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的故事/世界经典智慧文丛

西方文学的故事/世界经典智慧文丛
作者: (美)J·梅西|译者:熊建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30.20
折扣购买: 西方文学的故事/世界经典智慧文丛
ISBN: 978756134640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你偶然读到的这本书,和我们以前所读的或被忽略的无数书籍一样, 是人类在若干世纪以前就开始的故事的组成部分。任何一本书的任何一页 ,任何一页由纸上的黑字以及书籍本身,都属于一个从古至今并永无结局 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此浩大,我们谁也无法将它读完。它是从什么时候开 始的以及怎样开始的,我们都无法知道。这故事每天延续着,无穷无尽。 这个故事延续到今天,成为了一切故事的故事——它的结构包含了自 身之外的一切结构。任何两个读者都不能以完全相同的眼界把握到这个宏 大结构的轮廓,或者对于这故事的各部分有着平均的兴趣。但是不论人们 怎样看待它,在人们的眼里,这个故事总是充满魅力的。这故事不是个人 所创作的,它的创作者是全人类。 今天的人们是这个故事活着的一部分。让我们从现在出发,快点回到 这故事的开端吧。这有助于我们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对我们将来要 进行的从起点重新返回到现代的途径有个前瞻性的了解。书籍对我们来说 不会有什么惊奇之感——我们仅以三五分钱的代价便会得到一份报纸或杂 志;花上一两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本书,甚至不费一文就可以从公共图书馆 里借到一本世界名著——这对我们是习以为常的。但只要我们稍微思考一 下,便会发现这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的神奇。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书的著者的思想和读者之间的物质媒介吧。奇迹发 生在印刷机上。它对于现代文明的意义是任何其他发明所不可比拟的。在 印刷机开动之前,铅字一般是由手工或排字机进行排列的。排字机需要有 技术的人来操作,它看上去却像有灵性似的。另一方面,造纸厂也已将以 木头或破布为原料的纸浆变为又白又薄的纸张。那些纸由装订工折叠裁切 缝合成册,再用硬纸板、粗麻布或皮革包装起来。几天之后,这些书便到 了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地方的读者手上了。 现在我们挪动一小步,回到还没有动力印刷机的时代。那时人们用手 工制作书籍,这些书籍虽然比不上现在的美观,但有一点却比今天我们手 上的书籍更令人满意,即那时用来印书的纸一般是麻纤维的,质地优良。 而今天我们所用的纸大都是以木头为原料,用强酸或强碱制成的,容易变 黄变脆。有一位明智的历史学家说我们今天“不是在岩石上而是在灰尘上 ”印刷书籍的。近代的文献和大部分较古老的文献,通常是靠不断的复印 来保存的。一般而言,近代以来人们任其消失的那些出版物是没有什么保 存价值的,但也有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献因此而湮没了。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类的进步也是如此。先辈 们用他们的手动印刷机和手工制造的纸所制作的书籍,比起今天制作的许 多书籍来在材料上更为耐久。但是许多质量低劣的书籍,也是在蒸汽机出 现以前的时代制作出来的。那时的人们为了节约,通常把书里的字印得很 小,远不如现在的书那么清晰。同时在发明动力印刷机以前,书的印数也 很少,并且价格也比较高,于是也就没有多少人能够置备得起私人藏书, 这样读书的人在那个时代自然就很少。 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继续溯流而上,来到一个较为漫长的时代——当 然,对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说它是短暂的——那就是人类在发明印刷机以 前的岁月。让我们到德国马因斯市约翰·古登堡的作坊里去瞧瞧吧。在这 里你见到的是印刷术的发明者,那是公元1450年。古登堡对艺术的贡献在 于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铸的那些活字可以一排排地列成行、组成方。 我们无从知道他把这些活字安装到什么样的印刷机上去印刷,也不知道他 印的是些什么书籍,因为博物馆里没有一本书署着印制者的名字。陈列在 那里的最早的印刷本《圣经》据说有可能是他的印制品。也许是他的伙计 或继承人印制的,我们不妨就认定古登堡也经手过吧。现在的印刷者和读 者对古登堡虽然大都怀有崇敬之心,但对他的一生却不甚了了。与其他为 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发明家一样,古登堡的一生穷困不堪、负债累累。在 他临死的时候,债主将其最后的工具和字模席卷一空。毫无疑问,债主把 这些东西利用起来并发扬光大。过了几十年,印刷术就传到意大利、荷兰 ,并传遍欧洲。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古代和近代的文学几乎都是从印刷的书籍中得来的 ,因此在我们的印象里文学与书籍几乎是等同的。然而在古登堡发明印刷 术以前,文学的历史的长度不知超过有“书”以来的历史多少倍。 如果沿着时间的长河继续上溯,我们就到了欧洲只有很少的纸与没有 纸的时代。纸是中国人发明的,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造纸术后, 又传授给他们在西方的基督教兄弟。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了这文明必不可 少的物质——它是近代以来几乎所有书写和印刷的必不可少的载体。这对 我们来说真是莫大的恩惠,而它得益于人类种族的两大支系,他们的语言 和文化都是属于亚细亚的。到14世纪,纸张已经在欧洲普遍使用,但并不 丰富,因为那时造纸的方法落后,既费时又费力。人们还不能像现在这样 能够轻易得到纸张,也不会浪费纸张或随地乱扔纸张;绅士们和学者们为 了风雅,更是为了节约而个个用鹅毛笔练出了一手娟秀、纤巧的字体,能 在极小的一块空白处紧凑而清晰地写许多字。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