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文艺周刊70年精品选(上下1949-2019)/天津日报创刊70周年丛书

天津日报文艺周刊70年精品选(上下1949-2019)/天津日报创刊70周年丛书
作者: 编者:王立文|责编:韩鹏
出版社: 天津社科院
原售价: 188.00
折扣价: 122.20
折扣购买: 天津日报文艺周刊70年精品选(上下1949-2019)/天津日报创刊70周年丛书
ISBN: 978755630580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方纪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我们目前 的创作中,语言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今天我只能就 下面三点,说说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第一,文字和语言。 第二,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 第三,方言问题。 同许多爱好文学的青年朋友们谈起,都说弄文学是件 难事。理由呢?是中国的文字太难了!认识它,就要下很 多工夫,下很大本钱。书读少了,驾驭不了文字;读多了 ,又要受它的限制——这种情形的确有的。 但这种说法,首先是因为不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不是文字的安排。过去许多人都是把文学看作拼凑文字的 事情,如从前作八股说“之乎者也矣焉哉,安排对了中秀 才”,就正是这种意思。 这种情形,是由于中国的文字和语言距离太远的缘故 。远到说的话不能写成文字。写成的文字念起来听不懂! 这种语言和文字的距离,是谁造成的呢?说起来话长 ,但归总一句话,是中国过去的反动统治阶级。统治阶级 因为要统治人民,就不愿人民有知识,所以要把文字弄得 很难,很艰深,于是文字和知识就为统治阶级所专有。但 是中国的老百姓,历来都能把中国话说得清楚明白。 这种情形,就使得中国广大劳苦人民和文学绝了缘, 同时,也限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五四爱国运动时候提倡过白话文学,抗战前提倡过大 众语文学,近些年来又流行使用方言写文章,这都是为了 使文字和语言接近,使文学和人民接近的。以后,文学的 语言更加进步,人民的文化逐渐提高,再加上中国文字的 改革,文学和人民的距离就可以消灭了。 因此我们说:文学是用人民的语言写的。能说话,会 写字的,就都有成为作家的可能——当然,我说的是可能 ,因为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来,还要有其他条件。 我说这个问题的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说:我们要学文 学,首先要很好地学习人民的语言。要不我们只记住一些 熟套子,而且大半是死人讲过的话,怎么能说明我们现在 人的生活呢?近来我在看稿子和看学生的作文时,就常感 到许多人不是用活人的语言写文章,而是在那里拼凑方块 字。这是我们学习写作中的一大障碍。 现在要讲到第二个问题了:学习什么样的语言呢?到 现在还有些老先生哼哼古文,也有学校里和知识分子所讲 的学生腔,自然还有工人农民所讲的话,那么我们学习哪 一种呢? 在大家听起来,也许是不学前一种,不学后一种,要 学中间那一种。但是要我说,却是不学第一种,不学第二 种,偏要学第三种——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 有些人也许奇怪:工人农民的话都是“老粗”话,又 粗又俗,讲起来怪不受听,为什么要学他们的话呢?我记 得一位中学生告诉我:“解放区的小说,一翻开就是大伯 大娘的,真俗气!”这便是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欺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