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我的老家我的新家)

老城厢(我的老家我的新家)
作者: 黄玉捷//周小萍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9.58
折扣购买: 老城厢(我的老家我的新家)
ISBN: 9787552003413

作者简介

周小萍,女,原徐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黄玉捷,女,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流动人口研究,曾著有专著《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理论框架及农民工就业制度研究》。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老城厢里的他们 第一节 梦花街的伍师傅 冬日下午的阳光静静地洒在梦花街上。 梦花街紧挨着老城厢的西门。从地铁8号线老西 门站7号出口处出来,沿着复兴东路向北200米就到了 老西门仪凤弄;穿过短短的仪凤弄,梦花街就到了。 梦花街不太长。早年上海官学就设在梦花街的文 庙内,每年有大量来自江浙的举子到此应试。据称, 在梦花街客栈住上一夜,第二天考试必定“梦笔生花 ”。这也是梦花街名的由来。经过上百年历史荡涤, 如今的梦花街早已褪去了与科举制度并存的繁华与喧 嚣,平实为老城厢里一条普通的居民小街。 等单位 ,现为上海府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顾问。 伍师傅的理发店在梦花街东头。店里没有小工。 太太负责技术活,伍师傅负责辅助活,外加买菜做饭 ,以及其他一切对外的活儿。 理发店早上8点开门,晚上10点关门,每天营业 14小时。 伍师傅是湖北黄田人,20世纪80年代初来到老城 厢,算是改革开放后老城厢流入的第一批流动人口。 伍师傅说,他来的时候,除了几个做生意的江苏南通 人之外,老城厢几乎没有其他流动人口。 伍师傅的舅舅是1954年来上海老城厢做木匠的, 后来就把家安在了老城厢的蓬莱路。16岁时伍师傅母 亲去世了,舅舅让19岁的小伍到上海来投奔自己,算 是对故去的妹妹一点安慰。 年青的小伍跟着舅舅在老城厢走街串户做家具。 白天用做家具的木板一搭就是一个木匠摊,晚上找两 块稍微完整一点的木板,放上被子就是一个睡觉的铺 。冬天了,南方的晚上湿冷湿冷的,就用油布把木板 铺围一围,小伍一觉睡到天亮。 那时,老城厢居民普遍看不起外地人,动不动就 是“外地人,乡下人”。小伍师傅年青,有的是力气 ,又正在学技术的当头,对这些也不太在乎,随便别 人说什么,一门心思只想着把活干好。 惟有一件事是必须在乎的,那就是换粮票。小伍 师傅没有上海户口,也就没有上海粮票。没有粮票就 买不到米,他需要想尽各种办法跟人换粮票,解决吃 饭问题。 学了几年手艺后,时光转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 这时,沿海地区家具工业流水线大规模上线了。流水 线上生产出来的时尚板材家具立即占领了全国家具市 场。小伍师傅舅舅的木匠摊遇上大工业,不得不收摊 关张了。小伍也就失业了。 舅妈一直在老城厢的生产组工作。改革开放后, 生产组关闭了,舅妈在老城厢菜市场摆地摊,卖一点 从董家渡布料市场批发来的布料小百货。舅妈让失业 的小伍跟着她摆地摊。 尽管过去了很多年,聊起这段摆地摊的经历,伍 师傅至今嘘唏不已。 为了多赚一点钱,年青的伍师傅坚持到上海小百 货比较匮乏的城区摆摊。每天早上3点,天还没亮, 小伍师傅肩搭着两个大布袋就出门了。布袋里装着老 城厢董家渡布料市场批发来的台布、枕套和床围等各 种缝制好的家庭用品。每件售价10元以内,每件赚5 角钱。 在那些年里,小伍师傅跑遍了上海大多数城区。 哪里东西好卖就去哪里。东边最远的到了宝山区的吴 淞、大场等镇,西边最远的到了青浦区的北新泾,南 边最远到了浦东的高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公 共交通发达,但很拥挤。年青的伍师傅背着两个大布 袋上车,特别讨人嫌,总是招来一阵阵“外地人,乡 下人”的咒骂声。为此,小伍师傅每天早晨3点就出 门,能不坐车就不坐车,一路步行。到了目的地,先 找菜市场。布袋往地下一铺就开卖。下午2点,不管 卖完没卖完,都往回赶,为的是避开公交下班高峰。 回到老城厢,回家再补一些货,赶到老城厢某个菜场 或是城隍庙继续卖。 小伍师傅就这样每天15、16个小时地工作着,赚 了钱就寄回老家存着。几年后,家里给小伍师傅找了 个媳妇。媳妇长相好,勤快能干,小俩口感情很好, 媳妇很快也从湖北老家来到老城厢,跟着在老城厢蓬 莱路开理发店的伍师傅舅公学理发。 学艺两年,媳妇手艺很不错了。1993年,小伍师 傅和媳妇在蓬莱路上离舅公的理发店不远的地方开了 自己的理发店。 理发店生意很好,店里开始缺小工。小伍师傅就 到老家找一些年青的老乡帮忙。这些年青老乡学到手 艺之后,也像小伍师傅媳妇一样开了自己的店。然后 ,伍师傅再继续从家乡找人。周而复始,日子就像滚 雪球般过去了。曾经的小伍变成了伍师傅,媳妇变成 了伍太太。店里出去的老乡们陆续变成了张师傅、李 师傅……他们现在在闸北、虹口、杨浦和浦东等地开 理发店。大家关系都很好,经常聚一聚,交流交流时 尚发型信息,叙一叙乡情。 2000年伍师傅在浦东杨思买了一套商品房,装修 好了却一直没去住。因为买房并不是为了离开老城厢 ,而是通过买房为儿子拿一个蓝印户口,方便儿子在 上海上学。按照当时的政策,伍师傅可以拿两个蓝印 户口,但伍师傅和太太只要了一个,另一个放弃了。 他们说,我们是夫妻俩,是连在一起的,都没有上海 户口,就永远一样了,永远连在一起了。(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