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医/通俗中医药丛书

人文中医/通俗中医药丛书
作者: 许燕春//郑洪|主编:陈英华
出版社: 羊城晚报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8.40
折扣购买: 人文中医/通俗中医药丛书
ISBN: 780651520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对生命本源的认泌 道家哲学认为,万物以及生命的起源都是“道”。“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最自然的本性就属于道。 道被认为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对这个生命起源图式作了更细致的论述,他指出 ,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形质从精气中生来,精神从大道生来。作为万物之 灵的人,是气的聚合:“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知北游》)因而也生于道。 中医研究的是生命的存在,道家的这种万物源于,混沌、生命由气聚成 的观点对中医有直接影响。一是形成了中医以“气”为本的生命观。《黄帝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合而有形”,与道家学说 同出一源。二是为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提供了基础:既然天之道与人之 道有同一性,那么可以借鉴对自然界的认识来把握牛命的规律。中医的理论 和实践,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道家崇尚自然、取法自然的取向。 贵生节欲的养生防病观 《黄帝内经》说“人莫不恶死而好生”,这大概是 中医是一门生命之学,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尤 其是中国古代哲学在医学中的浓缩和升华,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地理、哲学 、社会、人文、生命等的综合思考。因此,要了解中医学,就自然要从中国 古代哲学入手。 儒、释、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文化体系,千百年来 ,它们对祖国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儒、释、道这一视角,一 窥中医药学的丰富文化内涵。 道家哲学与中医 道家及其后继的道教哲学,是中国本土诞生的重要思想流派。这个学派 以“道”为世界本原,创立者为老子,后继者有庄周、黄老学者等。道家哲 学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对生命的哲学有深刻的认识。它本着“贵生”的思想,期望以法自 然、尚柔弱的道术来超越生命的束缚,后世的道教更是道家这部分思想的体 系化表现。道教明确以“长生久视”为终极目标,发展了炼丹、药所有生命 体的本能,这种人性最自然的追求,就是道的一种体现。道家的本旨,并非 以论述生命存在为中心,但老子深通人性好恶,常常以如何保存生命为题, 发挥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即道)的思想。例如他指出,保存生命的基本条 件无非果腹而已,世人却追逐种种缤纷色彩,迷乱其眼;沉迷优美音乐,充 塞其耳;贪珍馐百味,图口舌之爽,竞驰骋游猎,求一时心欢。这种种欲求 ,对保存生命的根本目标来说有用吗?圣人懂得抓住本质,但求一饭之饱足 矣,何必搞这些花样呢?老子认为,简单的生活方式,但能填饱肚子,增强 体质,就足已达到维持生命的目的,过多的欲望和复杂思虑,反而是有损健 康的。 也许有人说,人生不仅是为了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要享受生活。其 实老子也并非说人生不需要精神满足,但正如俗话所说“皮之不存,毛将焉 附”?如果生命都还没有可靠的保障,那些名利荣辱、声色犬马,于你何干? 然而人们常常不能把握自我,沉迷于逸乐而忘记了最基本的利益。所以庄子 说,那些色、声、味、趣等都是“生之害”,因为它们干扰了人们自然的本 性。 道家这种以保存生命为人生最基本利益的“贵生”思想,与医学的治病 救人的主旨恰相一致。中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深深地秉承了道家的观念 。好的医生在为人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也总是会指导病人节制欲求和贪迷 ,改进生活方式。 道术与医药的互动 道家在把握本质的同时,又以种种技巧性的道术实现其目标。有人以为 道家理论中有“无为”、“弃智”的字眼,是蒙昧主义的表现。其实不然, 道家反对的是偏离根本目标的“有为”,而在目标正确时,其运用智慧谋略 之机变毫不逊色。 例如道家的珍视生命,这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之中,尤其具有强烈的现实 意义,以致从这时起形成了以企求长生为终极目标的宗教团体,即道教。道 教将修道成仙、长生不老作为教旨,虽仍讲求“清静”、“寡欲”等思想, 但也发展了种种技巧方术,以助修道。这些方术以延年长生为目的,自然与 医学相通,有的甚至就是医学技术之一,如导引、按摩、药食等。 在道家方术之中,影响最大,并且与医术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莫 过于炼丹术。 道教重视生命,力求长生,同时也对未来充满极大的幻想,为此虚构出 一个真人、至人、仙人居住的神仙世界,以吸引生活在尘世凡间的人们。成 仙之道。最简单的做法是借助外物如丹药,寄望于“金丹一粒定长生”,道 教因此兴起了炼丹术。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