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3.90
折扣购买: 依稀前尘事(精)/光启文库
ISBN: 9787100209892
陈思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等。曾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三届国家名师奖、鲁迅文学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领衔)等。著有《陈思和文集》(七卷)、《思和文存》(三卷)以及编年体文集十八种。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从传统士大夫的庙堂价值取向转向民间岗位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极为艰巨的转变。与五四新文学所造就的知识分子广场的价值取向不同,“广场”是从“庙堂”派生出来的,其价值取向虽然对立,但没有根本的差异;而民间岗位意识不仅仅对士大夫的庙堂意识是一种解构,对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启蒙的广场意识也构成一种颠覆。这首先要求知识分子从“广场”的意识形态战场撤离下来,回到普通的民间社会,去寻求和建立以劳动为本的工作岗位;其次是要承认,他在普通岗位上的精神劳动有足够的价值,可与庙堂的经国济世相提并论。第一个意识到这种自觉的是王国维,他在论文《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里说过:“今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这段话不仅仅高扬了哲学和美学的作用,更要紧的是王国维把哲学和美学所获得的价值与政治上的南面王相提并论,我以为这是价值取向变换的一种标志性的意识,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也正是在这种思想前提下真正地形成了。如果说王国维是自觉实现这种价值取向转变的第一人,那么,周作人是第二个自觉者;王国维的价值取向的转向多少是依仗了康德的现代美学思想,周作人则是把吸收的触角伸向更远古的西方文化源头——古希腊,因此他的思想和文字里始终容纳了人性的温润与从容,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些特点终其一生也没有大的改变。 了解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与意识、绝望与抗争。 陈思和教授解读作为一场先锋运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王国维、鲁迅、周作人、巴金等作家出发,提出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现代知识分子始终坚持文学传统并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变化,从而探讨新文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潜移默化的双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