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专利话语权评价研究

科技型企业专利话语权评价研究
作者: 李丹阳
出版社: 知识产权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科技型企业专利话语权评价研究
ISBN: 9787513085809

作者简介

李丹阳,中共党员,武汉大学情报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专利计量、知识管理,曾发表多篇论文于《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建设》等核心刊物,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委托专项等。

内容简介

创新的概念在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后进入更为广泛的发展阶段,泛指各类形式的创新。知识创新是广义创新系统下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先是在1991年提出通过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在组织中学习推广新知识,融入新技术、新产品中,就能够实现创新,后于1995年提出知识创新的SECI(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模型。这里的知识创新是指企业创新活动,核心过程是企业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创始(socialization)、外显交流(externalization)、融合汇总(combination)和内隐实践(internalization)。其中,第一种模式实质是社会化过程,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常发生于企业培训过程中,通过人员互动获得隐性知识;第二种模式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外化,形成具体的概念和表达情绪的语言逻辑;第三种模式是指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化,有具体的文档、多媒体资料等担任传播媒介;第四种模式是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是个体对显性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升华。SECI模型虽然描述了知识生产的起点到终点的具体过程,但实际的知识转化过程远比SECI模型描述的常规性过程更为复杂,而且存在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Nonaka et al,1995)。 1993年,美国学者艾米顿认为知识创新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的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方环非等,2007)。国内有学者提出知识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张凤等,2005;何传启等,2001)。 可见,知识创新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知识空间外部知识的探索与知识空间内部知识的转化。 情报学领域优秀青年学者著作,专业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