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50.40
折扣购买: 从流量到留量(让你的产品实现低成本持续增长)
ISBN: 9787121388477
谢涵博:笔名野生的独孤菌。某头部教育公司前运营负责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鸟哥笔记、PMCAFF等平台专栏作家。野生运营合伙人,在线教育观察家,过万级用户裂变策划者,千万级自媒体矩阵运营人,熟知主流互联网流量增长打法,亲历多个在线教育项目“从0到1”的过程。坚守“运营的本质是传递用户价值”的职业信条。 陈松月:笔名木公子。有7年运营经验,曾在头部公司任职,也曾在创业公司打拼,从2016年起全身心投入在线教育领域,是野生运营主理人。曾获得2016年最佳移动案例营销奖,写下数百篇点击量“10万+”原创文章,操盘过百余个教育圈增长案例,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鸟哥笔记专栏作者,担任小鹅通商家学院和短书平台的特约讲师,同时还是一枚“野生”美妆博主。热爱运营,热爱生活,热爱这个好玩和新奇的世界。
内容吸引 对于大多数渠道来说,获取新用户主要靠的是内容,具体包括免费的文章、视频、音频,付费的专栏、课程,以及投放的软文、广告等形式。而内容的创作方向要以渠道为依据,只有创作出适合某一渠道的优质内容,才能够吸引精准的流量。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内容定位和内容逻辑。 ? 内容定位 内容定位主要取决于用户群体和内容选题的定位。 想要确定你的目标用户群体,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画出基础的用户画像,主要包含对象分类(如小学生、大学生)、对象细分(如1~3年级)、年龄(如6~12岁)、地域(如省份、城市,学校)、性别(男或女)、学历或受教育程度(如大专、本科、硕士),等等。 这是最基础的用户画像信息,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浅层的印象,避免乱铺渠道、乱撒内容。 除了基本信息,还要了解某些渠道用户群体的内容消费习惯,包括消费内容的时间(指早、中、晚的具体时段)、消费内容的入口(如推荐栏、搜索栏)、消费内容的时长(如半小时、两小时,甚至一天)、喜欢的内容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 用户画像信息包含多个维度,以上列举的这部分只是冰山一角,细致的画像需要由大数据技术去实现,而对运营人员来说,在了解了有限、基础但关键的信息后,就可以确定某渠道用户的“位置”。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从某教育论坛进行引流,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发帖子,但这个帖子发在哪里,就取决于上面提到的基础用户画像。 例如,我的目标用户是北京市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家长,这是一条基础信息,它帮助我先找到“北京站”的网页,然后进入初中二年级的板块。而为了保证引流效果,还需要收集这类用户的上网习惯,于是我通过调研、体验等形式发现,上午9:00—11:00是这类用户的上网活跃期,并最终选择在该时间段发布帖子。 这就是用户画像的作用。而此时为了实现精准的引流,还需要进行另一个层面的定位,即内容选题的定位。 内容选题的定位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文章和课程等内容形式中,选题决定了一半以上的引流效果,而其定位的核心在于找到用户的需求、痛点和口味。 所谓需求是指在某一方面有缺乏感,如成人用户存在职业规划、专业证书、职场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家长用户存在亲子关系、升学指导、学科方法等方面的需求。 至于痛点则是需求中用户更为关注的那一部分,例如,对小学生用户来说,数学提分是需求,容易丢分的数独和计算题就是痛点;对白领用户来说,投资是需求,不会理财就是痛点。 那什么是口味?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比如对于文章的风格,是偏向于诙谐幽默还是严肃认真?对于短视频的视觉效果,是更喜欢美女云集还是猫狗萌宠?对于课程的导师类型,是倾向于权威专家还是网红博主?说得简单一点,口味就是用户对于内容的具体偏好,考量的维度很多,不能一概而论。当然,考量的维度越多,对口味的把握就越精准,只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去研究,就可以用某一固定类型的内容满足用户。 以课程为例,具有拉新性质的课程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 普适:学习门槛较低,常用“小白”“入门”“零基础”等关键词。 ? 有趣:内容轻松,容易带来成就感,如魔方课、折纸课、动手实验课。 ? 低价:相对于免费产品,低价产品能过滤无效用户,提升用户精准度。 ? 强体验:采用和营收型产品相近的配置和服务,如采用直播形式而非录播形式,设置答疑环节,导师资历深厚,甚至是权威专家等。 ? 系统化:课程内容有比较流畅清晰的体系,每节课之间的内容层层递进、衔接分明,能让用户一目了然。 举个例子,某在线教育公司曾推出《给孩子的数学魔方课》,其用户年龄限定在5~12岁。从大纲来看,内容由基础到进阶,层层递进,且老师是中科院博士,水平够高,背书够好。而这个课程定价为1元,采用了直播形式,满足了上述所列的拉新课程的特点。 回到内容定位本身,在大多数时候,明确需求及痛点是比较关键的一环,针对这一环,笔者认为有三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调查问卷。这是最容易上手的方法,通过对用户做调研,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关于做调研,核心的环节还是调查问卷的设计,笔者认为问卷必须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户画像,如用户年龄、性别、所在地区等;第二部分是用户痛点,要列出足够多、类型明确、能归位到相应场景的痛点;第三部分是用户对于产品的要求和建议。 当问卷设计完成后,必须以“小白”视角进行测试,并对问题的描述和排列进行调整,使问卷更加易于填写。 第二个方法是观察竞争对手。即同行做什么比较多,你就马上跟进。但前提是你们的用户足够重叠。笔者曾做过关于作业辅导的引流产品,当时看到竞争对手做得不错,在笔者这里却反响平平,后来经过反复考察才明白,这和用户属性有很大关系。 第三个方法是制作热点日历。这是另一个提前判断用户需求的方法,即根据用户的特点列出产品规划,形成执行日历,这是一个高效的方法,能防止我们错过重要时机。例如,在教育培训行业,很多大型机构会推出长期的学科运营活动,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根据热点日历提前制定的。 ? 内容逻辑 如果说内容定位能帮助我们吸引精准流量,那么内容逻辑则是实现流量吸引的保障,并有助于完成流量从一个洼地到另一个洼地的流转。 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原生内容,如引起广泛共鸣的刷屏文章、火遍全平台的有趣短视频,都是以内容定位为基础,然后通过大纲、脚本等内容逻辑工具组织生产出来的。用户在欣赏完内容后,在满足感和欲望的驱使下关注账号,这就是内容涨粉的基本逻辑。这里我们以文章为例对其进行简单阐述。 优质文章写作的关键点无外乎两个,一是起标题,二是写内容。笔者推崇两种标题起法,即颠覆认知法和关联名人法。所谓颠覆认知法,就是让你的标题表达不符合常理和读者直觉的观点,用户一旦被颠覆了认知,就会产生好奇心,进而点击和浏览你的文章。笔者曾写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和初二》一文,这篇文章在今日头条上的阅读量高达几十万次。而关联名人法,则是让标题和有名的人物、事件、企业等建立联系,这种起法一般用于追热点的文章,常和颠覆认知法一起使用。例如,《马伊琍女儿拿全国冠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本质就是价格歧视》一文,就是借助这两种标题起法获得了10万以上的阅读量。 对于写文章来说,起标题几乎要占据一半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就是依据框架打磨内容,文章的框架有很多种,笔者在这里简单介绍三种。 第一种内容框架是“SCQA”,即“场景—冲突—疑问—答案”框架,这是一种公式化的写作框架,非常适合软文和简短的推广文案的写作,但需要创作者擅长故事性描述。笔者曾利用该框架推广过一款叫“技能地图”的产品,转化率不错,文案读起来也较为通顺。 第二种内容框架是“故事+鸡汤”,这是一种由多个故事与鸡汤段落组合的结构,这种类型的文章易于传播,即使是在以算法推荐为主的内容平台也是如此。故事鸡汤文的创作其实很简单,首先要收集大量故事素材,并进行编排,其次是明确主题,将与主题契合的故事进行串联,最后是提炼鸡汤金句,使读者产生共鸣。 第三种内容框架遵循黄金圈法则,也叫“WWH”法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种写作框架其实更容易被用户理解,难点在于它需要对一个问题进行详细剖析和论证,这需要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长期坚持这种写法,对于逻辑思维的锻炼大有裨益。 中国网民数量触顶,流量上升空间越来越小,流量获取成本节节攀升,效果越来越差,点击量虚实难辨,转化率跌破万分之0,直播、网课等风口涌现,头部领域变化莫测…… 与此同时,以重视存量为基础的获客打法正在形成,比如基于微信生态的社交裂变,基于社群模式的营销转化,基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粉丝运营等,这些新的流量运营及获取方式正在催生新的运营思维。 除此之外,无论是传统方式还是新式思维,大多数运营人对于流量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少有关注流量的闭环打造以及深层挖掘,比如只重视吸引新用户,没有看到老用户的留存所带来的流量势能。 基于此,本书首次提出留量的概念。通过大量在线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案例,系统讲述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清晰还原头部品牌产品和用户运营实操场景,手把手教你用留量思维做运营,高效复用每一“滴”流量: ? 激活用户活力,培养真正的黏性用户 ? 打破转化瓶颈,用旧流量创造新价值 ? 降低拉新成本,精准吸引新流量 ? 把握当下形势,看清未来趋势 过去运营人重视流量,而从现在开始,要重视留量,通过构建和激活留量池,来持续地低成本地推动产品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