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过后更澄明(永生的凤凰精装典藏版)(精)

放下过后更澄明(永生的凤凰精装典藏版)(精)
作者: 林清玄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放下过后更澄明(永生的凤凰精装典藏版)(精)
ISBN: 9787550288188

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散文大师,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二十岁出版散文集《莲花开落》,正式走上散文创作的道路;三十岁前揽尽台湾各项文学大奖;三十二岁时入山修行三载,出山后写成“身心安顿”系列,风靡整个台湾地区;四十岁出版“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 他在文学上悲智双运,情境兼容,不断创造推新,自成一家之言。三十多年来,他著书百余部,且本本畅销。他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教材,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内容简介

后来,佛果克勤禅师果然宗风大盛。 我喜欢这个公案,首先是因为它直截了当。一个 人在无灯的黑夜走路,不必思维,只要看脚下就好。 其次,我喜欢它的明白平常。简单的三个字,就 说明了禅的根本精神是在站立的地方安身立命,没有 比脚下更重要的地方了,因为一失足就成千古恨。 “看脚下”虽然如此简明易懂,却意味深长。六 祖所说的“密在汝边”,祖师所说的“会心不远”, 都是在说明真正美妙的心灵经验,不必到远处去追求 。可惜大部分的人,都是舍弃了心灵的空地,去追求 远处的境界,那就无法做到“即心是道场”,不能即 刻点起已被风吹熄的烛火,继续前进。 不能看脚下的人,自然不能立定脚跟,这在禅宗 里叫作“脚跟未点地”,也叫作“脚下生烟”,一个 人的脚下如果生起烟雾,便无法落实真切的生命,就 好像腾云驾雾地过着虚妄的生活。 、 有时候我到寺庙里参访,就会看见在门坎的柱子 上或在容易跌倒的阶梯上,贴着“看脚下”三字,顿 时心里一阵感动,有一种体贴之感,因为那时如果不 看脚下,立刻就会跌倒了。 “看脚下”其实包括了禅宗几个重要的精神。 第一个精神是要活在当下,不活在过去与未来之 中。人生的忧恼,大部分是来自过去习气的牵绊,以 及对未来欲望的企图。如果时刻活在现前的一境,忧 恼立即得到截断。例如喝茶的时候,如果专注于喝茶 ,不心思外驰,立刻可以得到专注之境。这不只是开 的境界,一般人也可以领受和体验。 马祖道一禅币开悟以后,声名大噪,他未出家前 结交的几位老朋友,对马祖的开悟半信半疑,于是相 约一起去见马祖,并且沿路想一些问题去请教请教。 这几位农民出发不久,就看见一只老黄牛绑在大 树上,鼻子穿了一根绳子。黄牛由于不能走远,就绕 这棵树行走,最后鼻子碰在树上,又往反方向绕,越 转越紧,鼻子又碰在树上了。 其中一位就说:‘‘我们就拿这件事去请教马祖 好了。” 再往前走不久,突然看见一只秋蝉飞来,脚跟被 蜘蛛丝粘住了,飞不过去,心里一着急,‘‘吱吱’ ’大叫。蜘蛛看见秋蝉粘在树上,立刻赶过来要吃它 ,在这生死关头,秋蝉奋力一冲,“呼”一声,离开 蛛幺幺飞走了。 其中一位说:“我们再用这件事去请教马祖。” 最后,他们见到马祖。 第一位就问说:“如何是团团转?” “只因绳子不断。” “绳子断了,又如何?” “逍遥自在去也!” 马祖的老朋友听了都很吃惊:马祖明明没见到老 牛,怎么知道我们问的是什么呢? 第二位又问:“如何是‘吱吱’叫?” “因脚下有丝!” “丝断了,又如何?” “‘呼’地飞去了!” 马祖的老朋友当下都得到了开启。 使人生不能自在的,是由于过去习气的绳子拉着 我们团团转;使我们不能自由的,是隋丝无法斩断。 如果能回到脚下,一念不生,就自由自在了。 “看脚下”的第二个精神,是以平常心过日常生 活。例如经常教人参“无”字公案的赵州禅师,每每 对初来的人说“吃茶去!”“吃粥也未?”马祖道一说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百丈怀海说“一Ft不 作,一日不食”,都是在示人,以圆融的态度来过平 常的生活,而不是去追求不着边际的开晤。 “看脚下”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里的一切 ,不为某些特殊的目的而放弃对历程的深思与体验, 在每一个朝夕,都能“不离当处湛然”,如果喝茶吃 粥时有湛然清明的心,其尊贵至高并不逊于人间伟大 的事功。 《六祖坛经》一开始就说: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 ,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 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在每一刻的真实中,万法的真实即在其中,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掬水”或“弄花”是 平常而平等的,明月在手、花香满衣就变得十分自然 。如果不能善待眼前的片刻,不就像以手捉月、舍花 逐香吗?哪里可得呢?P12-15

同类好书推荐: ★华语散文大师林清玄经典力作,大陆独家授权出版!南怀瑾、余秋雨、于丹、星云大师鼎力推荐! ★出世则心怀众生,入世则灵台清明。人间有悲欢有离合,只有放下,方能静守澄明之心。林清玄以从容单纯的文字,以高远的思想,在时间的暗流里为我们抚平流年的伤痕。(文轩网评论)历史渐去渐远,有一种感动叫回忆;当下滚滚而来,有一种心情叫放下。我们便在历史与当下的重叠里,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林清玄。

书籍目录

自 序
卷一 祖先的天空
 微雨燕双飞
 步步起清风
 一 味
 掀起四草的盖头来
 芳香百里馨
 不敢回头看牵牛
 仰望祖先的天空
 独对青冢向黄昏
 永生的凤凰
卷二 当代的风云
 我所认识的李敖
 天下针
 乐为布衣
 自由自在的柯锡杰
 斧里乾坤大,刀中日月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
 杨妈妈和她的子女们
 茶叶的公平交易
 不可买卖

试读内容

午后过甲仙
轰——
一阵雷声,从远方的山头一路响过来,热烈而急切,路上的行人刚有预感,豆大的雨已经一抡天网,当头罩下。
雨来得那么急促,连太阳和蓝天都来不及躲闪。虽然下着雨,天是晴的,大马路被直劈成两半,左边雨籁交响,右边仍是泻满阳光。
我去的那一天就是下着这样神秘的雨,路的右边铺满阳光,路的左边则是雨落在阳光中闪出七彩。我便和甲仙的孩子们在雨里奔来跑去,到左边淋了雨,再到右边晒太阳。我觉得奇怪,就问路边的小孩,他说:“雨是有界限的,这条路就是它的界限。”他又指着远山说,“喏,那边都是雨。”再指着谷底说,“那边都是阳光。”
雨有界限,我知道,可是当我站在那一条线上时,却感到迷惑了。
对于这样的雨,我觉得不寻常,甲仙镇人却习以为常,他们称之为“日头雨”或“三八雨”。有时候,天也确实“三八”,它会蒙上眼睛来个电闪雷劈,忽然乌云密布,二十分钟后又是晴光丽日,霞光万道。甲仙人称之为“西北雨”,夏天的时候,一日一回,很少间歇。
天的神奇如是,人也一样,明明是一颗心,有时候左边下雨,右边却是日出,正如山雨谷晴,只有经历百折千转,走过无数风雨阳光,才能明明白白地看清自己的道路。终于,雨过天青,或许在山与谷之间架起了彩虹,一道圆弧把我们牵上去。但有时,彩虹也是残缺的,断了的一截,你想帮蓝天补缀,却不知从哪一头下针。
我看到虹断了,两头平,忍不住慨叹。
有两个小孩在马路上对话:
“虹断了,多可惜。”
“下一次一定会出一条好的。”
“断了也有断的美。”我说。
一代一代生活着
我们看甲仙的美,不能只看彩虹,更要知道,在甲仙雨也是很重要的。
骤雨的午后,我们到甲仙镇去,才算是触到一点点它的真性了,因为雨前和雨后,甲仙有了很大的不同,仿佛这个乡镇在炽热的暑天中洗了一个快乐的澡。
甲仙位于高雄县的山区,它本来只是一个少数人家聚居的村落,这些人依山为生,在山里种甘蔗、果树、树薯、芋头、番薯,有一部分人开辟梯田种了稻子,还有少数人在山谷中种了一些供观赏的草本植物。
甲仙和台湾其他深山一样,也聚居了一部分山胞,他们以狩猎为生,只有小部分年轻人到山下来帮人种作。甲仙的山胞是很好认的——并不是他们的肤色和长相有什么奇特,而是他们喜欢穿花色鲜艳的衣服。在淳朴平凡的甲仙镇,花花绿绿的衣服便成了山地同胞的标志。他们并不是受了现代文明的影响,这是他们的传承,从祖先一直花花绿绿穿到现代,在山里他们就像彩旗一样飘扬着。
由于土质和气候的关系,甲仙生产大量的木瓜和芋头。甲仙的木瓜风味非常独特,它的果实坚实,水分较少,有一种特别的甜味,就像生活中经过加工、提炼的快乐一般,吸引了很多远来的游客。“甲仙芋”和“甲仙木瓜”成了这里观光以外独特的特产。人们用简单的方式生产木瓜干和芋头饼,它们可以永久保存,带来了当地家庭工业的兴盛。
我们进了甲仙,街道两边的商店堆满了木瓜和芋头,成了一种特殊的景观。
甲仙人与世无争,和天地同心,过着他们自己的岁月,一代一代地生活着。我登上高山,俯望甲仙镇,屋舍随意地散在山与谷的每个角落。人们悠闲地工作着——百年来,甲仙就是这样子,雨声之外,有生活的美。