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底层社会的家国记忆(整本读活着)/整本读经典
ISBN: 9787532169801
王召强,1981年10月生于山东临沂。上海市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曾获上海市第十届教科研评比二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写作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部分省市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第三期名师基地黄玉峰黄荣华名师基地学术秘书。上海市杨浦区骨干教师。
说起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业界公认的两部巅峰 之作就是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1993)和张艺谋 导演的电影《活着》(1994),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都是 文学改编电影的典范——前者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 ,后者则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 电影的编剧都是来自西安的作家芦苇。他近年编剧的文学 改编电影还有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2012)和让·雅克 ·阿诺导演的《狼图腾》(2015)。 《活着》虽未能在中国大陆公映,但迄今仍被认为是 张艺谋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原著小说《活着》也水涨船 高,成为余华最为畅销的文学作品之一,曾先后入选香港 《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 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 品”、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等等,被誉为 “中国的《约伯书》”。 不过,在文学批评界,公认的余华艺术成就最高的作 品是《许三观卖血记》(1995)。它也曾经于2015年被改编 成一部由韩国导演河正宇执导并主演的喜剧片。韩版电影 对原著小说进行了全新的解构,将故事背景放在了韩国近 现代。因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也曾经卖血成风, 所以对于余华小说里写的卖血情节,韩国人也感同身受。 不过由于它褪去了中国当代历史的重量,只玩味那些 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轻”,将一个原本人文情怀浓厚、历 史语境深沉的作品过于浅表化和商业化了,一个沉重的人 生故事蜕变成了一部不温不火的家庭伦理喜剧片。 相比之下,芦苇对小说《活着》的改编相当成功。大 家不妨先玩一个“找不同”的小游戏,看看电影《活着》 都对小说原著的哪些情节做了改编,然后再思考这样改编 到底好不好。在文学改编的电影中,大多数批评者都会使 用“忠实性”(fidelity)这样的概念来衡量改编的成功与 否,其实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看法。 正如章颜在《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 ,我们仍旧可以讨论改编的成功与否,但不是用早期的“ 忠实性”作为评判标准,而是关注“传递创造的能量”或 具体的对话式的交流。把改编视作对小说的阅读、批评、 阐释与重写,并在分析时将文字和影像这两种不同媒介表 达方式的差异纳入考量之中。 电影《活着》对原著小说结尾的改编是最富争议的。 在小说中,主人公徐福贵的亲人全部死光,而在电影的结 尾,编剧还保留了他的妻子、女婿和外孙等角色。在有些 人看来,这就大大削减了原著小说的批判力和悲剧性。 不过,也有人并不喜欢小说的结尾,认为徐福贵全家 死光的结局实在是太惨了,作者应该多保留几个角色,至 少应该保留外孙的角色,给读者留下一丝希望。这才符合 中国文学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 对此,笔者不敢妄下定论,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问题正好可以 抛给读者,留下一点“空白”的空间,让大家“大胆地假 设,小心地求证”去吧。 这里,我想说说三个不大为人注意的电影改编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