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图说科普百科

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图说科普百科
作者: 林新杰
出版社: 中国测绘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8.70
折扣购买: 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图说科普百科
ISBN: 978750303037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所谓伪装,就是进行隐真示假,为欺骗或迷惑敌 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具体地说,就是通过隐蔽 真目标、设置假目标,以降低敌方侦察器材(包括人 员)的侦察效果,提高目标的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 发挥己方兵力兵器的作战效能。伪装的技术措施主要 包括:天然伪装、烟幕伪装、迷彩伪装、人工遮障伪 装、假目标伪装、灯火与音响伪装等。其中既有传统 的伪装,也有高技术伪装。 伪装与侦察的对抗是围绕着目标进行的,而各种 目标又都有它的暴露特征,比如形状、颜色、大小、 阴影、位置、声音和电磁与热辐射等。目标的这些特 征是否暴露,是否会被敌人的侦察技术所发现,取决 于目标与它周围的景物之间特征的差别是否明显,以 及侦察技术的能力如何。目标周围的景物称为背景, 任何目标都处在一定的背景之中。由于目标与背景的 外貌、性质各不相同,两者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越明显,目标就越易暴露,越 容易被发现。反之,这种差别越模糊,目标就越隐蔽 ,越不容易被发现。因此,伪装的基本原则是减小目 标与背景的光学、热红外、微波波段等电磁波波段的 散射或辐射特性的差别,以隐蔽目标或降低目标的可 探测特性。模拟或扩大目标与背景的这些差别,以构 成假目标欺骗敌方。伪装的实质就是采取各种方法和 技术措施,来消除、降低或模仿目标与背景的差别, 以隐蔽目标或造成侦察的错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 发展,侦察与伪装的对抗也随之达到了一个全新水平 。如今,从地面到空中甚至到外层空间,都有各种光 学、红外和微波等侦察设备,如何蒙住这些形形色色 的“眼睛”,这可是伪装的艰巨任务。 伪装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贯穿战争始终。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隐 形技术,它是通过降低兵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 使其难以被发现的技术,它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 术化的发展结果,被军事界称为“王牌技术”。但不 管怎么说,任何一种隐身兵器都不是用肉眼完全看不 到的兵器。也就是说,军事上用的隐身技术实际上就 是减少目标的观测特征,当对方利用一些探测设备探 测时,把大的目标误认为小目标,造成判断错误,所 以有时把隐身技术又叫做“低可探测技术”。 由于现代军事上雷达的广泛使用,使之成为一种 重要的探测工具。雷达隐身自然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隐 身技术。雷达发射电磁波,遇到金属目标会发生反射 ,一部分反射波被雷达接收,目标就被发现了。根据 反射波还可以探测出目标的大小和距离。雷达探测目 标和目标本身的形状、大小、材料有关系,和雷达探 测角度也有关系。为避免雷达波的探测,可以从目标 的设计上想一些办法,使它尽量减少雷达波的反射。 回波减少,也就减少了雷达接收机所能够截获的电磁 波能量,使得雷达又寸目标的探测距离缩短,起到一 定的隐身作用。比如,在武器外形上应避免出现棱角 、尖端、缺口等垂直相交的面,以减少雷达回波。另 外,还可以在材料上想办法。英国在二战初期,用胶 合板、云杉木等材料制成轰炸机,其速度快、飞得低 ,对方雷达几乎看不到它。这种飞机在战争中损失最 小,这是用木质材料作为隐身材料的最早应用。现代 则使用磁性吸波材料和涂料,吸收电磁波。 红外隐身技术是通过改进结构设计,使红外探测 设备难以发现。也可以用吸收红外材料设计武器,武 器之所以发出红外线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发动机部分, 不管是坦克、车辆、舰艇都是一样的。发动机工作会 发出很多热量,辐射红外线较多,因此很容易被红外 线侦察设备发现。可以在燃料中加人添加剂,这样在 排气中红外线辐射就大大减弱。另外还可以用改进发 动机喷管的办法减少红外线的辐射,也可以用一些吸 收热辐射的材料覆盖在飞机或坦克的表面上,使得红 外线辐射减少。以上种种都可以起到不被红外线侦察 设备发现的作用。现代飞机、军舰、导弹等等大型兵 器上都装备很多雷达、无线电台、电磁干扰设备、导 航设备等等,电子设备所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很容易被 敌方截获、识别,因此易暴露目标,减少目标的有源 电磁波辐射也是隐身技术很重要的方面。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