幸福。 2.体制内工作者比体制外工作者更幸福 在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与职业”的诸多研究中 ,也有一个公认的判断,即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 工作人员的幸福程度要比体制外的职业普遍更高。原 因很简单,因为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 作,意味着完善的福利体系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这 些单位招聘的火热程度就可以看出来——医生、教师 们当然有埋怨自己职业不幸福的理由,但从多少硕士 、博士为一个小学教职争破头来看,“体制内”的诱 惑仍是远超“体制外”的。 3.为更不幸者鼓与吹,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叫好 在社会上,还有许多真正的弱势群体,连发出声 音几乎都做不到,即使发出了声音往往也非常弱小— —包括孤寡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失业下岗人员等等 ,多种调查研究都显示,这些人才是“*不容易”的 ,而“高晓松体”中恰恰缺乏他们的身影。比起他们 ,很多行业的所谓“不容易”都算不上什么。一个有 良心的社会,应该为这些更不幸者鼓与吹,力求在社 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政策上,让更多的资源向其倾斜,如 对其子女引入免费教育,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使 他们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保障其医疗和公共卫生享 有权,等等。而不是以“谁都不容易”为借口抱紧自 己的既得利益。 此外,说“不容易”简单,克服“不容易”难, 还记得“北漂小伙花6400元建蛋形小屋”么?虽然这 个“蜗居”*因违建终被强行拆除,但这小伙子的积 极的生活态度却是每个人所该学习的。 结语 这个年代,确实谁都不容易,但总有一些人比另 一些人更不容易,每个人都该改善自己的状况,同时 为比自己更弱势的人谋求幸福,这才是一个有朝气、 有正义感的社会。 P328-331 <p>本书为腾讯《今日话题》栏目十年精选集,围绕生育、家庭、学校、职场、经济、饮食、环境、医疗、出行、迁徙、法治、文化、养老等话题,关心人的命运,关注社会的进步,思索问题与方法,鞭辟入里,挖掘热点背后的真相。本书评论文章客观、冷静、广博、犀利而又酣畅淋漓,为网络新闻评论界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和研究的范本;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优秀的新闻评论人关注苍生的情怀和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