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着你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

拉着你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
作者: 皮皮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拉着你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
ISBN: 9787020189472

作者简介

六零后的东北人。 先后在拉萨北京沈阳做过编辑和教师。 八十年代开始创作,写写停停,看看想想,写作变成寻找自己的一种可能性。作品变成轨迹。陆续发表过小说散文集等。比如《全世界都8岁》《危险的日常生活》《所谓先生》《比如女人》《不想长大》等。

内容简介

节选自第一章 妈妈呀,妈妈 母亲的母亲,我只见过一张照片,烫发高领旗袍的半身照片,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她长得非常漂亮,甚至比我的母亲还漂亮。 母亲说,姥姥三十多岁就去世了,母亲那时候仅仅9岁。 夭折,漂亮,妩媚,老天赋予某些女人这样的命运,对年过半百的我仍是一种不敢窥视的神秘。我见过姥爷几次,也见过他后来的老伴儿,无法忘怀的却是照片上的姥姥。我不止一次安慰自己,我记住姥姥是因为她很漂亮……但我成年后,脑海中偶尔浮现这样的画面:幼小的我看着姥姥的照片,姥姥看着我看她的照片,照片上姥姥的微笑和半空中另一个姥姥脸上的微笑重叠在一起……我没有抬头,好像那个小孩儿知道,抬头就看不见另一个同样微笑的姥姥。 对此,我从未和母亲交流过。我很小的时候,夜里睡着前,有时能看见窗花上趴着一个人,好像他站在窗外的窗台上,向屋里窥探。我很肯定是一个男人,同样肯定每次是一个相同的男人。我很害怕,有一次终于跟母亲说起这件事。夜里她躺到我身边说,要是看到了,就告诉她。 那个晚上,那个胖胖的小女孩儿的心情,我现在看得依然真切:她既害怕那个身型出现,又担心他不出现,她希望母亲相信她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她和母亲一起等着,因为母亲不喜欢说话,她们之间的静默像黑夜一样浓郁,很快小女孩儿就睡着了,母亲给她盖被子时,她惊醒……现在,我仍然说不好,是母亲的这个动作惊醒了她,还是那个身型的出现。她看到了,居然没有大喊,而是急切地指给母亲看。母亲转向窗户,认真看了一会儿,然后小声问我,他还在吗。我点头,母亲说,睡觉吧,那里啥都没有…… 我无法确定,是那以后,还是很久以后,我不再对母亲说我心里的事。母亲因为自己话少,也从未觉得自己女儿不说话有什么问题。有一天,舅舅出差路过我们家,他替母亲把我从照看我的大爷大娘家接回来。 姐,你这丫头是哑巴。 母亲微微一笑,一句话都没说。时光漂流隐没,宛如海浪过后的沙滩,我与母亲之间的信任像不起眼的贝壳,躺在岸上。 ……我用了半个世纪才捡起它…… 写下这句话,我已经泪流满面。 …… 幽默,执拗,这两个性格特点,在母亲去世后我认真思考过。 认识母亲的人中,认为她有幽默感的人不超过三个。我和我儿子,还有一个人也许是我父亲,他常被母亲的幽默气笑,也许他更愿意认为母亲的幽默是说话气人。 她说,你爸买的江米条便宜,还能拔牙。 我爸生气看着母亲,认为这是在揭他短。 母亲看着父亲说,真拔下来了。 父亲皱着鼻子,还是没忍住,笑出来了。 她说,你爸买的陈年月饼,能把马葫芦盖撬开。 我曾把父母间的这些对话编成一个小说,那篇小说被各种杂志转载的次数,到目前为止仍是我写作生涯中的最高纪录,因为好笑。母亲的幽默是一种自然流露,不是为了搞笑,所以只在家人面前展露。除了几个家人,母亲与其他人的交流,无论同事还是邻里,都可以用——去前面——概括。 一个执拗的人,很容易做到让人不喜欢自己。一个执拗的人,让别人讨厌自己甚至恨自己,似乎也不难。无论蒸饺子还是买台布,无论花钱穿衣,母亲都保持自己的固执,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包括我的。她花了1600百块钱买了一件羊绒衫,我看看牌子和质量说,她被人骗了,她说,原价2600。她的笃信赋予了这件羊绒衫的额外价值,真不止2600。 我小时候很多女孩子喜欢用钩针钩东西,钩帽子钩裙子等等,里面衬上薄布,穿在身上沉甸甸的。我也想试试,母亲说,不行,浪费眼睛。 我要穿塑料凉鞋,可以蹚水。母亲说,就是不让你蹚水,才买皮凉鞋的。再说,塑料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我自己做了母亲之后,并没有用我母亲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那时我还没意识到母亲教育我的方式有多么独特。 她从没跟我说过,好好学习,懂礼貌乖巧之类的话。她告诉我,不要买便宜货,便宜没好货。她从来不用我做家务事,有时我主动做了什么,每次她都说,谁让你干的,没必要。 她最多的叮嘱就是,多穿点儿衣服,别着凉。这叮嘱一直延续到她的临终。我步入中年后,开始了解中医,了解自己的寒性体质,了解这体质遗传了母亲……恍然中慨叹生活中的某些精准。 一个执拗的母亲,从未对我施加过什么,无论以教育还是管教的名义。她从未说过,希望我成为什么。她从未暗示过我,我将来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儿子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曾像我姥那样信任过我。 写下这段文字时,我借住在一个朋友的房子里,一片灿烂的晚霞吸引了我的目光。晚霞不那么耀眼,但比朝阳更庄重,更绚烂。它在天的一端柔和地燃烧着,几抹淡淡的灰色依偎在它的怀里,让我想到金黄的麦浪,涌着成熟的富足。这个瞬间里,我觉得晚霞那里就是天堂。短短的一两分钟,灰色在蔓延,仿佛也带给晚霞过多的沉重,它们一起坠入远方的遥远中。 看着天际的余晖一点一点被灰色隐没,我想到母亲,一晃她已经离开11年了。 她的幽默和执拗,一直陪伴她走到生命的尽头。我想,这也是她对付疾病的武器。 著名作家皮皮最新亲情散文 人生玄妙,亲情温虐 人不如想象的那么坚强,又似乎可以承受人间的千辛万苦。 亲人的离去是一场漫长的潮湿 活着,是一个生理过程,更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他们早已明白了我,我却要用一生理解他们

著名作家皮皮最新亲情散文 人生玄妙,亲情温虐 人不如想象的那么坚强,又似乎可以承受人间的千辛万苦。 亲人的离去是一场漫长的潮湿 活着,是一个生理过程,更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他们早已明白了我,我却要用一生理解他们 《目送》《我们仨》《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亲人,因缘而聚,缘尽而散,共同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没有好坏对错,只有在共同时空下,相同屋檐下,同一饭桌前的相守。世间有多少亲人,就有多少纠缠着误解的爱;误解有多深,顿悟就有多痛…… 著名作家皮皮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炙手可热,她的《所谓先生》《比如女人》《不想长大》《危险的日常生活》《全世界都8岁》广受好评。最新散文集《拉着你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是一本写母亲、父亲、舅舅的书,更是写生与死、爱与恨的书,是她写给故去亲人和往日自己的情书,也是写给每一个面对衰老、面对分别的红尘过路人。 理解亲人,就是理解生命、理解自己。 拉着亲爱之人的手,沿着时光长河漫游。所有没说出口的爱,都变成了在荒凉世界孤身活下去的勇气,等待春风如约而至……

书籍目录

序 冯与瑞 妈妈呀,妈妈 活得起死得起——舅舅 好像刚刚有了一个爸爸 故友,已经无处不在 附录

试读内容

节选自第一章 妈妈呀,妈妈

母亲的母亲,我只见过一张照片,烫发高领旗袍的半身照片,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她长得非常漂亮,甚至比我的母亲还漂亮。

母亲说,姥姥三十多岁就去世了,母亲那时候仅仅9岁。

夭折,漂亮,妩媚,老天赋予某些女人这样的命运,对年过半百的我仍是一种不敢窥视的神秘。我见过姥爷几次,也见过他后来的老伴儿,无法忘怀的却是照片上的姥姥。我不止一次安慰自己,我记住姥姥是因为她很漂亮……但我成年后,脑海中偶尔浮现这样的画面:幼小的我看着姥姥的照片,姥姥看着我看她的照片,照片上姥姥的微笑和半空中另一个姥姥脸上的微笑重叠在一起……我没有抬头,好像那个小孩儿知道,抬头就看不见另一个同样微笑的姥姥。

对此,我从未和母亲交流过。我很小的时候,夜里睡着前,有时能看见窗花上趴着一个人,好像他站在窗外的窗台上,向屋里窥探。我很肯定是一个男人,同样肯定每次是一个相同的男人。我很害怕,有一次终于跟母亲说起这件事。夜里她躺到我身边说,要是看到了,就告诉她。

那个晚上,那个胖胖的小女孩儿的心情,我现在看得依然真切:她既害怕那个身型出现,又担心他不出现,她希望母亲相信她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她和母亲一起等着,因为母亲不喜欢说话,她们之间的静默像黑夜一样浓郁,很快小女孩儿就睡着了,母亲给她盖被子时,她惊醒……现在,我仍然说不好,是母亲的这个动作惊醒了她,还是那个身型的出现。她看到了,居然没有大喊,而是急切地指给母亲看。母亲转向窗户,认真看了一会儿,然后小声问我,他还在吗。我点头,母亲说,睡觉吧,那里啥都没有……

我无法确定,是那以后,还是很久以后,我不再对母亲说我心里的事。母亲因为自己话少,也从未觉得自己女儿不说话有什么问题。有一天,舅舅出差路过我们家,他替母亲把我从照看我的大爷大娘家接回来。

姐,你这丫头是哑巴。

母亲微微一笑,一句话都没说。时光漂流隐没,宛如海浪过后的沙滩,我与母亲之间的信任像不起眼的贝壳,躺在岸上。

……我用了半个世纪才捡起它……

写下这句话,我已经泪流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