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1965)

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1965)
作者: 杨明伟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1965)
ISBN: 9787203103851

作者简介

杨明伟,南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宣传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思想生平研究工作,以及现实文献的编研工作。先后参加过《周恩来年谱》《邓小平年谱》《陈云传》和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等的撰稿工作。著有《周恩来》(中华名人丛书)、《世纪伟人周恩来》、《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1965》、《周恩来:二十六年总理风云》、《中外领袖之间》、《陈云晚年岁月》、《周恩来外交风云》(合著)、《毛泽东思想方法导论》(合著)等。主编或参编《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三十年》《周恩来生平》《走向新中国:中共五大书记》《关键在党——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记事》《科学家论语》《中国共产党90年评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

内容简介

要搞清20世纪60年代中国历史为何风云变幻, 仅仅看它本身的一些篇章是不够的。会找门道的人 ,总要先去摸摸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如 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历史。 在中共中央《历史决议》中,我们找到了这样 一些耐人寻味的话: 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 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 问题。……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得很成功。… …大会坚持了1956年5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 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历史决议》中的这段话 ,还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在1956年前后,由于冒 进与反冒进的不同做法,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出现了两种思路。最终,大冒进 战胜了反冒进。所以《历史决议》中还说了这样的 话: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 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 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 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 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 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 来。 1955年秋季以后,在大好的形势面前,毛泽东 和党内一些领导干部头脑开始热了起来。在政治局 的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的讲话表明了对中国建设速 度的一种着急。他试图打破思想落后于实际的状况 。对毛泽东的提法,周恩来最初也没有不同意见, 但是,在高指标上来以后,主持政府经济工作的周 恩来、陈云等人,开始感觉到局势发展的严峻性。 自1953年开始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 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使新中国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到1955年,人们在正常而健康地发展着 的国民经济形势面前,开始对社会发展产生过高的 期望值。这种期望值,由人民群众中延伸到领导层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 。会议根据毛泽东7月31日所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 问题的报告》,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 议》。会议讨论的主题虽然是农业合作化问题,但 它所折射的矛盾,却不仅仅是农业问题。 这份决议的一些提法,让人闻到了尖锐批评的 味道: 面临着农村合作化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党的 任务就是要大胆地和有计划地领导运动前进,而不 应该缩手缩脚。……事实已经表明:如果农业合作 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献礼 困境之中扭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